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3: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 21 杨氏之子
一、选择题
1.“乃呼儿出”一句中的“乃”的意思是( )
A.你 B.你的 C.就,于是 D.所以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体会语言的妙用,选择最得体的回答。
两位男在谈话。其中一位说,在家里妻子不让他抽烟,真难受。他边说边拿出香烟,问旁边的女士:“我抽烟妨碍您吗?”女士笑了笑,回答了一句,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有礼貌,委婉幽默,引得两位男士都笑了。女士的回答是( )
A.嗨,您害人又害己啊!
B.看,没见写着“禁止抽烟”吗?
C.您夫人还没把您管教好吧!
D.先生,您像在家里一样好啦!
4.“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一种家禽。
B.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杨氏之子人物形象出自(  )
A.《封神演义》 B.《水浒传》 C.《世说新语》 D.《西游记》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qiáo liáng zào yì jiā qín
( )( )( )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两根手指难道不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根据意思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指的工作因为不如大拇指吃力,所以比大拇指复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故事,补充人物的语言。(选做题)
一天,孔融去李元礼家做客。大家都夸孔融聪明伶俐,只有一个高官不屑,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意思是暗指孔融长大后未必聪明。十岁的孔融反诘道:“________”那高官听后面红耳赤。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赔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0.短文写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和齐国,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晏子的说法,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B.如果他们让晏子从洞进去,就等于承认了楚国是“狗国”。
C.因为晏子的身材矮小,所以只好这样回答。
12.文中多处写了人物的“笑”,请你选一选。
A.得意地笑 B.嘲笑 C.轻蔑地笑 D.无可奈何地笑 E.不怀好意地笑
(1)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 )
(2)楚王只好赔着笑。( )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
(4)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 )
(5)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 )
13.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 未:__________ 夫子:__________
15.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有礼貌,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
16.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面“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你还发现哪些有趣的提示语,选一句喜欢的摘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辨析字义。
“乃呼儿出”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的《杨氏之子》,意思是:于是便叫他出来。“乃”的意思是“就,于是”。
2.C
【详解】
考查文言文朗读和理解能力。平时要主动结合文意给语句划分节奏。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大意:杨氏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选文“应声答曰”是连贯的动作,与“儿”划分开;
“孔雀”是作为“是夫子家禽”的主语,所以与后文划分开;
古文的“家禽”不同于现代“家禽”,文中是指夫子家的鸟,所以要划分开。
3.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既不让这位先生抽烟,又说得很有礼貌,委婉幽默”可知选项D符合。
4.B
【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出自刘义庆的《杨氏之子》,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6. 桥梁 造诣 家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桥梁、造诣、家禽”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拜访。 就,于是。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 没有。 听说。 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和字词解释。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诣:拜见。乃:就;于是。
句子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
(2)未:没有。闻:听说。
句子意思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8. 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会笑塌房顶。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食指的工作虽然不如大拇指吃力,但是却比大拇指复杂。
【详解】
1.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陈述句是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简称为肯定句和否定句。
本题中,同学们应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 同学们想要做好此题目,首先应该明白肯定句的定义。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3. 本题中,同学们应该将现代汉语改写为文言文。同学们平时要注意文言文方面知识的积累,多读,多写,学会熟练翻译文言文。
4.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虽然……但是……” 表示转折关系。“虽然”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但是”用在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本题中,同学们应该将“因为……所以……”改为“虽然……但是……”。
9.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准确抓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明白高官借此来嘲讽孔融。作答时,根据这个句子进行反击,最终得出“想君小时,必多,当了了”,这体现了孔融聪明伶俐的特点。
10. 让晏子从城门旁边的洞进城。 讽刺晏子的身高,说齐国没有人了。 嘲笑齐国人没出息,做盗贼。
11.C
12. C D E A B
13.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人。

14. 非常。 没有。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5. 儿应声答曰 为设果
16.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参考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的儿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14.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
对于这类题,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字义。
阅读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故“甚”的意思是非常。
阅读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因此“未”的意思是没有。
“夫子”的意思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5.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儿应声答曰”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为设果”看出来的。
16.
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即可。示例: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