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唐 北宋 元 明 清
历代文科进士每年平均录选人数 71人 360人 12人 89人 103人
A.历代进士每年录选人数一直稳步提升
B.材料中反映了科举制创立于唐朝时期
C.北宋政权重视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
D.明代不重视科举选官制度,因此灭亡
2.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下图内容反映出皇帝的相关措施是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C.在宰相之下增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D.设置转运使
3.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朝代沿革等)。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很多朝代,他们有长有短,或统治全国,或管理某一区域,有汉族建立的王朝,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下图是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而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局部)曲线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王朝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盛世局面 B.②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C.③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 D.④王朝是我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每个时代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宋代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具体包括
①文臣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②文官主持军务 ③科举进士地位高 ④武将功高受重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材料中的“太祖”是指
A.朱元璋 B.赵匡胤 C.杨坚 D.刘邦
6.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提计策起到的作用是
A.杜绝了官员贪腐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7.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人担任 B.文臣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
C.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事
8.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人物是( )
A.赵构 B.赵匡胤 C.史思明 D.安禄山
9.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意在强化专制集权
C.形成了三权分立 D.导致政权动荡局面
10.“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后果
1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12.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13.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B.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C.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14.“联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二也。”“朕”应该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15.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赋税的控制,设置了
A.转运使 B.通判 C.枢密院 D.吏部
二、综合题
16.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对其社会发展往往会产生深刻影响。
材料一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宋初大将曹翰写下《退将诗》,有“曾为国难拔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讲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用文官指挥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训练,使有宋一代,国力积弱,武功不振,无力抵御外患,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强邻交战,迭遭失败,终致灭亡。后来南宋偏安一隅,屡败千金,终于为蒙元所灭。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改策 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这些诗文、谚语的出现与北宋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政策密切相关 “朝为田含郎,墓登天子堂”说明该政策促进了什么制度的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这种政策产生的消极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4)到宋朝时,科举制有怎样的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每年录取文科进士多达360人,远远超过历代王朝,这反映了北宋政权重视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C项正确;北宋以后的元明清文科进士录取人数都比北宋少,历代进士每年录选人数一直稳步提升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B项;题干中内容不能体现明朝是否重视科举选官制度以及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不能体现“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项;在宰相之下增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是为了削弱相权;设置转运使是为了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都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反映的是北宋,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①反映的是唐朝,我国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清朝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③反映的是元朝,排除C项;隋唐时期是我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④反映的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时,为了避免政权的重新更迭,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文臣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文官主持军务,科举进士地位高,于是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宋代猜忌武将,故④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详解】
根据材料“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及所学可知,太祖指的是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主要历史功绩是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B项正确;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排除A项;杨坚是代周建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排除C项;刘邦是亡秦灭楚,建立汉朝,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根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削夺地方官员行政权力,剥夺地方财政权力,收缴地方精壮兵力。派文臣担任各地知州且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以上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杜绝官员贪腐需要整顿吏治。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势力,与提高了行政效率无关,C错误;宋朝并没有完成全国统一,D错误。综上故选B。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知州权力受到通判的牵制、监督,与知州相互制约,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表述,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B项正确;赵构建立南宋,是宋高宗,排除A项;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排除CD选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宋朝时实际参与宰相相关权力行使的人数增加,这进一步削弱了相权,意在强化专制集权,B项符合题意;参与宰相群体的人数增多并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人数的增加,并不是三权分立,也没有导致政权动荡局面,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九月行将兵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经济上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上有保甲法等,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B项正确;背景是当时北宋政治上,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屡战屡败,财政上,入不敷出,排除A项;影响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排除C项;后果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和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A项不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项说法错误;明清时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说法错误;宋元时期是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时期,D项说法正确;故选D。
12.B
【详解】
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初级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符合题意;ACD项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故选择B。
13.C
【详解】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C项正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不属于文教事业,排除AD项;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排除B项。故选C项。
14.B
【详解】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A项正确;在各州府设置通判,目的是分知州的权利,排除B项;宋时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排除C项;吏部为六部之首,直属中央,非地方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政策:休养生息 局面:文景之治
(2)政策:重文轻武 制度:科举制度
(3)消极作用: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乃至灭亡。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因此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改策,又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土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些诗文、谚语的出现与北宋统治者采取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密切相关;“朝为田含郎,墓登天子堂”说明该政策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宋代用文官指挥军队,……使有宋一代,国力积弱,武功不振,无力抵御外患,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强邻交战,迭遭失败,终致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这种政策产生的消极作用,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乃至灭亡。
17.(1)隋炀帝;进士科。
(2)皇帝;殿试制度。
(3)科举制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
(1)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他设置的考试科目就是他创立的进士科。
(2)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科举制度最大的获益者是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
根据材料三可知,“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说明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4)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体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