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9: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西周和东周的政治状况对比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王位世袭 B.江南开发 C.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青铜工具代替了石器 B.废除了井田制
C.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政府奖励耕种政策
3.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战国时期,与下图有关的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推广和适时耕种 D.兴修水利工程
5.“在东周初年,楚国还是一个自称‘蛮夷’不为周天子承认的江汉小国。……到了三楚雄师挥戈北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终于在春秋时期完成一代霸业。”“完成一代霸业”的是(  )
A.楚文王 B.楚成王 C.楚庄王 D.楚怀王
6.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7.神话和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 B.神农氏教民农作
C.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D.晋文公首创霸业
8.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9.某地曾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不宜出场的人物是( )
A.齐桓公 B.周武王 C.晋文公 D.楚庄王
10.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段文字说明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刺史制度
11.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特点是( )
A.重视礼乐 B.王权加强 C.扶助弱小 D.王室衰微
12.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周平王
13.下图为山西出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牛鼻穿环是为了饮酒时方便拖曳沉重的青铜器
B.牛鼻穿环反映出此时牛可能已应用于农业耕作
C.这尊青铜器可能是夏朝时期制作的
D.这尊青铜器应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
14.春秋后期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A.石器的使用 B.骨耜的使用
C.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铜农具的使用
1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考古发现是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见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伐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
——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概括诸侯有哪些义务?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制度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3)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四: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1)请写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一种民主推举制度的名称。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材料四中“政由方伯”,请你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分析“西周和东周的政治状况对比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和西周相比,东周的直辖土地、直辖兵力均大幅度减少。和西周相比,东周的财力和人口大量减少。和西周相比,东周天子成为傀儡。题干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故C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开始于夏朝,排除A;江南得到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故选C。
2.C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排除A项;废除了井田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是当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奖励耕种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但不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夏朝和商朝的的农具是铜或青铜制成的农具,排除AB项;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在春秋末期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出现之前,劳动力主要以人力为主,牛耕的出现使劳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从而解放了劳动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因此这时期牛耕推广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次革命,而不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A项;肥料使用和适时耕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但不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排除C项;兴修水利工程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不是这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挥戈北伐”“问鼎中原”“在春秋时期完成一代霸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曾询问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表现了称霸的野心,故选C;楚文王和楚成王父子时期,楚国尚未问鼎中原,完成霸业,故排除AB;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故排除D。
6.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诸侯国数量从西周初年的800多个,到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说明诸侯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诸侯国割据混局面的特点,排除A项;人民遭受的灾难是诸侯割据混战的消极影响,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是通过改革变法确立的,与诸侯国数量多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神话和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神农氏教民农作符合这一观点,B项正确;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属于考古发现,不属于神话和传说,排除A、C两项;晋文公改革成就霸业属于史实,不属于神话和传说,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周桓公大败威信一落千丈,这个事件说明诸侯争霸的时代的开启,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到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田被大量开垦,井田制趋于解体,分封制也随之逐渐瓦解。因此,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是这一局面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B项符合题意;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都可以出场,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0.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材料说明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的制度是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排除C项;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指的是周王号令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诸侯号令天下,因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重视礼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室衰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扶助弱小 ,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由此可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根据图片信息,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上穿有环,说明当时存在牛耕现象,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牛鼻穿环是为了饮酒时方便拖曳沉重的青铜器”,排除A项;春秋末年,人们使用牛来耕地,图中青铜酒器不可能是夏朝时期制作的,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原始社会使用石器和骨耜,排除A、B项;“铜农具的使用”与材料时间不符,商周时期有少量青铜农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C项正确;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排除A项;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是夏代器物,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排除B项;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制度:分封制(有错别字不得分)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定期朝见周天子;服从周王调兵。(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作用:巩固了政权;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变化:由一统天下到政由方伯(或由天下共主到王室衰微)。(意思相近即可,必须写出变化,由什么样到什么样)
状态:诸侯争霸的分裂状态。(或诸侯纷争、诸侯争霸等)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义务:根据材料一“……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见周天子……”,可知,诸侯的义务是:向周王进献贡物;定期朝见周天子;根据材料一“……周天子出兵征伐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可知,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作用:根据材料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了政权;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方面概括分封制的推行起到的作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变化:根据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室的地位由一统天下到政由方伯(或由天下共主到王室衰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使得整个国家处于诸侯争霸的分裂状态。(或诸侯纷争、诸侯争霸等)
17.(1)禅让制;启;世袭制。
(2)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3)王室衰微;齐桓公争霸、楚庄王问鼎等。
(1)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一种民主推举制度的名称是禅让制,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成为“禅让制”。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世袭制有关。
(2)
材料二反映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3)
结合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可知,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王室衰微。材料四中“政由方伯”,具有的例子有齐恒公争霸、楚庄王问鼎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