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2:32:38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学科答案
1.A(“而后人总爱把文人画的源头追溯到南宋”应为“北宋”,对应第一段原文“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
2.C(A项,C项根据原文“唐人绝少题诗”可知“画面上写字题诗是元画的独有现象”错误;B项,元代之前也有文人画;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属于文人画。(学生可结合课内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理解和判定。)D项,“诗中有画”是评价诗歌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有诗”是评价画有诗意,有意境。)
3.A(A项,“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说法有误,第二个特点没有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对比论证。)
4.B (三国“做得较好”没有依据,因为还要考虑“人均碳排放”等其他因素,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不都比其他国家早)
5.D (A应属于“减法”;B单纯从固碳能力考虑,并不一定要选择珍贵树种;C“取得历史性进展”没有依据,原文是“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并非已经实现的成就)
6.(1)大力控制化石能源(或煤炭、油气)的生产和消费量。
(2)推进非化石能源迭代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3)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每点2分)
7.A(“对伤疤成因的推测暗示了人物经历,并在小说结尾得到了验证”分析错误,从小说整体故事情节可知,这里设置了悬念,并且小说结尾点明了伤疤是姜汁汽水瓶造成的。
8.答案 ①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看,“伤疤”是他过往的总结,“伤疤”代表着曾经革命的失败。②“伤疤”也象征他那被社会摧残的人生、落魄的现状,他由将军沦落为小人物,靠卖彩票、别人施舍,艰难维生。③“伤疤”也比喻人性深处的黑暗,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却以刺死妻子的方式来表达爱意,爱之极端却扭曲变异。④结尾“不喜欢”造成伤疤的汽水,流露出对主人公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使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利于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便于抒情,有利于情感主旨的表达。②借助人物对话(朋友语言)推动情节、人物故事发展,使文章叙事简洁、集中。③采用插叙的方式,通过朋友对带伤疤的人过去经历的叙述,打破时空限制,能更全面地表现人物。④开头悬念的设置,中间情节的突转,结尾情节的逆转等,引人入胜,发人思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句中“输”承上句作“赋”的谓语。“国藏”指“国库”,作“充”的主语,“国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亡何”是时间词,是“不久”的意思,应单独成句,作下一分句的时间状语,据此排除B项。故选D。)
11.B(“户部……掌全国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错,屯田由工部掌管。)
12.C(“皇帝没有采纳”曲解文意,原文为“帝首肯之,有所蠲贷”,表明皇帝点头答应了,且有所减免。”
13.(1)官吏们常常隐瞒这种事,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凡是隐瞒不报的,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也要贬退。(得分点:“恒”,常常;“讳匿”,隐瞒;“虽”,即使;大意2分)
(2)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我的脑袋,我送给你个人情吧。”(得分点:“购”,悬赏(征求);“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斤金,万家邑”;“德”,这里是“人情”的意思;大意2分)
14.A(“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错,应是柳树旁的人家关着门。)
15.①惊讶朋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越来越少。②惊叹春日美景将尽,而无人欣赏。③感慨时光匆匆,自己逐渐衰老。(意思答对即可,每点2分)(解答此题,应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从第三联“笑语稀”等可以得出第①点,从第四联“一年春又尽”可以得出第②点,从第四联“倚杖对斜晖”可以得出第③点。)
16.(1)鼎铛玉石 ; 金块珠砾
(2)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给分)
17.D(原句中,“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世贸组织……”中途易辙,可把介词“随着”调到句首,在“一声槌响”前加“的”;“进入了新的‘里程碑’”搭配不当,可将“进入”改为“树起”。综合来看,D项修改正确。故选D。)
18.C(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词后一般不能与“到”搭配。上升:由低处往高处移动。语境是说经济地位,应选“上升”。稳健:稳而有力。稳步:步子平稳地,多用于比喻。联系语境,用“稳健”更恰当。语境用于强调“中国”发展稳步有力,应选“稳健”。人心所向:民众的思想归向。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多边主义”强调思想归向,应选“人心所向”。同舟共济: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语境强调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应选“同舟共济”。故选C。)
19.B(前句主语是“中国”,保持主语一致,强调“中国”的主体地位,“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表达更连贯,表意更准确,排除A;“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之间有先后逻辑,顺序不能乱,排除CD。故选B。)
20.(6分)
①而前者在热水中能够溶解②直接从农作物中提取③模拟自然界的光合作用(1句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1.(5分)
示例一:这项技术虽然具有原创性质,目前已取得概念突破,并将有助于淀粉生产从农业模式转变为工业模式,但是距离实际应用尚远。
示例二:这项技术具有原创性质,有助于实现淀粉生产从农业模式到工业模式的转变,目前虽已取得概念突破,但是距离实际运用尚远。
(“原创”“概念突破”“从农业模式转变为工业模式”各1分,写出转折关系2分)
22.材料解读:
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举了钱伟长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弃文从理的事例,突出了以国家的需要为重的人生选择。第二段举了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大多希望能有稳定的工作的调查,体现出一种以自身的利益为考量的人生选择。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立意时要考虑这两种选择的时代背景,不必一味地批判当下的年轻人,要指出新时代的青年在择业时应兼顾国家需要,将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立意参考:
①安稳诚可贵,报国价更高;②国之所需,吾之所向;③发扬己长,心怀苍生;④苟利国家,吾辈更不容辞等等。
参考译文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便极其聪慧。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巡抚顾璘对他的文才感到惊奇,说:“这是具有治国才能的人。”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的职务。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亲善,他们以做宰相为目标来相互期望。徐阶代替严嵩成为内阁首辅,诚心诚意地委任张居正。张居正和宦官冯保亲善。张居正劝说皇帝应该尊崇两宫太后。按照旧日的典章制度,皇后和天子的生母都称为皇太后,但徽号有区别。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贵妃,就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张居正不敢违背,就建议尊皇后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于是两宫就没有区别了。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照看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当时(国家)太平很长时间了,各地群盗纷纷起事,甚至攻入城市抢劫府库。官吏们常常隐瞒这种事,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凡是隐瞒不报的,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吏也要贬退。捕获的盗贼当即处死,官吏们都不敢掩饰真实情况。盗窃供应给边防和海防用的钱粮到了一定数额的,按例都要斩首,但往往是长年关押或死在狱中。张居正一人主张迅速处决他们,并且追捕他们的家属。因而盗贼活动逐渐停止了。当时皇帝的后妃逐渐增多,国库中的银两多被调进宫中使用。张居正就乘户部向皇帝进呈财政账目之机陈述意见,说每年的收入数额少于支出数额,请皇帝把账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翻看,做到量入为出,免除、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他的奏疏呈上去,皇帝没有批复。皇帝又令工部铸钱,供给宫中使用,张居正认为铸钱之利也不能抵偿耗费,便加以制止。言官建议停止征收苏州、松江的织品,皇帝不听从。张居正当面请求,才得以减去一大半。皇帝驾临文华殿,张居正为皇帝讲读经书完毕后,把给事中所上的关于各地灾害情况的奏章给皇帝看,趁机请求救济受灾地区。又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在外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盘剥百姓欺骗皇上,应按律法严加惩治。皇上也要注意节俭,对宫中的一切开支、服御、赏赐、布施,应加以削减禁止。”皇帝点头答应,有所减免。张居正鉴于江南贵家豪族仗势以及各种奸诈狡猾的官吏和百姓善于逃漏赋税,就挑选精悍的官吏前去严加督责。这样赋税按时交纳,国库日益充实,但那些贵豪奸猾之辈大都怨恨张居正。没过多久,张居正患病,皇帝频发谕旨询问病情,并拿出大量财物作为医药费。等到他去世以后,皇帝为此停止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按照国公兼师傅的规格为他治丧。2021一2022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
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
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
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
一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
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
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
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
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
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
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这
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
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莱描”“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
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
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

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
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
孟颜说:“石如飞白木如瓶,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
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
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
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
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
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
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代文人画在绘画艺术上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潮流,而后人总爱把文人画的源头追溯到南宋。
B.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
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C.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背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1页共8页
扫描全能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