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小明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探究明朝历史,可知他探究的是
A.明朝灭亡的原因 B.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C.明朝时期的英雄 D.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3.(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公元1644年4月,明朝都城北京被攻占,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而亡。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推翻。推翻明王朝的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皇帝
4.(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历史上曾流传一首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黄巾起义 B.隋末大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5.(2021·山东广饶·期末)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隋唐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辽宋夏金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2021·黑龙江宁安·七年级期末)1640年,河南发生饥荒,李自成率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打开富户金银窖藏赈济贫民,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 )
A.建立起大顺政权 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C.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D.得到广大饥民的拥护,参军人数增多
7.(2021·辽宁细河·七年级期末)下图人物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继续进攻明朝 B.统一女真各部
C.改女真为满洲 D.改国号为请
8.(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1629年,李自成起义并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帅军攻入北京城。”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自成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9.(2021·吉林铁西·七年级期末)驻守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军入关的明朝将领是( )
A.吴三桂 B.魏忠贤 C.李自成 D.戚继光
10.(2021·吉林铁西·七年级期末)1616年,下列哪一位人物建立了后金政权( )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阿保机
11.(2021·广西·荔浦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李自成的主要事迹不包括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建立了“大顺”政权
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抗击沙俄侵略者
12.(2021·山东山亭·七年级阶段练习)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下列对这一朝代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蒙古族建立 B.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最早的国号是大金 D.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13.(2021·黑龙江青冈·期末)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朱元璋 D.李世民
14.(2021·山东莱芜·期末)下图是小明制作的学习卡片请你在图中补上小明遗漏的①、②内容,分别为
A.努尔哈赤,皇太极 B.铁木真,忽必烈 C.阿骨打,阿保机 D.康熙、乾隆
15.(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以下关于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主要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D.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16.(2021·广东揭西·七年级期末)与以前的农民起义相比,表明明末农民起义发展到新水平的是( )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主张政治平等
C.提出了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口号
D.没收了地主和官僚的土地、财产
17.(2021·甘肃庆阳·七年级期末)祟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 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18.(2021·福建宁德·七年级期末)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宋金对峙 D.明清易代
19.(2021·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开学考试)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A.文字狱的盛行 B.官吏贪污成风 C.民族关系融洽 D.人口快速增长
20.(2021·安徽·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
A.秦、汉 B.唐、元 C.元、清 D.明、清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21.(2020·陕西城固·七年级期末)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等大肆兼并土地,朝廷不断增加赋税,针对这一问题,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1664年,明朝被起义军推翻,明朝皇帝________________自尽,殉国。
三、综合题
22.(2021·吉林铁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章。
材料二:元末农民起义是古代中国最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
材料三: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1)材料一中“黄巢起义”在哪里建立了政权?“黄巢起义”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元末农民起义”中的哪位领袖后来建立了明朝?
(3)材料三中“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谁?他提出哪一口号?
(4)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3.(2021·海南·临高县临高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
24.(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懒皇帝,他在位48年,竟有40年不上朝,不理政事;明熹宗(1620—1627年在位)喜欢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贤等宦官擅权,朝政日益腐败。
材料二:明代后期,皇室贵族疯狂侵占土地,万历皇帝一次就赐给自己的儿子福王土地2万顷,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若夫贫民,已无立锥之地”。
材料三: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共在位17年,有13年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包括旱灾、蝗灾、水灾、雹灾……史书记载“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千里雨雹”“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百姓食土”等。
材料四: 起义军发布《剿兵安民檄》称“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
——(引自清·彭孙贻的《平寇志》)
材料五 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1621年进占辽沈地区。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1643年几乎全部占据了关外地区。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明朝灭亡的什么原因?
(2)有人说明朝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内忧也有外患,结合材料四和五,说说明朝最主要的“内忧”与“外患”分别是什么。
(3)李自成率领的起义队伍提出“均田”的口号,受到当时百姓的欢迎,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其中的原因。
(4)清军进入“关内”与哪次大战有关?
25.(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体现的是明朝朝政的腐败;明《流民图》体现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推翻了明朝的统治。由此可见,探究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明朝统治者的生活与题干的《流民图》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明朝时期的英雄与题干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明朝老百姓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开进北京城”可知,此内容反映的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D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A项符合题意;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排除B项;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排除C项;顺治皇帝,是清代入关后第一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出身于陕西来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所以题干民谣反映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D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隋末大起义发生在隋朝末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
根据材料“1640年,河南发生饥荒,李自成率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打开富户金银窖藏赈济贫民”可知,李自成救济贫民,赈济灾民,获得了广大饥民的拥护,参军人数增多,扩充了起义部队,D项正确;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是时间是1629年,起义后不久久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排除B项;1644年推翻明朝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因此,B项与皇太极无关,B项符合题意;皇太极即位后,继续进攻明朝,并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因此,ACD项均与皇太极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解析】
根据“1629年,李自成起义并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帅军攻入北京城。”可得出描述的是过程,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项。
9.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A项正确;魏忠贤是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C项;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B项正确,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的是金朝,阿保机建立的是辽,排除CD项。故选B项。
1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是康熙帝,与李自成无关,D项正确;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排除A项;1643 年, 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排除B项;1644 年,李自成领导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因此清朝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由蒙古族建立”。A项符合题意;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44年,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BCD项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
13.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随后,清太宗对明朝加强攻势,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B项正确;努尔哈赤是迁都沈阳的人,排除A项;朱元璋建立明朝,排除C项;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解析】
根据材料中“1616年”“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根据材料“1636年”“改国号为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所以①②分别为努尔哈赤、皇太极,A项正确;铁木真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阿骨打在1115年建立金国,阿保机建立辽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康熙继承顺治的帝位,是清朝第四位帝王;乾隆继承雍正的帝位,是清朝第六位帝王,二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属于自然灾害,不是政治腐败的表现,D项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深重和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都是明代政治腐败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后,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农民起义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之前的农民起义好多都建立政权,不属于新水平,排除A项;主张政治平等不是明末农民起义发展到新水平的表现,排除B项;没收了地主和官僚的土地、财产之前的农民起义也有过的现象,不是明末农民起义发展到新水平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4月,李自成指挥大军对北京城发动猛烈进攻,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符合题意;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排除A项;皇太极改族名建立大清,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李自成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解析】
依据题干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这体现了明清易代,D项正确;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大分裂时期,它是处于907年—979年之间,排除B项;宋金对峙指的是南宋时期和金政权的并立局面,与题干时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解析】
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意思是说当了三年清廉知府,也能到手十万两雪花似的银子,反映出清朝官吏的腐败,贪污成风,B项正确;文字狱是指思想方面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官吏的腐败,不是民族关系融洽、人口快速增长,排除CD项。故选B项。
20.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故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元、清,C项正确;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都是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排除A项;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属于汉族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均田免粮。 崇祯帝。
【解析】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3 年, 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 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22.(1)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朱元璋
(3)李自成“均田免赋”
(4)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贴近题意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结合所学可知黄巢在长安建立了政权;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
根据材料二“元末农民起义是古代中国最典型的一次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元末农民起义”中的领袖朱元璋后来建立了明朝。
(3)
根据材料三“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是李自成;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4)
根据以上材料获得的材料获得的启示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方面进行获得启示。
23.(1)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3)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4)“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失败。“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女真族。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由材料二“均田免赋”,由材料三“开了城门迎闯王”,可知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3)依据材料四“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可知此次农民起义的不足之处,在于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因此“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1644年,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 退回北京,最后失败。因此“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失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因此“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指清朝顺治皇帝,是女真族。
24.(1)材料一说明明朝政府腐败不堪,统治腐朽;材料二说明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自然灾害频繁,百姓无法生存。 (2)“内忧”主要指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外患”主要指明朝东北部女真人兴起,建立了后金政权。 (3)“若夫贫民,已无立锥之地”。 (4)山海关大战。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由魏忠贤等宦官擅权,朝政日益腐败、致土地高度集中,“若夫贫民,已无立锥之地” 崇祯皇帝共在位17年,有13年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灾害”可知,材料一说明明朝政府腐败不堪,统治腐朽;材料二说明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自然灾害频繁,百姓无法生存。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内忧”主要指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外患”主要指明朝东北部女真人兴起,建立了后金政权。
(3)依据材料二信息:““若夫贫民,已无立锥之地””可知,李自成率领的起义队伍提出“均田”的口号,受到当时百姓的欢迎;
(4)依据所学可知,清军进入“关内”与山海关大战有关。
25.(1)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可知,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知,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依据所学可知,“均田免粮”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