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3: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三军过后尽开颜
A.脸上的表情 B.体面,面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漫漫征途)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平平常常)。
B.五岭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腾细浪,乌蒙磅礴(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全,都)开颜(笑逐颜开)。
3.爬雪山,过草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时刻把他们铭记在心中,毛泽东主席就曾为( )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A.董存瑞 B.黄继光
C.刘胡兰 D.赵一曼
4.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在诗人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出革命者的伟大胸怀 B.表现出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C.表现出革命者的刻苦精神 D.表现出革命者的英雄气魄
5.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万水千山只等闲
A.平常 B.随随便便,轻
二、填空题
6.千山万水,在诗中形容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请再写出几个含有“千”“万”的词。
①千________万________
②千________万________
③千________万________
④千________万________
7.把《七律·长征》中诗句补充完整。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9.“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标既不是贵阳,也不是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走了180里路,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但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未了,没有在意。军委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途转到皎平渡过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走得无影无踪了。
1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如梦初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夜兼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红军过不了金沙江,会有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哪儿可以看出红军是巧渡金沙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个故事表现了红军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 “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 。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 ,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刘英同志却说:“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4.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1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_____________ 。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
16.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 )  坚定──( )
17.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义的掌握。
“三军过后尽开颜”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句意: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这里“颜”的意思是脸上的表情。故答案为A。
2.C
【详解】
选项C.寒指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3.C
【详解】
本题为课内文章填空,要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和感知,记住文章中一些关键的词句和段落。
董存瑞被誉为“抗日小英雄”、黄继光被授予“特级英雄”称号、赵一曼是一位抗日民族英雄。
4.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理解赏析能力。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小小的“泥丸”。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力。
5.A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义的掌握情况。
这时就要“据词定义”或采用“筛选法”,将每项解释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放到词组、句子中,看哪项解释能联系上下文解释得通,就选取哪项解释。
“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不怕困难险阻,将无数的高山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闲:平常。
6. 言 语 辛 苦 门 户 头 绪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含有“千”“万”的词: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门万户、千头万绪。
7.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详解】

8. 腾跃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详解】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领悟文意,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腾跃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9.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详解】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10. 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11.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2.红军利用探子的船只消灭了敌人,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使红平主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13.表现了红军的机智、勇敢。
10.考查对语句的辨析和理解,在解答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11.本难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先到文章中找题干的关键词“如果红军过不去”,接着定位后联系上下文即可找到答案。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浏览文章后半部分,讲的是红军如何度过金沙江,取主舍次即为红军利用探子的船只消灭了敌人,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使红平主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13.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作者写红军巧渡金沙江,为了表现了红军的机智、勇敢。
14.(1),(2):“ (3),(4)?(5)?” (6):“ (7), (8)!”
15. 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吃得很有味道。
16. 炎热 动摇
17.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