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4:3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按时间先后顺序在△填入相关事件,依次是
①“九一八”事变②平型关战役③百团大战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电影《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役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这场战役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8年6月,日军大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进行了武汉会战。下列关于武汉会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次会战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消耗敌人
②此次会战以中国的的胜利宣告结束
③此次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④此次会战后,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5.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战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平型关大捷
6.“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这是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称赞。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是全面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7.下列对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史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8.一位英国记者在《泰晤士报》中写到:“这是1941年12月份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其指挥官薛岳将军更是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国民党派人士的尊重。”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徐州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其中取得胜利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0.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的事件是(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淞沪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1.“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段材料描述的感人战斗过程,应该发生在哪场大战中(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2.日本战史承认,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而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原驻地。这次会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D.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二、综合题
13.钟南山说:武汉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九省通衡”之称的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建立的, 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6个大厂,4个小厂,炼铁炉两座。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原因是什么?在这次近代化的进程中,清政府还创办过哪些企业,请你任举两例?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2)为实现材料二中的“三样目的”,孙中山建立了哪一个革命政党?这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予重创。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被迫空投200多名军官加强力量。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前进,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撒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战役指哪次战役?这次战役具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习近平强调,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正是因为有了武汉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有了武汉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据人民网《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4)根据材料四回答,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人民是怎样做的?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材料二:“无论日军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三: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材料四:我跟蒋主席(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四:中国人民经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并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总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这份电报中的“在东北寻衅”指什么事件?这个事件具有什么标志性意义?这份电报说明下令者对日军持什么态度?后果是什么?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请写出这个事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举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
——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张之洞在当时属于什么派别?武汉地区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成分?
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
材料三 (但)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根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整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步”指的是什么历史潮流?依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汉同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不愧为一座英雄的城市。试举两例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1931年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这就是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百团大战是1940年,属于敌后战场的战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时期,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A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B项;武汉会战后,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以来规模最大、战线最长的会战,这次会战期间国民政府准备用空间换时间,利用有利地形消耗敌人,因此①正确。这次会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和广州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因此③正确。因此A正确。此次会战最终中国战败,因此②错误,由此排除CD。此次会战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从1943年7月开始,因此④错误,由此排除BD,综上故选A。
4.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百团大战,B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在1937年,排除A项;淞沪会战没有取得胜利,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故B项正确;1937年8月到11月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A项;1941年12月到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排除C项;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根据题干“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结合所学知识,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A项正确;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的是武汉会战,排除B项;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属于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扬言要到长沙过新年。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北撤。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三次长沙会战,D项正确;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徐州会战爆发于1938年,与题干“1941年12月”不符,排除A项、B项;武汉会战爆发于1938年,与题干“1941年12月”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正面战场”“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战役”指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获得了英美等国政府和舆论的赞扬,D项正确;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没有取得胜利,排除AC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其影响只涉及国内,即振奋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排除B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均与题干“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可知材料描述的感人战斗过程,应该发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段材料体现了长沙军民不畏强暴的抗战精神。C项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排除A项;武汉会战与“誓与长沙共存亡”内容不符,排除B项;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根据题干“引诱日军一直深入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原驻地。这次会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将日军包围。而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原驻地。这次会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信息体现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C项正确;长沙不在华北,排除A项;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排除D项。故选C项。
13.(1)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任两个)
(2)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
(3)武汉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可知,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还创办过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
(2)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先生在材料中提到的三种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指的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3)根据材料“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可知,这次战役是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根据材料“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可见,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14.(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
(2)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斗争;中国共产党重要作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与人民的支持。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无论日军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为促成全国一致抗战,对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之后中共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和国民党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积极抗战的典型战役,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取得重大胜利;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的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斗争;中国共产党重要作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与人民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15.(1)派别:洋务派新经济成分:洋务企业(或机器工业、民用工业、近代化工业。)
(2)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民主革命。)
原因:出现了新的经济结构(成分)(或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阶级成分(或资产阶级);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或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湖北革命党人的长期努力。(任意3点皆可。)
(3)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成立;北伐军攻克武昌;八七会议;武汉会战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主要创办了民用工业,其中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因此张之洞在当时属于洋务派;武汉地区经济出现了洋务企业。
(2)依据材料二“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因此“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步”指的是民主革命的潮流。 “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在于洋务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湖北革命党人的长期努力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汉同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不愧为一座英雄的城市。如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军攻克武昌;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相持阶段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