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4:0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2.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下列图 中器物是司母戊鼎的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B.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D.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西周毛公鼎 D.大克鼎
5.商周时期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
6.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许多青铜面具、青铜站立人、青铜神树等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距今约3000年。在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00l号讲解员张国立与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为大家展示了三星堆重大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的一件青铜大面具,它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面具。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另外,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云纹、夔龙纹等,都是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相互影响
B.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
C.三星堆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原文化
D.三星堆文化的产生比较孤立而自成体系
7.殷墟我国文字出现的温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祖先们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汉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众多的造字方法中,最为先进的是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8.“纵目面具”(下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它和传说(神话)《山海经》记载的蚕丛形象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9.从下列“甲骨文字形举例”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骨文使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B.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C.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陕西、山东等地
D.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0.象形是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根据字形推测,下列甲骨文中的“牛字是
A. B.
C. D.
11.下图所示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从历史研究的价值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A.西周手工业的状况 B.西周的兴衰更迭
C.先秦文字演变路径 D.西周的诸侯征战
12.下图中的青铜面具是1986年发现的某处古代文明遗址中数千珍贵文物的其中之一,谁能猜出这处遗址是在我国的哪一地区?( )
A.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 B.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C.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 D.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13.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当下的疫情,就是特殊的课堂。我们可以从我国数千年来的抗击疫病历史中汲取对当下防控疫情的启示,假如商代有“瘟疫”,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  )
A.龟甲和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牌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14.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
A.陶罐符号 B.甲骨文 C.利簋金文 D.竹简文字
15.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史实说法正确
A.商代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C.约公元前1600年,盘庚建立商朝
D.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西周
二、综合题
16.
(1)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
(3)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关系?
(4)除此之外,商周时期还出现了哪种文字?说出此名称的来历及出现时间。
17.观察下面的甲骨文,回答问题。
(1)图(a)、图(b)历别是哪一个汉字?
(2)从造字法的方式来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法?
(3)结合以上造字法,请分别再举出一个汉字进行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B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图B是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图A是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排除A项;图C属于鼎器,但不是司母戊鼎,排除C项;图D是四羊方尊,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不符,排除。故选择A。
5.C
【详解】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C项正确;毛公鼎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符,排除A项;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排除B项;三星堆是遗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材料“根据考古研究,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另外,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云纹、夔龙纹等,都是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等都与中原出自同一系统,可见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三星堆文化影响到中原文化,排除A项;从材料看出三星推文化不是孤立存在而自成体系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形声是最为先进的造字方法,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8.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项;“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甲骨文造字方法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可见甲骨文使用了多种造字方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甲骨文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可知,C项有“牛”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A是木;B是人;D是水。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诸侯是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的产物,武王伐纣时还没有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利簋是西周青铜器,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这一手工业状况,A项排除;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可以此了解西周的兴衰更迭,排除B项;腹内铭文属于先秦文字,可以了解先秦文字演变路径,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C项正确;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排除B项;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商代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A项正确;竹简或木牌、 丝帛或麻布、 宣纸都是商代之后的书写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陶罐符号不具备汉字基本结构,排除;CD项利簋金文和竹简文字在甲骨文之后,排除。故选B。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其中,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A项正确;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排除B项;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排除B项;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河南安阳殷墟 商朝
(2)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3)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4)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刻在钟、鼎之上,故又称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被学者王懿荣首次发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甲骨文之外,商周时期还出现了金文。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刻在钟、鼎之上,故又称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
17.(1)图(a):日;图(b):明。
(2)图(a):象形;图(b):会意。
(3)象形:田、牛、鱼等;会意:从、步、涉等。
(1)
根据图(a)、图(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指汉字:日;图(b)是指汉字:明。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可知图(a)是象形;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可知图(b)是会意。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如田、牛、鱼等;会意有从、步、涉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