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教案九下第四单元戏剧
13、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九年 班 姓名 座号
课型:讲读课 课时:1课时 执笔:国庆 审核:向阳、悦来、丽阳、雪芳 组长:凤娇
自学重点:
1、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
2、认识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戏剧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戏剧的基本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自学步骤:
一、了解作者
莎土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等、历史剧《亨利五世》等、喜剧《威尼斯商人》等。他的戏剧反映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情节发展。
按照课文人物的安排,七个人分别扮演夏洛克、公爵、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尼莉莎、鲍西娅、萨拉里诺,一人读剧本说明语言。要求同学课前分好组,揣摩体会,准备表演。
人物身份及家庭或社会关系:1、安东尼奥:商人,基督教徒,欠夏洛克三千金币。2、夏洛克:犹太人,高利贷者。3、巴萨尼奥:安东尼奥的朋友,向安东尼奥借了三千金币。4、葛莱西安诺:安东尼奥的朋友。5、鲍西娅:巴萨尼奥的妻子,假扮很律师审理此案。6、尼莉莎:葛莱西安诺的妻子,假扮律师书记。
三、理清思路:
1、本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这部分以 (谁)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 与 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 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 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 (谁)。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四、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及归纳主题
1、请同学们分别选读他们的有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并旁批到相应位置。
夏洛克:
鲍西娅:
安东尼奥:
巴萨尼奥:
2、归纳主题: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歌颂了仁爱、友谊和爱情,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五、文中运用了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请你找出来试作具体分析。
1、夸张:
2、对比:
3、悬念:
4、突转:
六:课外自读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分别了解其中的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以及夏洛克四大吝啬鬼形象。
七、读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在下面。
13、威尼斯商人
时代背景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者生气蓬勃。他们提倡人权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的统治。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威尼斯商人》就表现了新兴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的高利贷资本的胜利,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友谊.爱情及个性的自由解放。
故事情节梗概
鲍西娅,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 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娅。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希望安东尼奥能借给他这笔钱。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被迫向另外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这笔钱。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欢夏洛克也因为他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娅。鲍四娅送给他一枚戒指,巴萨尼奥发誓将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与此同时,鲍西娅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格拉夏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和珠宝。
而夏洛克也因为失去自己的女儿和钱财心情烦乱……当他得知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娅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娅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爱人是否专心,她们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为偿还。最后,真相大白,安东尼奥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分析人物形象
夏洛克: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或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冷酷狡诈、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
鲍西娅:博学细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落落大方
安东尼奥:慷慨助人、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势不能斗争、不会斗争,表现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文中运用了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请你找出来试作具体分析。
1、夸张: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鲍西娅对“割一磅肉”的法律解释;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她们的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
2、对比:如安东尼奥、公爵等人的宽厚仁慈与夏洛克的固执凶残,夏洛克一开始的嚣张气焰和最后的哀怜绝望,突转之前夏洛克对鲍西娅的赞美和突转之后葛莱西安诺等对鲍西娅的赞美。
3、悬念:如夏洛克拒绝一切条件,坚持要履行“割一磅肉”的契约
4、突转:如鲍西娅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使冲突朝有利于安东尼奥的方向发展。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14、变脸
魏明伦
九年 班 姓名 座号
课型:讲读课 课时:1课时 执笔:国庆 审核:向阳、悦来、丽阳、雪芳 组长:凤娇
1、复述故事(提示:可可抓住主要情节或事件用“先写——接着写——后来写”复述。)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解读人物,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3、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水上漂因何如此呢 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15 枣 儿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概括剧情)。(提示:人物+事情的经过+情感)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文中的老人和小孩,他们各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提示:曾经与各自的亲人在一起时的生活是怎样的,现在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明确:文中老人是一个留守家园的老人,小时候喜欢吃枣,在自己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枣树,后来树上的枣儿吓跑过鬼子,在灾荒中救过爷儿俩的命,再后来有了儿子,给儿子取名叫枣儿,儿子骑着自己的的背只顾摘枣儿尿了自己一脖子,儿子尿尿给枣儿施肥,和儿子一边吃枣儿,边讲故事给儿子听。现在儿子出门了常年不回家,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特别思念儿子,在枣子成熟的时候,盼望着儿子回家吃枣子,在盼不回儿子的情况下只好把枣子晒了又晒,等着儿子回来吃。自己特别孤独和寂寞,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拉住村里的一个男孩聊天来消解心中的寂寞。
文中的男孩是一位留守家园的儿童,过去和爸爸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爸爸常常带回巧克力给他吃。后来爸爸出门了,不仅不回家还在城里安了家。现在,男孩天天盼望着爸爸回来希望再吃上爸爸带回的巧克力,还不忘把爷爷给的枣儿留给爸爸吃。
2、通过人物的这些生活经历你读出了此时此刻的他们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意在让同学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对父亲的盼望,作者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16 音乐之声(节选)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说,课文又可以分为哪几个画面?
明确:三个画面,野外放歌——修女议论——跑进院子。(正——侧——正)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