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5: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2.下列政权(①北宋、②辽、③西夏、④金)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3.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下图),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民间交易也很发达。材料中的“”填写的内容是( )
A.北宋建立 B.契丹建国 C.“澶渊之盟” D.辽灭北宋
4.澶渊之盟是哪两国签订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5.下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与相关民族之间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A.辽——吐蕃族 B.西夏——党项族
C.金——女真族 D.蒙古——蒙古族
6.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后弃李姓,次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年号为“显道”。称帝后建国号大夏,又称为“白上国”,用尚白作为其政权的标志。这句话表明
A.元昊经历了唐朝和宋朝 B.李元昊是夏的开国皇帝
C.元昊之父年号为“显道” D.西夏最初称为“白上国”
7.历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与“澶渊之盟”关系最密切的有( )
①太祖 ②宋真宗 ③岳飞 ④寇准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8.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后,辽道宗曾握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并"葬仁皇帝所赐御衣,如其祖宗陵慕"。上述材料反映出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
A.战争不断 B.长期和平 C.互不来往 D.和亲通婚
9.“澶渊之盟”的签约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金与北宋 D.金与南宋
10.10纪初,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完成了统一并建立政权,为契丹各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首领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11.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12.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综合题
1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被各族奉为“天可汗”的是谁?这与唐朝哪一民族政策有关?
(2)材料三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时期还有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政权并存的?
(3)材料一中的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这件事有何历史作用?除了材料中的这位公主外,唐朝还将哪位公主嫁到吐蕃?
14.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汉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材料二: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互市是宋朝民族政策的一部分……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周边少数民族对宋政权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他们迫切需要与内地进行贸易,以获得生活必需品。宋朝通过管理榷场贸易,促进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和平共处,从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辽宋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蕃”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促成蕃人从“不耕犁”到“种禾黍”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国家”指的是哪个政权?该材料评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边界贸易的主要场所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15.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成公主进藏后,将唐朝的医药、种植、纺织和书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藏地的百姓,不但帮助唐朝巩固了西陲的边防,造福了边境百姓,更把汉族文化、先进技艺和科学传播到了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当时迎娶了文成公主的吐蕃首领是谁?请问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大宋皇帝”指的是谁?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作什么事件?
(3)为防止武将专权,北宋统治者实行了一项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北宋日渐衰落,最终被金所灭,请问北宋灭亡的时间是哪一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C项正确;仅从货币无法判断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也无法说明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排除A、D项;少数民族使用的货币是仿制中原货币,使用的不是中原货币,排除B项;故选C项。
2.B
【详解】
①北宋960年、②辽916年;③西夏11世纪初;④金1115年,12世纪初。②①③④B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依据题干“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可知北宋与辽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和民族交往,结合所学,这一状况出现在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C项正确;北宋建立、契丹建国与题干所述现象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B项;北宋是被金所灭,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A项符合题意;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排除B项;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排除C项;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李元昊称帝后建国号大夏,可知李元昊是夏的开国皇帝,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李元昊改年号为“显道”,排除C项;李元昊称帝后建国号大夏,又称为“白上国”,并非西夏最初称为“白上国”,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②宋真宗、④寇准与“澶渊之盟”有关,A项正确;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岳飞抗金,与“澶渊之盟”不符,①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根据“"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期的和平,没有再战争不断,故选B项,排除A项;根据“葬仁皇帝所赐御衣”可知宋仁宗曾赐给辽朝御衣,两国之间不是互不往来,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两国之间的通婚,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A项正确;西夏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宋夏和议,排除B项;金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海上之盟,排除C项;金与南宋订立的盟约是绍兴和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完成了统一,并且建立了辽政权,A项正确;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项;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排除C项;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宋元时期我们民族关系复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宋元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国家的财政收入依仗南方,所以这-一时期的主流与朝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项正确;A项是隋唐时期,B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1)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平等政策。
(2)辽;西夏。
(3)藏族。文成公主。促进了吐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金城公主。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天可汗”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长。
(2)
根据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北宋和辽政权之间的盟约——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这个时期北宋政权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14.(1)民族:吐蕃(或:藏族)。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政权:北宋。历史事件:澶渊之盟(或:宋辽和议)。
(3)榷场。
(4)和亲、和议、互市、文化交往、会盟、交战等。(任意两点)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可知,“蕃”指的是吐蕃,也就是藏族。根据所学可知,促成蕃人从“不耕犁”到“种禾黍”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也就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一事件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可知,北宋对辽先战后和。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也就是宋辽和议后,宋辽保持了长期和平。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互市是宋朝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可知,进行互市的地方是榷场。
(4)根据所学可知,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有,和亲、和议、互市、文化交往、会盟、交战等。
15.(1)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2)宋真宗;“澶渊之盟”。
(3)重文轻武;1127年。
【详解】
(1)第一小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大宋皇帝”指的是宋真宗;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3)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武将专权,北宋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第二小问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北宋日渐衰落,最终于1127年被金所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