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4: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封建制度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坊分离、严禁夜市
2.下列城市中,被誉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泉州 C.广州 D.成都
3.有学者论述北宋的一位思想家,说,“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王阳明
4.穿越时光隧道北宋都城汴京,体验宋朝人的生活,我们不能体验的是
A.游夜市,逛茶馆 B.逛“瓦子” C.挂年画,贴“桃符” D.听说书,听成吉思汗的故事
5.传统观点认为,元末社会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元杂剧的衰落;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杂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分子地位发生变化;又有学者提出,剧本结构的弊端是元杂剧衰落的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元杂剧衰落原因的认识( )
A.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B.基于对其他剧种衰落的研究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6.“爆竹声十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瞳瞳,总把新桃换旧符。”该诗描述了宋代人的一个什么节日?( )
A.春节 B.元旦 C.端午节 D.中秋节
7.在《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梁山好汉李逵与兄弟逛街,街上热闹非凡,有说书、唱曲、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的。李逵等人逛街的地方应当是( )
A.茶楼 B.酒肆 C.瓦子 D.草市
8.宋代易学研究中心在( )
A.云阳 B.万州 C.合川 D.涪陵
9.除夕、元宵、端午等节日基本定型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秦汉时期 C.远古时期 D.宋朝时期
10.《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11.《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都市生活的繁华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词表达人们在哪一传统节日时常有的感情( )
A.元宵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端午节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的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西欧中世纪城市也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
(1)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宋代城市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同之处。
(2)请举出现代城市存在哪些问题?你能为解决城市问题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蒙古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藏医、蒙古医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济渎庙寝宫(济源) 济渎庙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呈“甲”字形,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在三条纵线上,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寝宫建于宋代,斗拱雄巨疏朗,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也是单体建筑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材料二
万神庙(罗马) 公元前27年,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称“万神庙”。其门廊高大雄壮,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石柱身高14.18米,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其直径为43.4米的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打破。
(1)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两幅图片所示文物有哪些相似的历史价值?
(2)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特点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3)请再举出同材料一相类似的遗址一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宋初在都城东京对商业活动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逐步取消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由此得出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宋朝定都东京考虑到经济因素,而是指出定都东京之后经济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封建制度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市坊分离、严禁夜市”反映了宋朝前期在都城东京实行的经济政策,但是没有体现此后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江西景德镇瓷器制造业发达,被称为瓷都,A项正确;被誉为瓷都的是景德镇,不是泉州、广州和成都,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大师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著成《四书集注》,C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 韩愈是唐代儒学大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北宋于1127年灭亡,D项符合题意;北宋打破了市在时间上的限制,出现了夜市;北宋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叫做瓦子,故游夜市,逛茶馆、逛“瓦子”、挂年画,贴“桃符”等是宋朝时期的史实,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传统观点是从经济条件观察,后又有研究知识分子的地位来研究,还有学者从剧本结构的弊端进行研究,这拓展了传统研究的视角,体现随着对元杂剧研究视角拓展趋于全面,C项正确;“只有一种观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其他剧种的研究情况,排除B项;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爆竹声十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瞳瞳,总把新桃换旧符。”该诗描述了宋代人的元旦,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宋代,城市市民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在瓦子中,有说书、唱曲、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的,C项正确;茶楼、 酒肆体现的是餐饮业, 草市体现的是商业,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易学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涪陵是宋代易学的研究中心,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除夕、元宵、端午等节日基本定型是在秦汉时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较大发展,这为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故B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朝时期早已存在这些节日,故AD排除;远古时期没有节日,故C排除。故此题选B。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为元世祖。因此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元世祖。D项符合题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会在《资治通鉴》中出现,ABC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材料“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宋代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众多,娱乐活动内容丰富,说明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达官贵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D项。
12.B
【详解】
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与中秋节有关,故选B项;元宵节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习俗,排除A项;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排除C项;端午节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洗草药水、佩香囊、食粽等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
13.(1)都在河海沿岸,交通便利; 都体现商业繁荣;都是贸易中心;都反映市民文化兴起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问题: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能源紧缺等。方案:宣传垃圾分类存放;宣传交通规则,做义务交通指挥员等等。(符合题意即可)

14.(1)秦朝
(2)【示例】
观点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观点二: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巩固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详解】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个统多民族国家是秦朝。
(2)根据题干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长期的族融合,形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体,可以得出中华文化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然后围绕观点论述需要紧扣材料。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也渗透少数名族的贡献,看出民族融合。在医学方面汉医与藏医、蒙古医,相互启迪、补充在融合中发展。最后总结中华文化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观点即可,具体可以论述为:观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15.(1)相似的历史价值:它们都承载历史某一时期人文、习俗、生活等特质,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物证。
(2)①济渎庙古建筑的布局体现出皇权的崇高与神圣是明代突出的政治特点:同时也有注重社会均衡与和谐的政治追求②罗马万神庙追求客观真实之美:积极进取:体现了从奴隶社会到中世纪,当地战争频发、动荡不安的历史特征。
(3)北京故宫建筑
【详解】
(1)据材料一中“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以及材料二中“代表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可知,两幅图片中的艺术品共同的研究价值是它们都承载历史某一时期人文、习俗、生活等特质。
(2)材料二罗马万神庙体现了从奴隶社会到中世纪,当地战争频发、动荡不安的历史特征,同时也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历史。材料一中“门廊高大雄壮,华丽浮艳”,这样的布局体现出皇权的崇高与神圣是封建社会突出的政治特点,同时也有注重社会均衡与和谐的政治追求。
(3)本小题相对较为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类似于材料一的遗址有很多,例如,北京故宫建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