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土壤的概念、分层及组成。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肥力
生长植物
腐殖质层
成土母质层
发育程度
环境因素
矿物质
有机质
课前预习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 ,为土壤形成提供 和 。
(2)气候:土壤形成的 因素,为土壤形成提供 和 ,影响矿物质 、物质 和生物活动。
(3)生物:土壤形成的 因素,为土壤提供 , 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 、坡度、 等地形因素影响着 、 和 等条件,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决定着土壤的 ,土壤从无到有,从 到 ,层次由 到 ,逐步发育成熟。
物质基础
矿物质
无机养分
动力
水分
热量
风化
迁移
决定性
有机物
植物
高度
坡向
光照
热量
水分
发育进程
薄
厚
少
多
2.人类活动
(1)有利影响:改善土壤的 ,提高土壤的 。
(2)不利影响:破坏 ,造成土壤 ,肥力 。
结构与性状
生产能力
土壤结构
退化
下降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1.关于土壤肥力特性的理解
土壤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即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能够使水、肥、气、热条件达到稳、均、足、适的程度,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自人类开创农业以后,土壤即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之一。
问题探究
2.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高度、坡度与坡向等地形因素通过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发育。
知识拓展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贫瘠的自然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例1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 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
A. 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
A. 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1)土壤的最上层是有机质层,是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枯枝落叶本身就来自生物,而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靠的就是生物的分解。(2)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 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应位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 中的Ⅰ,Ⅱ为森林地区的土壤发育情况。
答案:(1)A (2)D
例2 土壤的形成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
A. 生物 B.气候 C. 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 (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
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但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地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答案:(1)C (2)B
课后检测
土壤呼吸年通量是一年中垂直地面单位面积上土壤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量。它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碳释放过程。土壤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山地三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读下图,完成1— 2 题。
1 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直接的自然因素是 ( )
A. 地形高度与坡向 B.土壤温度与水分
C. 日照时间与风速 D.土壤矿物与微生物活性
2 近20 年来,白桦林地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 )
A. 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 B. 晴天较多,日照时间长
C. 气温较低,冬季风强劲 D.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
1 B 2 D 解析:1.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供应(枯枝落叶层)、养分供给、土壤酸碱值和微生物活性等。其中,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土壤温度高、水分充足的区域,土壤呼吸相对较高。2. 读图可知, 白桦林地处西北坡山坳,为阴坡地带,水分条件好,光照弱, 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有利于白桦林生长,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快;而辽东栎林、人工油松林均位于阳坡,坡度大, 光照较强,保水性能差,不利于土壤呼吸,土壤呼吸年通量增长较慢。
读右面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3— 4 题。
3 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为腐殖质层
B. ②为淋溶层
C. ③为基岩
D. ④为淀积层
4 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3 D 4 B 解析:3. 读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 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成土母质层,⑥为基岩。4. 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 3 厘米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 厘米的土壤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 年黑龙江相关部门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某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中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据此完成5— 7 题。
5 中国在引进侧深施肥插秧机后,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技术是 ( )
A. 病虫害防治技术 B.插秧机大型化技术 C. 水稻良种培育技术 D.新型肥料生产技术
6 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 ( )
A. 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 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C. 延长水稻产业链 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7 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 ( )
A. 江汉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青藏高原 D. 河西走廊
5 D 6 B 7 A 解析:5. 根据材料,中国现有水稻专用肥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中国在引进侧深施肥插秧机后,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技术是新型肥料生产技术。6. 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增加施肥技术,没有延长水稻产业链;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无关。7. 江汉平原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华北平原是旱作农业,不是水稻产区。青藏高原是高寒农业,河西走廊是绿洲农业,不是水稻产区。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8— 11 题。
8 下列关于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 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 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 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9 下列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 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
8 C 9 C 10 C 11 C 解析:8.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9. 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10.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11. 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0 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 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1 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5%。图1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 题。
12 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3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D. 砾石压土
12 C 13 B 解析:12.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表层附近有机质含量较高;从图中可以看出, 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有机质流失较多,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较大;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13. 免耕直播即不翻耕土地的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但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 15 题。
14 图中a、b、c 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
A. 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 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15 下列关于a、b、c 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土、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 b 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 c 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与培育下形成的
D. a、b、c 三种土壤中,c 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14 D 15 A 解析:14. a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c 土壤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15. 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土、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与培育下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