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自学参考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那树 自学参考提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2 21: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那树 自学参考提纲
班级 ? ?姓名 ?座号
课型:新授课??执笔:悦来?审核:国庆?向阳?丽阳?雪芳?组长:凤娇
【学习目标】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反思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 《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延伸拓展法等方法以全面挖掘课文多方面的资源,力求在语文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收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完成基础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 )立不动 倒坍( ) 踝骨( ) 萌庇( ) 虬( )须
引颈受戮( ) 周道如砥( ) 
2、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 倒塌。 ( )
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 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
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 ) 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文章大体上写了那树的什么?大树经历了哪三个时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的 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6、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举一处拟人或比喻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 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 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这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句中“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延伸:“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 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 (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品评
小树的灵魂
前年春节,我从承德叔叔家带回一株小柏树。小柏树长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坐在托盘里,托盘里水幽幽存焉,透着殷实之气。可是,它能在北京落户吗 我心里没有底。直到有一天,小柏树的枝条上冒出鲜绿的新芽时,我才放下心来。
小柏树的存活,使我感到养些木本植物该是不难吧。我便来到花市上,选购了三株盆景——小榆树、小榕树和小枫树,并与小柏树一起摆在窗台上。一时间,窗台上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好看极了。其中,尤以榕树最美。它的枝叶舒展文静,像是依栏沉思的女人,小榆树则以稠密而热烈的叶子,显示了繁荣景象。小枫树更是风骨不俗,气度超然。因为它的每片叶子都在翘首以待那个火红的秋天。倒是小柏树显得不起眼了。一块土里土气的石头,一株再普通不过的柏树枝干。仿佛穷山沟里走来的孩子,有些相形见绌。好在它“要求于人的甚少”,只要托盘里有点水就行了,什么心也不用操。另外三株就不同,施肥浇水,喜阴喜阳,很有讲究。就是浇水也不能大意,弄不好还会烂根。为此,我还真请教了不少的花匠。
谁知,越是竭尽呵护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还不到秋天,小枫树的叶子忽然打卷了,有的还变黑,一副病恹恹的样子。我赶紧四处求医,忙着打药治疗,盼着它“春风又绿”。然而,可叹它一日不似一日,眼见着一片片叶子都卷了起来。小枫树到底一命呜呼了。我也好生伤感。原本我还期待着坐在屋里独赏红叶呢!
秋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冷起来。小榆树和小榕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一场雪后,它们的叶子几乎全干了。便想:大概是冬眠吧。而我依然按时浇水,尽职尽责,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让它们再吐绿。
然而,它们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小榆树,小榕树,小枫树的“遗骨”陈列在阳台上,好像三块墓碑,让人神伤。
这时,我却不得不惊异于小柏树的生命力了。只见它所有的叶端纷纷吐出了新绿,鲜活鲜活的,耀眼极了,竟有一种光芒四射的神采,令人激赏,令人感奋。
我禁不住把小柏树搬到写字台上,仔细端详起来。我发现它竟然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那石头的下半截分明有一道裂缝,裂缝里布满了小柏树的根须。根须之密,仿佛老寿星的胡子,又仿佛网一样的脉络。它们裸露着,有如丰富的神经系着一颗美丽的灵魂。我的心被这个灵魂深深触动着……
是的,树是有灵魂的。人类从“树神崇拜”时就这样认为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植物是有灵魂的”。不过,灵魂与灵魂却有所不同,正如人世间有着形形色色的灵魂。然而,一个美丽的灵魂却是需要历练的。小柏树一定是历练过的,否则它不会有这样叫人暗暗尊敬的树品。其实,它的树品本来就有着悠远的脉系。《山海经》记载:“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国语》曰:“松柏之地,其土不肥。”至于“柏经冬不凋,蒙霜不变,可谓得其真也”的说法就更多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画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我想:人品如此,树品亦然。只可惜我与小柏树相伴一年有余,竟如此赏悟不敏,实在是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树之有神。
失敬了,小柏树!
《那树自学参考提纲》参考答案
 1、yì tān huái yìn bì lù kuàng qiú dǐ
2、佝偻 倒坍 萌庇 引颈受戮 虬须 周道如砥
 3、那树的一生,或生命历程。  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4、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交通专家却认为它有害无益。个人看法(略)
5、三方面的内容是(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2)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3)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
  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神性,自久远的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作者对“那树”充满了敬意和赞美之情。
6、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7、拟人。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比喻,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
8、(1)“一里一里铺过来” “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 向外(伸展)” ,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 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 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 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3)“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