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3: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7 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槐树(huái) 阑珊(shān) 颓垣(huán) 奄奄一息(yǎn)
B.疙瘩(gē) 赊欠(shē) 褡裢(dā) 熙熙攘攘(xī)
C.掸子(tǎn) 觅取(mì) 惰性(duò) 神聊海吹(liáo)
D.勾勒(lè) 金銮殿(luán) 伫立(zù) 金碧辉煌(huáng)
2.选词搭配
①庄严地________
A.歌舞 B.前进 C.鼓舞 D.宣布
②整齐地________
A.歌舞 B.前进 C.鼓舞 D.宣布
③热情地________
A.歌舞 B.前进 C.鼓舞 D.宣布
④纵情地________
A.歌舞 B.前进 C.鼓舞 D.宣布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A.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B.人们的自觉性很高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
④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5.国庆佳节,同学自创一副对联,请为他补全对联,最佳的一项是(  )
上联:祖国山______水秀
下联:中华人杰地______
A.川 灵 B.川 广 C.清 广 D.清 灵
二、填空题
6.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将军穿着海军zhì fú( ),扶着轮船的lán ɡān( ),远眺河流与大海的jiāo huì( )处。
2.jù lí( )lónɡ zhònɡ( )的开国大典开始还有几分钟。
7.加标点,想想引号的不同用法。
毛主席在城楼上不断地向群众挥手________不断地高呼________人民万岁________同志们万岁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请根据下面电影海报及影片简介,提炼出一句电影《开国大典》的宣传主题词。
影片用俯瞰历史的视野,将庞杂的历史提炼和概括为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把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用胶片再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____________
9.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奔”是多音字,它的读音和释义如下:奔bēn ①奔走;急跑:狂~。 ②紧赶;赶或赶急事:~丧。 ③逃跑:东~西窜。 奔bèn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 ②朝;向:渔轮~渔场开去。 ③年纪接近:他是~六十的人了。 ④为某事奔走:~球票。
句中“直奔”的“奔”应读__________,释义为________。(填序号)“直奔”可以换为“走向”吗?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如________、旗多如________的热闹场面。同时也反映出参加典礼的人们_____________的心情。
3.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排山倒海”表达了人民群众__________。我们还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掌声。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毳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一齐欢跃起来。
10.选文写的是________的场面,作者按________顺序,略写________的情况,详写 ________和________的情况。
1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表现了大典开始前( )
A.场面的宏大
B.广场的美丽
C.群众很激动
D.群众很高兴
12.说说文中画线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①直奔:________
②一齐:________
13.第①自然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
阅读实践。
开国大典(片段)
①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晩的时候。②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③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④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⑤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⑥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⑦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14.根据片段内容选择最恰当的答案,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1)这部分描写的群众游行的场面,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①庄严隆重( ) ②喜庆热烈( )
(2)你从中体会到了人民群众一种怎样的心情?
①自豪兴奋( ) ②开心快乐( )
15.“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最常用的方法。在这段“群众游行”的场面描写中,哪一句是场面中“点”的描写?把文段中该句的标注序号填在括号里。
在这段“群众游行”的场面描写中,第( )句是场面中“点”的描写。
16.文段中描写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语句是哪两句?
文段中描写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语句是第( )( )句。
17.去掉描写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语句,可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颓垣(huán)”的“垣”读作“yuán”;
B.正确;
C.“掸子(tǎn)”的“掸”读作“dǎn”;
D.“伫立(zù)”的“伫”读作“zhù”;
2.D;B;C;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修饰语的能力,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修饰词语+地+动词”结构,应注意搭配合理。比如:①庄严地宣布、②整齐地前进、③热情地鼓舞、④纵情地歌舞。
【点评】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
3.A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分析表达效果。
读句子分析“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表示同时。“三十万人的目光同时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4.C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六个句子,可知本语段介绍的是“广场周围的景物”,按照空间的顺序来写,所以确定③是首句,紧接着按照从北往南的顺序介绍②④①。所以顺序为③②④①,据此可知答案为C。
5.D
【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都是并列短语。
6. 制服 栏杆 交汇 距离 隆重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制服、交汇、隆重 ”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7. , :“ ! !”
【详解】
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语;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表示否定或讽刺的话语。
表示句子停顿用逗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语用引号,表达强烈感情的有感叹号。
8.示例: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详解】
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对句子进行总结概括,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示例: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9. bèn ① 不可以。因为“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和兴奋的心情。 海洋 波浪 激动、兴奋 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之情 热烈 清脆
【详解】
1.这是一道考核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题目,要结合语境判断词语在句中的特殊意义。理解句子,根据题干给出的多音字的字音和解释,判断句中的“奔”的字音和释义,“奔向”和“走向”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合理写出你的解释。
2.答题时首先认真阅读句子,可以知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海洋”指广场上的人,“波浪”指红旗,突出表现广场上的人多。
3.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就是要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在文中找答案。
故答案为:
1.bèn;①;不可以。因为“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和兴奋的心情。
2.海洋;波浪;激动、兴奋
3.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之情;热烈;清脆
10. 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 时间 毛主席进场 群众进场 典礼开始
11.A
12. 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表现了人们对领袖和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13. 概括 具体 工人 农民
10.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1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2.体会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1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选段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即“总—分”结构。
14.(1)②√
(2)①√
15.⑦
16. ② ③
17.不好。因为天安门广场夜景描写渲染了祥和、喜庆热烈的气氛;更能衬托游行群众自豪兴奋、欢乐的心情。去掉没有这些效果,所以不能去掉。
14.
本题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作答时要多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关键点。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语段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群众游行时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1)故根据学过的课文内容,结合语段可知,从语段描写的群众游行的场面中,可以感受到喜庆热烈的气氛,在②的括号里打“√”。
(2)根据学过的课文内容,再结合本语段,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了人民群众自豪兴奋的心情,在①的括号里打“√”。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点面结合”描写方法的理解能力。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读文章时,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从“点”上着手,理解一些关键内容。
通过细读语段可知,在这段“群众游行”的场面描写中,第⑦句是场面中“点”的描写,详写出了毛主席是如何热烈回应游行群众的。
16.
本题考查学生寻找关键句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可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
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文段中描写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语句是第②句“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与第③句“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17.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赏析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量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再按照题目分析去掉某句后好不好。
通过阅读文段可知,“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与“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是描写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语句,这两句渲染了祥和、喜庆热烈的气氛,能衬托游行群众自豪兴奋、欢乐的心情。故不能去掉描写天安门广场傍晚景色的语句,去掉后不能突出这些效果。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