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4: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课余,同学们制作了下列表格。他们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进行了比较,大家众说纷纭,下列同学观点正确的是
人物 措施
秦始皇 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修灵渠;北击匈奴。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北击匈奴。
A.小贾:促进了经济发展 B.小谢:加强了思想控制
C.小李:抵御了外来侵略 D.小张:巩固了国家统一
2.有学者说,依赖武力的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下列史实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百家争鸣 B.休养生息政策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创立科举制
3.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与结果之间因果联系对应正确的是
A.盐铁专卖——改善财政 B.巨鹿之战——西汉灭亡
C.商鞅变法——前秦兴盛 D.独尊儒术——各派消亡
4.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统一思想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5.“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大兴土木 C.独尊儒术 D.崇尚道家
6.汉武帝在位时期,坚持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政策。这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 )
A.开创“文景之治”局面 B.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D.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8.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9.《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说明当时( )
A.国家的财政问题已得到解决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C.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已解除 D.国家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10.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创办太学。太学创办的地点是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建康
11.阅读下面“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12.据《史记》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表明,当时( )
A.官营盐铁积弊严重 B.经济政策亟需调整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王国势力不断加强
13.汉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由此可知,汉武帝( )
A.提供有教无类 B.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 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14.从秦朝统一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郡县制虽然已经实行了100多年,但人们头脑中保留的还是诸侯割据时代的地域概念,思想观念上的统一还未确立起来。为此,司马迁时代的皇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独尊儒术
15.“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上述材料体现出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是
A.加强君权,设立郡县 B.整顿吏治,裁减官员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颁推恩令,设置刺史
二、综合题
16.仔细观察《秦朝形势图》和《西汉疆域图》
(1)请将代表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秦朝都城—咸阳 B.西汉都城——长安
(2)比较秦汉两幅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怎样的有效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17.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文帝时,采纳了大臣晁错提出的“务民于农桑,薄赋效”的建议,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
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 景十三王传 中山靖王刘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此,汉高祖采取了何种政策?
(2)材料二中,汉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面貌?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用主父偃谋”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北击匈奴等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封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思想的统一,巩固国家统一,盐铁专卖,铸五铢钱有利于加强经济上的统一,D项正确;促进经济发展、抵御外来侵扰只是材料内容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C项;材料中秦始皇的措施不包括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依赖武力的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可知作者的意思四文化统一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巩固了汉朝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不同派别之间竞相纷呈展现自己学派的学识,不是文化的统一,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政治统治的方法,排除B项;创立科举是利用文化加强政治统治,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改善政府财政,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A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B排除;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排除。故选择A。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小侯国,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D项正确;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排除B项;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不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汉武帝时“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独尊儒术,C项正确;焚书坑儒与秦始皇有关,排除A项;大兴土木与“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不符,排除B项;崇尚道家是在西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盐铁专卖”抑制地方豪强地主,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因此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汉文帝合汉景帝在位时期,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秦始皇时期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质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B项正确;材料政策与促进民族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增强军队的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他们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A项正确;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是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政治,没有涉及经济,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关于官员贪污腐败,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分封刘氏宗亲和开国功臣,建立起一批诸侯国。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财政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故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A
【详解】
根据图片所给数据分析,西汉初期,诸侯历史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公开反抗朝廷排列的官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题目考查的是政治角度,C项是经济角度,排除C项;D项是思想角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B
【详解】
材料体现,面对财政困难和盐铁商人的袖手旁观,汉武帝亟需调整经济政策,开辟新的财源,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地方势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的背景,与题旨不符,排除A项;西汉抑商政策时有松弛,导致富商大贾势力膨胀,统治者一直重视农业,排除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有所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体现教育公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都是只体现题干某一方面意思,排除B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司马迁为西汉景、武年间,在黄河龙门的出生了,独尊儒术为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提出以后实现了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选择D项,A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C商鞅变法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休养生息与思想统一不符,因此排除ABC三项,选择D。
1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和设置十三州部刺史,D正确;ABC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16.(1)A.左框 B.右框
(2)新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
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故左边方框内填A。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故右边方框内填 B。
(2)
分析题干秦汉两幅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今新疆)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3)
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因此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17.(1)社会凋敝;休养生息。
(2)减轻赋税和惩罚;文景之治。
(3)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这体现出社会凋敝;为此,实行休养生息。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薄赋效、废除肉刑”可知,这体现的措施是,减轻赋税和惩罚;于是,出现了文景之治。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可知,这就是推恩令;它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