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某纪念馆的展厅中陈列了三方面内容,一为“文韬武略,少年英俊”、二为“北伐抗清,威震东南”,三为“收复台湾,建设宝岛”。该纪念馆是
A.岳飞纪念馆 B.郑成功纪念馆 C.郑和纪念馆 D.戚继光纪念馆
2.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表格中史论相符合的是
选项 史实 史论
A 三国时刘备派卫温到达夷洲 第一次与台湾建立联系
B 元朝设立宣政院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C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D 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 加强了海防
A.A B.B C.C D.D
3.学习历史到一定阶段,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常见的做法除“按自己构造的框架梳理”外,还有以下几种梳理方法。下表中做法与案例不符的是
序号 做法 案 例
A 年代顺序法 唐代大事年表
B 人物法 唐太宗、康熙的活动
C 地点法 隋、唐、清时期的四个盛世局面
D 类别法 宋代政治经济文化
A.A B.B C.C D.D
4.有人说,360年前,东南海疆战火纷飞,“开台圣王”一招驱敌。这位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的民族英雄创造的历史功绩是( )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成功推翻腐败朝廷
C.解除沿海倭寇之患 D.设台湾省加强管理
5.金瓶掣签是哪个民族确定首领的办法?( )
A.女真族 B.回族 C.藏族 D.突厥族
6.康熙皇帝在位61年(1661-1722),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假如你是《康熙大帝》剧本的作者,剧本中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①册封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④武力统一台湾并设立台湾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边疆管理事件按照其发生先后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中央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我国对台湾的管辖
②朝廷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③中央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④朝廷设置了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8.下表内容反映的是
时间 事件 作用
公元前6O年 设置西域都护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1281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A.促进民族交融的举措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9.清朝时,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
A.自行决定
B.英国同意
C.报请朝廷批准
D.由清朝直接任命
10.为了管辖包括“回部”在内的西北边疆地区,清朝于1762年设置了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1.下列内容反映的是哪一地区的历史?(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南海
12.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元朝 清朝
1247年凉州会晤,议定叶蕃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由宜政院直接统辖,掌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A.推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综合题
13.观察下列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清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图一中,会晤五世达赖的清朝皇帝是谁?1653年又正式赐予他哪一封号?图二所示人物是谁?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哪一封号?
(2)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哪一官职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为规范西藏大活佛的转世建立了哪一制度?
(3)清朝时期还巩固、发展了西北边疆。图二、图三人物统治时期分别平定了哪一叛乱,从而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之后设置了哪一官职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图三人物统治时期,哪一西迁的部族回归祖国?
(4)清朝对沙俄哪次反击战的胜利与图二所示人物相关?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哪一边界条约?通过以上图片材料研读,谈谈你的认识?
14.交流交往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涨价),突厥侵扰,州县骚然(骚动)。……(是时京师等地)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ren丰收),米斗三四钱。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日:“当今远夷率服(远方外族归顺我朝),百谷丰稔,盗贼不作(盗贼不起),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二然安不忘危……”魏征对曰:“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一,概括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契丹及女真族相关史料
北宋时,王曾出使契丹留下如下记载:……亦务耕种,但无桑柘,所种皆从垅上,盖虞吹沙所壅。山中长松郁然,深谷中多烧炭为业。……食止麋粥(粥)、耖糟(炒米干粮)……——王曾《上契丹事》(1012年11月),《王文正公笔录》
女真族勇敢勤劳,擅长狩猎。打猎时,他们用桦树皮做的号角吹出呦呦的声音,把鹿引诱出来。他们住的房屋,门窗向东或向南开,室内垒有土炕,炕下烧火。至今,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火炕。——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结合材料,指出契丹人与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戴良《九灵山房集 元诗集》
(3)说出上述诗句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景象。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了当时______(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回答,填写字母即可)
A.汉族妇女擅长音乐 B.少数民族妇女都会弹琴
C.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D.当时的妇女都会弹琴
材料四 《中国大通史 清(1644-1840)》上册中在评价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时写道:清代统治者一直把安定社会秩序、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放在首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比较而言,处理民族关系更为成功;而在处理国家关系上,尤其是在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上,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倾向十分明显,这实际为晚期的落后挨打种下了前因。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梳理清朝前期统治的史事及影响,完成下表。请把①②③④⑤⑥六个序号分别填写在ABCD对应的位置。
观点 史事 影响
处理民族关系较为成功 A______ B______
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存在失误 C______ D______
①派驻藏大臣。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实行海禁政策。④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⑤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15.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南北统一”?“南北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建国初期,宋太祖将政权、财权和兵权全部收归中央。以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相权、军权。任命文官代替武将出任地方长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陈二力《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与文官政治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北宋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材料四 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评定了“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皇帝为“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西藏地区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题干“收复台湾,建设宝岛”结合所学知识,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开启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并大力发展生产,B项正确;岳飞是南宋的抗金英雄,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C项;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英雄,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台湾正式正式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进一步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地区的海防,D项正确;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达到夷洲,而不是刘备,排除A项;元朝时期,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排除B项;1684年,清康熙帝设立台湾府,而非郑成功,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隋、唐、清时期的盛世是按照朝代时间梳理的,而非是地点法,C项中的做法与案例不符,符合题意;ABD项中的做法与案例都是相符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4.A
【详解】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的是郑成功,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A项正确;郑成功把荷兰殖民侵略者驱逐出台湾,没有推翻腐败朝廷,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扫清,时间与题干不符,郑成功反抗的是荷兰殖民侵略者,排除C项;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置台湾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强化对西藏的管辖,故C符合题意;女真族、回族、突厥族与题干无关,故ABD排除。故此题选C。
6.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了加强与西藏的关系,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②康熙帝时期,准噶尔部噶尔丹发动叛乱,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次征伐噶尔丹,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③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④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而展开政治攻势,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条件,最终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而ABC概括不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元朝时期设置了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②④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巩固了我国西北边疆;1281年,元政府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边疆;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巩固了我国西南边疆;根据图表内容反映的是各个朝代如何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的,是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体现并不都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抗侵略和对外交流,排除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乾隆通过金瓶掣签,确定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转世的人选。即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D项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排除A项;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排除B项;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派卫温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隋朝隋炀帝时,称今天的台湾为流求,为了加强与流求的联系,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台湾。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1684,康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综上所述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台湾地区的历史,A正确;BCD都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A。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这说明两个朝代都是通过在边通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西藏是西南地区,台湾是东南地区,没有体现加强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B项;材料中不仅仅有清朝,还有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1)顺治、“达赖喇嘛”;康熙、“班禅额尔德尼”。
(2)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3)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
(4)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
顺治年间,顺治皇帝会晤五世达赖,册封为“达赖喇嘛”。图二是康熙皇帝,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2)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1793年,为规范西藏大活佛的转世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3)
图二是康熙帝,平定过噶尔丹叛乱。图三是乾隆帝,曾大小和卓叛乱;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一官职管辖整个新疆地区。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
康熙年间,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最后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它是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边界边界条约。通过以上材料,可知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心。
【点睛】
14.(1)变化: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粮食丰收,价格下降),社会更加稳定,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恢复发展生产;打败突厥,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用人,虚心纳谏,革新措施。
(2)从事农业和牧业,也有人在山中烧炭,住板(草)屋或帐篷,饮食简单。
(3)元朝;C。
(4) ①② ⑥ ③④ ⑤
(5)加强民族团结、民族交流,对破坏民族关系和民族分裂行为坚决打击。
(1)
根据材料一“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ren丰收),米斗三四钱。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日:“当今远夷率服(远方外族归顺我朝),百谷丰稔,盗贼不作(盗贼不起),内外宁静,”可知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变化: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粮食丰收,价格下降),社会更加稳定,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结合所学可知出变化的原因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恢复发展生产;打败突厥,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用人,虚心纳谏,革新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打猎时,他们用桦树皮做的号角吹出呦呦的声音,把鹿引诱出来。他们住的房屋,门窗向东或向南开,室内垒有土炕,炕下烧火。至今,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火炕。”和图片内容可知契丹人与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从事农业和牧业,也有人在山中烧炭,住板(草)屋或帐篷,饮食简单。
(3)
材料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统一后版图辽阔,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
(4)
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上半叶逐渐强大。不断侵犯周边各部,吞并天山南北大片土地,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力量。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寻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攻打北京。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击溃噶尔丹。此后清军又同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近七十年的斗争,终于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派驻藏大臣、平定噶尔丹叛乱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A①②;B⑥;C③④;D⑤。
(5)
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团结、民族交流,对破坏民族关系和民族分裂行为坚决打击。
15.(1)隋文帝(杨坚)。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特点:中央集权、皇权加强、相权削弱、重文轻武。(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影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两点即可)
(3)实行行省制度;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两点即可)
(4)新疆: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嘎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西藏:1713年,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答派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稳定西藏局势也可以。)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南北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
根据材料二“建国初期,宋太祖将政权、财权和兵权全部收归中央。以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相权、军权。任命文官代替武将出任地方长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治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加强、相权削弱、重文轻武。根据“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知,”其历史影响是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为“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嘎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在西藏1713年,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