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从冷冻柜中取出的冰淇淋常会看到有“冒烟”现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冰淇淋吸热后的蒸发现象 B.这是冰淇淋正在放热
C.这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这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B. C. D.
3.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在北京开幕。滑冰比赛时,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常需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
A.均放出热量 B.均吸收热量
C.干冰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 D.干冰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
4.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或“变小”的过程,放热的是( )
A.冰雕作品变小 B.洗澡上岸身上水变少
C.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D.碘锤放入热水中碘颗粒变少
5.在炎热夏季无风的环境中,剥出冰棒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小明和小强分别画出甲、乙两幅图来反映冰棒周围“白气”的情形。则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B.图乙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过程,吸热
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属于凝固现象
6.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露似珍珠月似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7.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
8.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板上小水滴不见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干冰能够降温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 D.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9.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洋和湖泊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B.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
C.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固现象
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珠,属于凝华现象
10.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朝露晶莹
C.晚秋,霜打枝头 D.严冬,滴水成冰
11.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图所示水分物体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冰融水开 B.雾绕险峰
C.露润绿叶 D.霜打枝头
12.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在消失过程中,需要吸热
C.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D.地面上的水消失,与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形成原理相同
13.小雨同学“五一节”期间借助厨房的简易器材完成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自制霜。如图所示,她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放在一铺有湿抹布的桌面上,过一段时间后小雨发现在易拉罐的下端有白色的霜出现,拿起易拉罐时发现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了,小雨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易拉罐中的冰加入盐后极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
B.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是因为水遇冷凝固形成冰
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吸收热量
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冻肉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表面上结了一层霜,这层霜和实验中易拉罐下端形成的霜成因相同
14.对以下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5.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词作《沁园春 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句中“霜”的物态变化过程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一致的是( )
A.缥缈的“水雾”
B.秀丽的“雾凇”
C.晶莹的“露珠”
D.耀眼的“冰块”
二、填空题
16.(1)如图甲,在试管中放入一些干冰,再将气球紧套在试管口,过一会气球会鼓起来,这是由于干冰 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充入的。
(2)放置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外壁出现了白霜,如图乙,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上述变化时需要 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从而导致 ___(选填“二氧化碳”、“空气”或“水蒸气”)遇冷在外壁 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霜。
17.秋季儿童极易感冒发烧,为了降温常用在额头贴“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在这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此过程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医生建议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厚被子,是因为盖厚被子阻碍了汗液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
18.舞台仙境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温度低于-78.5C,当它遇热而变成气体时,会令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小水珠,这就是白雾。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9.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说明在冰中加入盐后,冰的熔点会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白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20.当我们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时看到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冰箱冷藏室里的蔬菜、水果通常用保鲜袋分装系好,这可以减慢蔬菜、水果中水分的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从而延长了食物的保鲜期。
三、综合题
21.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
(1)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A.吃冰棒解热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2)分析“简易冰箱”增强制冷效果的两个措施是:
①______;
②______。
2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干预天气,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人工增雨的过程中,“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升华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雨水”降下来.
(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图乙中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4)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请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______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液体中放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
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D.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
E.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F.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G.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23.填写下列现象物态变化的名称:
(1)严冬之夜玻璃室一侧出现“冰花”________;
(2)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________;
(3)夏天冰箱拿出棒冰,看见周围有“白气”________;
(4)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________;
(5)铁水浇成铁件________;
(6)雾________;
(7)其中吸热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
24.阅读《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回答问题。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这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们将一年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按照各个节气所反映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天文类、气候特征类和物候现象类。
按天文类是如何划分的呢?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如图甲所示,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角为90°,辐射强度最大。如图丙所示,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达到赤道和北回归线时,分别是春分和夏至;由北向南达到赤道和南回归线时,分别是秋分和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是按天文类划分的,表示每个季节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情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水蒸气的液化、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人们可以根据物候现象从事相应的农业活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_________;
(2)“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 (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
(3)下列节气的命名与物态变化无关的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夏至 B.白露 C.大雪 D.霜降
(4)根据文章,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应是气温逐渐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5)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小
B.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C.谷雨节气是按照物候现象进行分类的
D.从白露、寒露到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气温依次升高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_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_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通过___________方法实现的,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_热。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这些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打开冰箱门,室内温度将会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冷冻柜中取出的冰淇淋温度较低,冰淇淋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冒烟”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
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要知道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即可.
3.D
【详解】
补冰是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干冰在空气中极易升华成气态,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ABC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严冬,冰雕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洗澡上岸身上水变少,由于人身上的水蒸气蒸发造成的,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推动活塞乙醚变多,是气体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符合题意;
D.碘锤放入热水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
AB.冰棒周围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由于小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白气”应向下运动,故AB错误;
C.吃冰棒解热是因为冰棒熔化需要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故C正确;
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冰棒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A.雨是水蒸气(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A不正确;
B.雪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B不正确;
C.露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正确;
D.霜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A.海水吸热,会汽化形成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会凝固成小冰晶,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故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
A.地板上小水滴不见了,是从液态变为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错误;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升华,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故C正确;
D.蜡是非晶体,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
A.海水吸热使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B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当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故BC错误;
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小冰珠,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正确;
D.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冰熔化需要吸热;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露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详解】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使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不能降低室温,故A错误;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在消失过程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故B正确;
C.雪是热的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环境中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
D.地面上的水消失,是水蒸发了,属于汽化现象,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两者原理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
A.易拉罐中加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冰更容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使原本温度就低的易拉罐温度更低,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湿抹布中液体的水遇冷凝固成冰,使得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放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冻肉表面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冻肉凝华而成的,易拉罐底部的霜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冻肉凝华而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
ABC.云、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C错误,B正确;
D.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5.B
【详解】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A.“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块”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升华 吸热 水蒸气 凝华
【详解】
(1)[1]试管中固态的干冰吸热升华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充入气球中,使气球鼓起。
(2)[2][3][4]干冰升华吸热使试管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试管外壁放热凝华成固态的霜附在试管外壁上。
17. 升华 吸热 汽化
【详解】
[1][2]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升华吸热。
[3]小孩发热时加盖被子,控制了汗液的表面积和表面的空气流动,使汗液蒸发变慢,吸热少,不利于降温,所以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
18.升华
【详解】
在制造舞台仙境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升华、液化,其中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小水滴,这就是白雾,液化会放热。
19. 降低 凝华
【详解】
[1]冰的熔点是0℃,由于冰与盐水混合物温度低于0℃,所以,在冰中加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2]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20. 凝华 汽化
【详解】
[1]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冰箱内的霜是水蒸气放出热量后凝华形成的;
[2]用保鲜袋将蔬菜、水果密封,这样控制了表面积,减弱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使蒸发变慢,即减慢水分的汽化。
21. B 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 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
【详解】
(1)[1]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汽化)吸热来给食物降温的。
A.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利用汽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①[2]首先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制冷效果更好;
②[3]其次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制冷效果更好。
22. -21 37.8 吸收 液化 C DAECBGF
【详解】
(1)[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刻度从上向下逐渐变大,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21℃;
[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体温计的示数为37℃+8×0.1℃=37.8℃;
(2)[3]“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
[4]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变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凝结,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3)[5]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A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B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C符合题意;
D.读数时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D不符合题意.
(4)[6]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顺序为:
D.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E.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B.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液体中放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
G.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F.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23. 凝华 升华 液化 升华 凝固 液化 (2)和(4)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详解】
(1)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固体的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此过程放热;
(2)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
(3)夏天冰箱拿出棒冰,看见周围有“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
(4)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衣服上的冰升华形成水蒸气;此过程吸热;
(5)铁水浇成铁件;是凝固现象,此过程放热;
(6)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
(7)所以其中吸热的物态变化有:(2)和(4).
24. 越大 凝华 A 升高 B
【详解】
(1)[1]由材料知,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
(2)[2]“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3)[3]A.夏至的意思是指夏天的到来,与物态变化无关,故A符合题意;
B.白露中的露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属于物态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大雪中的雪,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属于物态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霜降中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属于物态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4]由丙图可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是春分到夏至的时间,故温度是逐渐升高的。
(5)[5]A.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故A错误;
B.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达到赤道时为春分,由北向南达到赤道时是秋分,故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赤道,故B正确;
C.谷雨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是反映气候特征,故C错误;
D.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水蒸气的液化、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故D错误。
故先B。
25. 水蒸气 凝华 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详解】
(1)[1][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3]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4]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不能对比验证,故不能验证猜想。
26. 液化 汽化 压缩体积 放 凝华 上升
【详解】
(1)[1][2]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在冷冻室里发生汽化,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液化过程放热。
(3)[5]如若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不严密,外部空气进入冷冻室,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霜。
(4)[6]关闭冰箱门时,制冷剂将冰箱内的热量“搬送”到外部,可使室内温度上升。打开冰箱门,内外的总能量不变,不应该影响室内温度,但由于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消耗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最终使室内温度有所上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