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 孔乙己 自学参考提纲
九年级 班 姓名 座号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三课时 执笔:郑向阳 审核:国庆 悦来 雪芳 丽阳 组长:许凤娇
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
2.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3. 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
知识链接:《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 初读课文,要求认真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 )亨( )舀( )砚( )拭( )蘸( )附和( )
二.回顾一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指导:阅读一篇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还要分析其写作特色。请跟着提示走进小说,理清故事情节。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
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四.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较有感受的词句或疑问处进行批注。
第二课时
一.在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从事件入手;2.从对人物的描写入手。请再读小说,用“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说说文中的主人公。
孔乙己是一个
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欣赏了哪些精彩的语句?请写下来并赏析。
三.拓展延伸: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为什么反复写众人的笑?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四.归纳主题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下面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第三课时
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已,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已和范进都是的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摘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6.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三.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四.[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采用经过文学加工后的情节、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内涵往往非常丰富,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点。当然,大多数是有主要倾向的,以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为主导。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第三课时
二、1.(甲)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意思对即可)
2.冷嘲热讽(冷漠无情);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3.偷东两被打;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 (意思对即可)
4.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意思对即可)
5.例如: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已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
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举一例既可,只摘句不给分,分析合理即可)
6.此题为开放题,参考下列要点:
(1)年轻一代要全面发展,不能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2)要通过读书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不能四体不勤、好逸恶劳;
(3)要通过读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不能固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4)要通过读书掌握独立生存的一技之长,不学完全无用的知识;
(5)要通过读书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有新意、有道理的观点,即可;若考生写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之类的答案,因其离题较远,不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