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曹刿论战 自学参考提纲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型:新授课 课时;二课时 执笔:林雪芳 审核:国庆 向阳 悦来 丽阳 组长:凤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古今义、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2.体会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资料链接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2.历史散文及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体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guì 玉bó 视其 zhé 彼jié 我盈 望其旗 mǐ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解释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肉食者谋之 弗敢专也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 难测也 望其旗靡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 : 今义:
又何间焉 古义 :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 今义:
大小之狱 古义 : 今义:
3、辨析下列加点字的一词多义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2、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3、倒装句式:
A何以战?” A
B 战于长勺 B
4、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背诵全文,请组长签名。 签名:
五、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请写在下面。
第二课时
一、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第1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先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曹刿和乡人的对话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 ”,一面写鲁庄公的“ ”;再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曹刿对鲁庄公的前两次答复都给予否定,说这只不过是“ ”,“ ”,并强调了“ ”,“ ”的重要性,在他的启发下,终于说出了“ , , ”,这就初步显示他的“远谋”。
第2段,叙述齐鲁 之战的经过,写庄公,以“将鼓”“ ”跟上文的“ ”相对应,表现他在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 ”和两个“ ”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作了对比。
第3段,写 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 , ”一句承上启下,这段论述用两个“ ”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前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 ”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后一层以“ ”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 , ”之后才认定“ ”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 ”的军事家。
二、合作研讨以下问题。
1.学了本文,请你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延伸
1、请根据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与同学交流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四、链接中考. (09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朱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时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既克,公问其故。 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4、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4分)
21课答案
第一课时
一、刿 帛 辙 竭 靡
二2、(见识)浅陋 卑鄙 参与 中间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用来比喻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义:案件。今义:监牢。
3、进攻 砍伐 虚夸 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养 怎么、哪
三1、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2、我们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靠什么作战?:在长勺战争
4、享受宫膳食肉待遇的高官见识浅陋,不能长远谋划。
5、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能根据实情来处理。
6、战争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第二课时
二1、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2、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1、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2、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四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3分,每小题1分。)
2、.(3分)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
3、.(5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分,每个分句1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分,若只答“夫大国,难测也”,或只答“惧有伏焉”得1分;若只答“夫大国”则该题不得分。)
8.(4分)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