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 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 ”是( )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珠江
2.下列农作物最早是由我们祖先栽培的是
A.大豆、小麦 B.花生、高粱 C.甘薯、水稻 D.水稻、粟
3.下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样式分别是( )
A.半地穴式、干栏式 B.干栏式、半地穴式 C.栏杆式、半地穴式 D.哥特式、洞穴式
5.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如图所示为根据化石复原的远古人类头像,这种远古人类生活在
A.170万年前 B.70万-20万年前 C.7000年前 D.公元前21世纪
6.世界上最早栽培发现于中国的农作物是( )
A.甘薯 B.粟 C.玉米 D.大豆
7.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8.经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达万件,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礼仪用玉、佩挂用玉和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这表明当时( )
A.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B.进入了阶级社会
C.已经出现社会分工 D.生产力水平落后
9.“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在泪光里洒下第一粒稻种,烧好大大小小的陶器,等待着分享第一次收成,驯化了野兽,就着手驯化自己。”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一远古人类的生活?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10.旧石器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
A.打制石器
B.火的使用
C.捕杀动物
D.采集野果
11.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建造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结构。造成这种建筑风格相互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农业生产方式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聚落规模大小不同
12.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A.小麦 B.粟 C.水稻 D.玉米
13.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人类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前额低平,嘴部前伸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③具有现代人特征④已有审美观,懂得爱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如图是西安某地博物馆的图片,请问它的外观造型是根据什么设计的
A.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 B.北京人洞穴 C.山顶洞人洞穴 D.河姆渡人杆栏式房屋
15.桑田沧海,时世变迁,很多事情逐渐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下列古代制度中夏商周时已不存在的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奴隶制 D.宗法制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纽约时代广场堪称“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曾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
材料二 以下图片为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骨制渔叉、渔钩和纺轮
(1)你认为材料一“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专题中,将会展示哪些图片?(列举两个,4分)
(2)依据材料二,请判断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
(3)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请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1)据材料一中的图一,概括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说明“北京人”成为“人”的原因。
(2)据材料二回答,我国原始社会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最注重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A项正确;淮河、长江、珠江不是炎帝、黄帝生活的流域,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2.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的半坡先民最早培育了粟,河姆渡先民最早培育了水稻,D项正确;小麦是西亚人培育的,排除A项;花生、甘薯等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图片中①位于今天的北京,故A项正确;图片中②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应为半坡遗址,与题干“北京人遗址”不符,排除B项;图片中③位于今天的浙江余姚,应为河姆渡遗址,与题干“北京人遗址”不符,排除C项;图片中④位于今天的云南元谋县,应为元谋人遗址,与题干“北京人遗址”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由于生活在潮湿环境,而居住干栏式房屋;而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B项正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由于生活在潮湿环境,而居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由于生活在潮湿环境,而居住干栏式房屋;而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题干“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B符合题意;距今170万年前的是生活在云南元谋的元谋人,不是北京人,A不符合题意;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是7000年,C不符合题意;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是公元前21世纪,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详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B符合题意;甘薯、玉米都是从美洲传入中国,排除AC;大豆不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发现于中国的农作物,排除D。故选B。
7.A
【详解】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后,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A项正确;世袭制是在夏朝的时候开始,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经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达万件,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礼仪用玉、佩挂用玉和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进入了阶级社会,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组织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如何分工、生产,排除C项;生产力水平落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依据题干“骨耜”“ 稻种”“ 陶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还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过定居的生活,B项符合题意;AD项原始人不会种植水稻,不符合题意;半坡人会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火的使用,改变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始变生食为熟食,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体制,而且,原始人还用火来驱赶野兽,防寒保暖。火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故B符合题意;ACD都不如火的使用影响大,故选B。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是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是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因此造成建筑风格相互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不同,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2.C
【详解】
河姆渡居民在农业发展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排除。故选择C。
1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嘴部前伸,①正确;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因此会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②正确;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③排除;北京人之后生活在北京一带的的山顶洞人已有审美观,懂得爱美,④排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西安某地博物馆的图片”,可知与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信息A符合题意;BC属于洞穴,排除;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杆栏式房屋,D排除。故选A。
1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夏商周时已不存在,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商周是奴隶社会;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此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故ACD排除。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夏商周时已不存在”是解题的关键,考查禅让制。
16.(1)骨耜、稻谷、陶器、玉器、干栏式建筑等图片。
(2)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从事农业生产;会捕鱼;会简单的纺织等。
(3)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作为中华儿女都会因此深感自豪等)。
(1)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所以材料一“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专题中,将会展示水稻、耒耜、干栏式房屋等图片。
(2)
分析图片可知,体现了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精美的磨制石器(我们将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时期时代),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遗址中还出土有骨针、骨锥、纺轮,说明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3)
根据教材知识,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定居的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发展。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有了保障,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说明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作为中华儿女都会因此深感自豪等)
【点睛】
17.(1)特点: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东部的较多,西部较少;与水源有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原因: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2)禅让制;才德。
(3)考古发掘,查阅文献史料。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 远古人类遗址分布于我国东部的较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的较少。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与水源有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北京人打制的工具,所以“北京人”成为“人”。
(2)
根据材料二“举以为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禅让制最注重的是才德。
(3)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方式是考古发掘,材料二反映的方式是查阅文献史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