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 自学参考提纲
九年级 姓名 座号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执笔:凤娇 审核:国庆 向阳 悦来 雪芳 组长:凤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3、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时期鲁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教育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战国时期儒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学习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请用“/”标出句中的停顿之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加点的字的含义。
人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征于色 ( ) 生于忧患( )
而 而后作 ( ) 而死于安乐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细读文章,研讨下面的问题。
1、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本文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4、请写出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如: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拓展延伸
1、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2、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过关检测
九年级 姓名 座号
五、中考链接。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2010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试题)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分)
答案:
一、(2)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1、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加点的字的含义。
人恒过:犯过失。 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明白。空乏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而 而后作(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2、翻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三、1、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2、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4、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问题研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2、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五、中考链接。
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