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2.(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3.(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4.(2020·广西桂林·中考真题)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更合适。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通过( )
A.丞相 B.六部 C.监察机构 D.大都督府
5.(2020·广西·中考真题)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训”,要求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思想 B.发展经济 C.强化皇权 D.巩固边疆
6.(2020·山东威海·中考真题)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如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地方割据 D.思想禁锢
7.(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八股取士多为后人所诟病,下列能支持这一态度的是
①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题目解释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③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④培养了大量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2·江苏靖江·九年级期末)“(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A.设立三司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9.(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处死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钳制思想 D.提高办事效率
10.(2022·山东宁阳·八年级期末)下面从图1到图2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特务统治的强化 C.经济控制的嘉庆 D.思想控制的加强
12.(2022·黑龙江虎林·九年级期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13.(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废除丞相制度 B.采用八股取士
C.大规模实行文字狱 D.设立厂卫机构
14.(2021·辽宁兴城·七年级期末)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5.(2021·甘肃·民勤县第六中学七年级开学考试)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朱元璋自己也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废除丞相制度
16.(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科举考试到明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文体灵活多变 C.考生可畅所欲言 D.以诗词为主要考试内容
17.(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明初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权重,对中央离心离德所致。鉴于此,朱元璋( )
A.派文臣做知州,下设通判 B.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C.设军机处,皇帝总揽大权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18.(2021·黑龙江宁安·七年级期末)“草根”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词语,其基本含义是指群众的、乡村地区的,该词语适用于下列哪位皇帝( )
A.杨坚 B.唐太宗 C.皇太极 D.朱元璋
19.(2021·江西湘东·模拟预测)“(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
A.明朝政府监察能力的加强 B.皇帝关注民生,体恤百姓
C.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D.明朝加强思想控制
20.(2021·广西·荔浦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到:“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军机处 B.废丞相
C.创立科举制 D.重武轻文
21.(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洪式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伏诛后,皇帝朱元璋下诏“今我朝要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中央集权 D.限制大臣权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22.(2020·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明成祖成立__________,监视并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三、综合题
23.(2021·吉林铁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始于何时?完善于何时?“八股取士”又始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分析“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样?
(3)材料二对八股取士是如何评价的?明朝的科举制度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
24.(2021·河北永年·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将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据材料一,谁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进一步集中权力?
(2)材料二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3)材料三中,顾炎武的言论抨击了明代的什么制度?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4)根据上述材料,明朝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朝的科举制?
25.(2021·广东·江门市第二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1)写出图一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及创立者。
(2)写出图二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朝代及制度。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强化中央皇权,明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上材料,请总结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
26.(2021·山西·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二
(2)根据上图,完成下表。
机构名称
设立皇帝
职能
影响
材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凑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3)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于是国家之事,网始网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
——顾炎武《日知录》
(4)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故B正确;君主专制背景下,提高效率、控制军权、制约地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B项正确;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时期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清朝兴起文字狱,排除C项;清朝设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结合所学可知“四书”、“五经”是孔子的经典;朱熹的《四书集注》是对四书的解释,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的是以尊孔崇儒目的,达到加强君权统治的实质,故选C;隋炀帝建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A错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清朝大兴文字狱,D错误。
4.C
【解析】根据材料“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更合适。”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即监察机构,因此,朱元璋通过锦衣卫这一监察机构监察官员出现材料中的情景,故C正确;朱元璋时期废除了宰相,故A不符合题意;六部的职能与题干描述的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大都督府本是独立在六部之外的产物,是明朝武人当时唯一与文官部门一样直接受命于皇帝的机构,后来被分化为五军都督府。但大都督府仍然存在,只是丧失了议政权,而仅能执行皇帝的命令,军事机构的统领关系上大都督府仍然统领各级军事机构。与材料描述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解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民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所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控制思想、发展经济与巩固边疆和朱元璋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不符,排除ABD。
6.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地方上,设立三司;使皇权得到加强,故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权力归属皇帝,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规定科举制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解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八股取士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进步,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八股取士的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B项符合题意;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排除AC项;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析】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故A符合题意;废除丞相的目的不是控制军队,排除B;明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排除C;提高办事效率是废除丞相制度带来的客观影响,排除D。故选A。
10.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图1反映了当时皇帝设有丞相,丞相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图2反映了当时没有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正确;隋朝和唐朝都设有丞相制度,AB排除;清朝是在明朝灭亡后建立,与题干不符,D排除。故选C。
1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军机处是清朝雍正设立,是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文字狱是清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上这些措施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不断地强化。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C
【解析】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发生在西汉,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发生在秦朝,忽必烈推行行省制发生在元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发生在明朝,按照朝代出现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故选C。
1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采用八股取士。B项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君权措施,排除A项;清朝时期,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大规模实行文字狱,排除C项;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D项正确;西汉经丝绸之路引入的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排除A项;唐朝农业发展没有农作物方面的表现,排除B项;北宋引入的是高产作物占城稻,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处理的政事增多是因为废除了丞相制,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D项正确;AB项是清朝时期,排除;设厂卫特务机构与出力批阅奏章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与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D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权重,对中央离心离德所致”结合所学可知是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地方上权力太大导致的,因此明朝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D项正确;A项是宋太祖实行的政策,排除;废丞相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B项;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D项正确;杨坚属于贵族,不属于平民,排除A项;唐太宗属于皇室,后创建贞观之治,不属于平民百姓,排除B项;皇太极两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促进满族封建化,不属于平民百姓,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解析】根据材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概括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而不是监察,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皇帝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而不仅是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解析】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设三司、废丞相、设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B项正确;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A项;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制度,排除C项;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解析】根据“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ABD项不是废除丞相制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 锦衣卫 东厂
【解析】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上取消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后来明成祖又成立同类机构叫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3.(1)隋朝、唐朝、明朝。
(2)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读书人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八股取士的影响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不断完善科举制;“八股取士”又始于明朝。
(2)根据材料一,由“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可知“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由“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可知后果是读书人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根据材料二,由“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可知,八股取士的影响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朝的科举制度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都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24.(1)明太祖(或朱元璋)。废除丞相。
(2)明朝。“四书”“五经”。
(3)八股取士。秦始皇焚书坑儒。
(4)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加强统治。(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将处以重刑。”可知,材料的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2)据材料“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考生写的是八股文,因而当时实行的是八股取士制度,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3)根据材料中“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可知,顾炎武批判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秦始皇焚书坑儒进行了对比。
(4)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是为了培养皇帝忠实的奴仆,强化皇权,加强统治。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进步发展。
25.(1)秦朝,秦始皇;
(2)唐朝,三省六部制。
(3)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解析】
(1)
“朝代及创立者”,图一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三公和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的行政制度,开创者是秦始皇。
(2)
“朝代及创立者”,由图二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由图中的“户部”可知,这是唐代的制度。
(3)
“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废丞相、设内阁等。
(4)
“发展规律”,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角度分析。
26.(1)在中央,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名称:锦衣卫。设立皇帝:朱元璋。
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4)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1)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明朝在中央, 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在地方则是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根据“锦衣卫印”可知该机构名称是锦衣卫。设立皇帝是朱元璋。其职能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带来的影响是通过这样的机构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根据“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凑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并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4)根据“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于是国家之事,网始网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