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1: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景结情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构思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1.起承转合:
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2.卒章显志:
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伏笔照应:
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埋伏笔,后面就得有照应。这样,诗歌前后才能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铺垫:
是指通过描述与主要事物相关的次要事物来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显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作经常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总领下文:
严格来说,“总领下文”并不是一种手法,而是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首诗的标题,或开头的一句诗,或诗中的某个字,经常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南宋宫廷乐师汪元量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6.开门见山:
是指诗歌开头就直奔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7.层层深入:
指诗歌内容由浅人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可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9.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
10.抑 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赞扬肯定的方面都表现出来,但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1.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法。
12.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所描摹的事物上,将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13.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抒情或议论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读者可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 题
1.方法
考查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诗歌的局部设题,但我们回答问题时,绝不能在局部徘徊,而是应放眼全篇,包括前后语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2.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确题干是构思还是立意上的要求。
第二步:通读全诗,划分层次,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亮观点)
第三步:指出诗歌是如何具体运用的。联系全诗,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构思的具体运用。如结合诗句内容概述或阐释以小见大的小景、小事、小细节折射的大境界、大感情、大主题,抑扬的内容及反差,借古讽今中的古人、古事、古迹,托物言志中“物”的特征、品格、处境等内容。(摆论据)
第四步:概述这种构思立意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说妙处)
3.答题规范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