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9:3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 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提 出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⑤邓小平理论 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①②⑤
2.“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促进国家统一中产生了巨大作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实践成果的是( )
A.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B.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C.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D.1999年,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文中“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
A.1996 年 B.1997 年 C.1998 年 D.1999 年
4.港澳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港澳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分别是:
A.1984年 1987年
B.1987年 1984年
C.1997年 1999年
D.1999年 1997年
5.“学习强国”登载2021年前三季度,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9%。为西藏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西部大开发 D.民族区域自治
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阂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7.阅读如图,在图中文字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8.“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相互尊重原则 B.一个中国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互补互利原则
9.如图是1988年初香港中国旅行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对这一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B.两岸实现真正的停火
C.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两岸“三通”已实现
10.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下列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采取措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蒙古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
B.2006年新藏公路全线通车
C.有计划有组织地改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11.2019年12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痛批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让台湾失去很多参与国际组织的机会。“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调整“三不”政策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12.台湾学子一向有“来台大(台湾大学)去美国(留学)”的求学路线,但是近年来,“去大陆(上大学)求发展”已经成为台湾学子的新选项。分析这一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台湾当局与美国关系恶化
B.台湾自身竞争力有所下降
C.促进了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D.大陆为台生求学提供方便
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
A.国家统一领导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C.各民族一律平等 D.共同繁荣发展
14.“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厅肃穆,飘扬了400 多年的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是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这一材料记录的是
A.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B.香港回归
C.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澳门回归
15.下面照片生动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它充分说明了,香港回归祖国( )
香港明天更好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解放军驻港部队接管香港
A.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B.交接仪式1999年12月举行
C.是“九二共识”达成的结果 D.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沧桑巨变60载,塞上大地展新颜。2018年9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贺兰山体育场隆重举行。
材料二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时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
材料三 2018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在江苏昆山举行,为期32天的中秋灯会启幕。本届灯会主题为“花开并蒂 灯映两岸”,灯会的彩灯设计和活动策划充分吸收利用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民俗传统、创新理念与前沿科技。
(1)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宁夏地区实施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中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在该构想指导下首先解决了什么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说说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
——《中外历史新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面临的共同敌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桂林日报》(1936年12月)
(2)依据材料二分析“陕变事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共于变局中开新局,促成“陕变事起”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袅演说
(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的宣言(演说)是在哪一事件后发表的?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有何意义?
材料四 (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为什么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对战争的结局有什么影响?
材料五 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什么?写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六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6)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根据以上史实,结合材料六,写出作者的美好愿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促进了台湾与澳门的顺利回归,提出邓小平理论,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项正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政治目标而不是理论创新与制度建设,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维护民族团结,与“一国两制”无关,A项符合题意;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都是“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果,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B项正确;1996年、1998年、1999年都不是“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时间都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因此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为西藏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D项正确;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排除A项;民族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是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两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民族认同感,高秉涵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彰显了民族亲情,民族亲情有利于加强两岸联系,促进祖国统一,故选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与题意不符,排除A;民进党支持“台独”分裂势力以及国外的反动势力,致使两岸隔阂并未完全消除,排除B;“九二共识”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与体育不符,排除C。
7.C
【详解】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图文标注的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推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两岸一家亲”指的是两岸密切往来,经贸文化交流等,政治前提指的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项正确;相互尊重原则、互补互利原则不属于政治前提,排除AD项;社会主义原则与题干“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相矛盾,排除C项。故选B项。
9.A
【详解】
根据“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可知,材料反映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两岸实现真正的停火,B排除;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C排除;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D排除。故选择A。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故D项正确;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故A项错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当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是“九二共识”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变化。如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陆经济繁荣昌盛,吸引台湾人到大陆来上大学、求发展,大陆方便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双方的交流提供方便。我们可以得出BCD的结论。A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合;故选A。
13.A
【详解】
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自治,不是高度自治,排除B项;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繁荣发展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排除C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飘扬了400 多年的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澳门原来是葡萄牙殖民地,材料说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D项正确;“九二共识”是中国和台湾达成的共识,排除A项;中国1997年从英国收回香港,排除B项;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照片生动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材料充分说明了,香港回归祖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D项正确;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2)“一国两制”。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推动了祖国统一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变化:海峡两岸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言之有理即可)
(4)建议: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
(1)
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宁夏地区实施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2)
构想:根据材料二“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时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是“一国两制”。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推动了祖国统一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等方面概括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3)
变化:根据材料三“2018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在江苏昆山举行,为期32天的中秋灯会启幕……”,并结合所学得出,海峡两岸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等方面分析海峡两岸交往发生变化的原因。
(4)
建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一条即可)
【点睛】
17.(1)敌人:北洋军阀。
成果:创办了黄埔军校;北伐顺利进军;建立了国民革命军;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华北危机出现或民族矛盾尖锐。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或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解放战争中中共赢得人民的支持,取得最终的胜利。
(5)历史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6)愿望: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实现国家统一。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可知国共两党面临的共同敌人是北洋军阀,为此两党实现了第1一次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北伐顺利进军;建立了国民革命军;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依据材料二“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可知“陕变事起”是指1936年12月张学良等爱国将领为了逼蒋抗日而发动的西安事变,据”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可知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不断加加快侵华的步伐,1935年日本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3)依据材料三中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以及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国共两党的宣言(演说)是在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之后发表的。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依据材料四“(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可知毛泽东所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即重庆谈判,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或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重庆谈判虽然没有制止内战的爆发,但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战略主动权,赢得了民心,因此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中共赢得人民的支持,取得最终的胜利。
(5)依据材料五“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可知指的是解放战争关于战略进攻的部署,当时蒋介石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而中原地区空虚,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6)结合材料六写出作者的美好愿望,据“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得出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实现国家统一;据“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得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据“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得出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