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1、 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汉初官印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 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 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 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2、 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 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 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 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 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 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 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 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二、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dài,欺瞒)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閤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 阴:暗地里 B,姬言之帝,贷其死 贷:推卸
C,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殆:几乎 D,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3分)
②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4分)
③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3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按题后要求完成7—8题(8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7、这两首诗均以“早春”为题,其中在表达诗人态度情感方面,韩诗的核心句是-----------------------------,杨诗的核心句是---------------------------------------。(4分)
8.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方式上的异同(4分)
四、默写(任选5题) ( 5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7)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8)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9—13题。(16分)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9、 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4分)
10、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11、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2分)
12、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13、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影牒 连锁店 奋发图强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炒作 股分制 苦心孤诣 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C.愿景 倒记时 游目骋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标识 主旋律 披沙拣金 名修栈道,暗渡陈仓
1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易中天飞扬的神采,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他的“狡猾”;得益于他的妙语连珠。
B.真是好事多磨,在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老王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可以安之若素。
C.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庆节当天考察了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高度赞扬了建设者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言语中不乏溢美之词。
D.刘翔在夺得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比赛的冠军后,高兴得跳上计时器,他还信口雌黄,对2008年奥运会夺冠充满信心。
16、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张老师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1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她一生未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 我的性格`习惯 (2)我之能长大成人 (3)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4)是母亲传给我的 (5)是母亲感化的 (6)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A.(2)(5)(3)(4)(1)(6) B.(2)(6)(1)(4)(3)(5)
C.(1)(4)(2)(6)(3)(5) D.(3)(5)(1)(4)(2)(6)
18、请仿照画线句的修辞和句式,在横线上另外写出三个句子,组成语意完整的一段话 (3分)
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 ; 。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理念。它要求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有人说“没有借口”太绝对,不公平;有人说“没有借口”就是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请以“没有借口”为标题写一篇文章www.zcwx.net,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