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素养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名称及组成。
2.理解地球内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前预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横波
纵波
固体
固体、液体、气体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的变化。
(2)界面:
①C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A、B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
②D :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A波 ,B波传播速度 。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 ,G为 ,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 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 组成。
传播速度
莫霍面
增加
古登堡面
完全消失
突然下降
地核
地幔
上地幔
岩石
[特别提醒] 岩石圈不等于地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A大气圈:
(1)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 和 。
(2)作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的圈层。
3.C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氮
氧
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水圈
问题探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 圈层结构 不连续 界面(圈层界线) 平均深 度/km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主要组 成物质 各圈层的
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 2 900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岩石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 幔 上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 核 外核 以铁、镍为主 可能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极大
例1 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下页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下图中的 X 处为 (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
C. 岩石圈与软流层分界面 D. 内核与外核分界面
解析: (1)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可以通过。(2)X 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答案:(1) B (2) B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低层大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大气减小了地面昼夜温差)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界线不明显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例2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地球不同圈层,数码代表水循环环节。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
A.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2)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
A. 主体是海洋 B. 主要由岩石组成
C. 无固定空间位置 D. 主要由气体组成
解析: (1)据图可知,丁圈层具有蒸腾作用,为生物圈;乙圈层具有下渗作用,为水圈;水会下渗到岩石圈中,故丙为岩石圈;甲为大气圈。(2)乙圈层为水圈,其主体是海洋。
答案:(1) B (2) A
课后检测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5日,智利发生 5.9 级地震,震源深度 50 千米。据此完成 1—2 题。
1.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
A. 地壳 B. 岩石圈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2. 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只有上下颠簸 D. 只有左右摇晃
1.B 2.A 解析:1.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17 千米,震源深度为50千米,超出地壳深度。岩石圏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平均厚度在 100 千米左右,从震源深度看,此次地震发生在岩石圈范围内。软流层在岩石圈之下,深度可达 400 千米。下地幔在上地幔之下,深度可达 2 900 千米,远远大于震源深度。2.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地震发生时,先感受到纵波的影响,即上下颠簸,后感受到横波的影响,即左右摇晃。
当地时间 2019 年 5 月 22 日晚,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喷出高达3 500米的灰柱。读下面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 3—4 题。
3.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4.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
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 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 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 图中④为软流层
3.B 4.D 解析:3. 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4.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图中④为软流层。
当地时间 2019 年 5 月 24日夜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5 000 米。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 5—7 题。
5. 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 ①与②交界处 B. ②层内部
C. ②与③交界处 D. ③与④交界处
7. 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B 6.C 7.A 解析:5. 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图中②为地幔。6.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古登堡面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急剧下降。7. 喷发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水中,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成为岩石圈的一部分。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下图,完成 8—9 题。
8. 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
A. 连续但不规则 B.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9.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 各圈层相互渗透
C. 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 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8.A 9. B 解析:8. 根据图示圈层之间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可以推导出: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圈;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生物圈能进行光合作用;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9. 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属于外部圈层,图示四大圈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而不是上下平行分布,其中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而不是单独占有空间。
下图为地球号深海探测船钻探示意图,此船值得期待的科技成果是可以钻探到地幔。据此完成 10—11 题。
10.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 ①岩石圈,②地幔,③地壳
B. ①岩石圈,②软流层,③地核
C. ①地球内部圈层,②软流层,③地核
D. ①地球内部圈层,②岩石圈,③地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钻探到地幔的过程中,钻头将经过岩石圈
B. 钻探到地幔的过程中,钻头可能接触到变质岩
C. 钻头钻探过程中,将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
D. 图中的生物圈仅存在于水圈的上部
10.D 11.D 解析:10.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均属于地球内部圈层。11. 钻探到地幔的过程中,钻头将经过岩石圈,也可能接触到变质岩,钻头钻探过程中将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2.读下面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B 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 C—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界面以上C 代表 ,该界面以下 E 代表 。
(3)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 ,地震波 B 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界面以上的 E 中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 G 中物质状态为 态;F 是 面。
12.(1)横 纵 A 波波速慢,B 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波速在此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慢 固 液(或熔融) 古登堡
解析:(1)题中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纵坐标表示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2)(3)根据地震波在距离陆地表面平均深度 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 D 为莫霍面。又根据在 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 F 为古登堡面。F 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 F 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 F 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呈正相关),说明 F 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