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模型,圆柱形萝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什么是体积?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拿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问:怎样求它们的体积?
生:汇报(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由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说说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生:交流,汇报。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办法得到这个圆柱的体积?
生:用排水法(水位上升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模型,如果要求我们学校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者要求压路机滚筒的体积,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生:不能。
师:看来刚才的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就好了。
(二)猜想
师: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生:可能与底面半径和高有关。
师:大家再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验证
师:为了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我们以前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用转化的方法来思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是怎样转化成这种图形的?
(生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萝卜进行切拼)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并让学生思考怎样分才能使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越
接近长方体。
师:课件出示要求:思考
(1)圆柱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
(3)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4)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适时板书。
师:小结: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x高,用字母表示是:ⅴ=Sh。
师:请同桌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生:汇报,交流。
师:除了这种推导方法外,你还能不能用其它方法推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引导学生把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平躺”下来摆放,同样让生小组合作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跟圆柱的什么有关?
(2)近似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什么?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x高,近似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师引导学生进行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x圆柱的底面半径。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师:继续引导学生把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竖”起来摆放,同样让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个近似长方体的底面是由圆柱的哪些部分围成的?这个底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高x底面半径)
(2)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原来圆柱的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这时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是由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圆柱的高围成的,其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x圆柱的高,近似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师:经过用字母代替,这3个公式的字母表达式的结果怎样?(生答完全一样)
师:我们不论用拼成的哪一面作为底面,都可以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想一想,要计算圆柱的体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底面半径和高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