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追忆三国历史,曹操率领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3.下表记录的是某次战争的信息,请判断这次战争是( )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与袁绍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A.关东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街亭之战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台湾当时称
A.流求 B.夷洲 C.琉球 D.澎湖
6.“这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材料反映的是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志”在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发展农业 D.建立魏国
8.示意图中,能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故事对应成语是( )
A.鞠躬尽瘁 B.妄自菲薄 C.察纳雅言 D.三顾茅庐
10.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了社会相对的安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一种历史的退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导致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里的“老臣”是指(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2世纪初期 B.2世纪20年代 C.3世纪初期 D.3世纪20年代
13.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桂陵之战
14.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大型电视剧,你知道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的是哪一次战役(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5.下图所示战争的影响是
A.孙刘联军胜利,统治范围向北方延伸 B.标志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
C.曹操败北,一蹶不振,北方再次分裂混战 D.奠定三分天下局面的基础
二、综合题
1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打败袁绍不只是时运,还要人的谋划)。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曹操克绍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的作者认为曹操克绍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曹操克绍有何重要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材料二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
——《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老骥”是谁?他有何壮心?
(2)材料二中曹操战胜袁绍的著名战役是什么?这次战役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战役有关?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4)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谁?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 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选项C. 赤壁之战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D. 淝水之战是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的战役。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都与曹操有关,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发生在商朝,C发生在秦朝。故此题选D。
3.C
【详解】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官渡之战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际,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解题的关键,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5.B
【详解】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夷州即现在的台湾,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古代台湾的称号,但不是三国时期台湾的称号,排除。故选择B。
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交战,最后曹军歼灭袁军主力,这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故C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故A错误;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朝主力之战,故B错误;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错误。
7.A
【详解】
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诗中“志”在统一天下。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北方其他军阀,基础统一了北方;随后,曹操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军阀,进而统一天下,A项正确;排除B项;发展农业可以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这不是当时曹操的志向,排除C项;建立魏国的是曹丕,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借宿,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居民形成,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题干“臣本布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曾经三次去诸葛亮的隆中请诸葛亮,留下了“三顾茅庐”典故,D项正确;“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排除A项;“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排除B项;“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维护了社会相对的安定,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A项正确,排除BD项;吴、蜀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思是: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对联是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赞颂,D项正确;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听说诸葛亮是旷世奇才,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恳请他出山,排除A项;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排除B项;曹操是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3世纪20年代,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3.C
【详解】
依据诗中的“赤壁”“周瑜曾此破曹公”等信息可判断是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沿岸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C项正确;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排除A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袁绍与曹操之间,与“赤壁”等不符,排除B项;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4.B
【详解】
据所学知识,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排除A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图中“赤壁、曹操军、孙权、刘备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战争为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正确;“孙刘联军胜利,统治范围向北方延伸”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229年,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分天下局面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但仍然控制着北方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官渡之战;善于谋划。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曹操克绍指的是官渡之战。问题二:依据题干信息“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打败袁绍不只是时运,还要人的谋划)”可知,曹操能打败袁绍是因为筹谋得当。
(2)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的影响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7.(1)曹操;统一全国。
(2)官渡之战;曹操迅速歼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曹操的诗句,表现了曹操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材料一中“老骥”是曹操,壮心是统一全国。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迅速歼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