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指导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认读和书写时,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三、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 关于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第二课:海滨仲夏夜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学习指导
全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海滨仲夏夜的特点,要注意体会大量的比喻句,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读课文。注意正音。
4. 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1. 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
2. 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 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
4. 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后面七段)
5. 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6. 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
7. 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二、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 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
4. 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三、积累背诵,拓展升华
1. 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
2. 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请选择一处说一说。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三课:草原即景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 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学习指导
这是一篇批读文,要让根据课后提出的要求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再读课文,按课文第2题的要求边读边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质疑、解答。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根据自己的批语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 请学生分析后,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再集体朗读,共同领悟美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激动起来,可惜,我没有去过草原,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给我们介绍介绍。
4.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 作者笔下的草原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草原又是怎样的呢?一起去欣赏欣赏吧!(播放配乐风光片)
2. 你眼中或心中的草原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3. 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作者
萧乾: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等一起被称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派驻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萧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开始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有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翻译作品《好兵帅克》和《培尔·金特》。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费5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作品《尤利西斯》(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1999年2月11日,萧乾在北京医院因心肌梗塞及肾衰竭逝世,享年90岁。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 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指导
了解葡萄沟的独特之处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朗读课文,整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和不理解的问题。
2. 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 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它的独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认真读读课文,寻找答案。(提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这样的顺序仔细找一找)
2. 交流自学情况。(提示葡萄沟的独特性)
⑴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是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⑵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⑶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长廊里的葡萄都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
⑷“葡萄晾房”是用来制作新疆特产葡萄干的特殊房子。
3. 是啊,葡萄沟的葡萄可爱、独特,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课文)
三、活学活用,模拟描写
1. 回忆葡萄沟的葡萄的独特之处。
2. 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
3.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思考它有哪些特点(颜色、形状、味道等),完成小练笔。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吐鲁番盆地最低点海拔-155米,是中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这里盛产瓜果,矿产丰富。它的地貌独特,北面是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南面的绿洲和蓝色的盐湖、黄色的沙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日照长、气温高、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夏季漫长、酷暑干燥。吐鲁番总是和葡萄连在一起。在吐鲁番盆地中的火焰山下,有一个绿荫浓郁、流水潺潺的绝妙去处,那就是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的葡萄沟。八九月份是葡萄的丰收季节,山坡上、谷底里,成簇成串的葡萄,有圆的,也有马奶状的;有红的、白的,也有绿中泛红、红中着粉的。晶晶莹莹,像玛瑙、似翡翠,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十分让人陶醉。在这绿色的世界里摘葡萄的维吾尔族姑娘,衣着显得分外艳丽,身影更加婀娜多姿。其中,名贵的无核白葡萄不仅供人食用,而且有医药功能。它小而甘,无核,一棵秧能活上百年,耐旱、耐盐碱,果实穗大、粒小、多汁、含糖量高,适于鲜吃,晾制葡萄干等。在这里还可看到山岩上一座座类似蝈蝈笼的大晾房。人们把鲜葡萄挂在晾房中,约40天,就成了嫩绿透明、甘甜柔腻、远销国内外的无核白葡萄干。
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学习目标
1. 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友谊。
学习指导
从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中去感受他们友情的深厚以及艾迪对德诺的关爱,了解“生命的药方”的意义。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 默读课文,想想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互相交流,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1. 学习第1段:德诺患上艾滋病以后,他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艾滋病人的遭遇,联系课文内容,设想一下德诺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遭受的打击。读书,体会德诺悲伤、孤独、绝望的心境。
2. 联系下文,想一想德诺患病后这种难过的心境还在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来?让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交流讨论。
⑴德诺冷得发颤,他梦见自己找不到回来的路。证明心中非常绝望。
⑵德诺妈妈告诉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母亲最了解德诺。
3.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德诺,你会有什么感受?最渴望的是什么?
4. 引导学生读文感受艾迪帮助德诺的几件事情,并分析理解:这些事情对德诺有什么意义?
带领学生从课后2题的第2个句子入手,辐射到全文理解这一难点。理解艾迪给了德诺哪些“快乐”、哪些“友情”,为什么使德诺感到“满足”。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交流读书后的感受。
二、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 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2. 讨论:德诺为什么抱着艾迪给他的球鞋离去?(可让学生谈谈如何对待艾滋病人的话题)
3. 配乐朗读这一段。
4. 谈谈你对友情的看法。试着写几句。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艾滋病
艾滋病是AIDS的音译,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是1981年发现的,它是一种世界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目前艾滋病几乎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1980年,全世界艾滋病的感染人数只有10万人,到了2002年底全球感染者已达6900万人,死亡23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600万人,艾滋病疫情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已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艾滋病毒不但能在性生活过程中找到机会进入血液,使人感染,而且能通过污染的注射器、输血和血液制品直接钻进人的血液。艾滋病毒能通过胎盘、分娩过程中的污染和母乳喂养等多种途径使无辜的婴儿感染上艾滋病。
直到现在,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尽管艾滋病毒见缝就钻,这些病毒也有弱点,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水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所以,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指导
从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自己的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分部分读课文,再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理解“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分辨“悲痛”与“悲恸”的相同与不同。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 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恰当批注,并交流:讲一讲自己为什么感动,再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2.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深情。
⑴第1部分:什么是“生死关头”?哪些词句让你明白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让学生想象,如果是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感受?会想些什么?通过朗读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为下文的理解打下基础。再让学生讨论:第2段最后的“……”省略的是什么?发挥想象补充内容。
⑵第2部分:略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是围绕什么事件展开的?带领学生抓住“他俩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遗产归属有关”这个句子,理解“推断”的意思,推敲“很可能”这个词语,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样推断。
⑶第3部分:先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再集体交流在这一部分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提问讨论:为什么迈克“含着激动的泪水”?他心里会怎么想?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留言”?你从第三个电话想到些什么?再讨论,再读,再讨论,把感悟到的情感溶入朗读中,让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感动的高潮。
二、书写感受,拓展升华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母亲对儿子的爱诚然伟大,孩子对母亲的爱同样深沉。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亲情有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段话。有时间可以交流一下。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从波士顿洛根机场起飞的美利坚航空公司航班被劫持了。两架飞机先后撞上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并引发爆炸。接近9∶00,一架飞机撞在世界贸易中心一座大楼上部,大楼外墙被撞出大洞。18分钟后,即当地时间9∶08左右(北京时间21∶08左右),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另一座大楼的中上部,并引发强烈爆炸。不久,整个世贸大楼轰然倒塌,灰尘和残骸四处飞溅。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演说,此次飞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是“一个明显的恐怖分子攻击美国的事件”,有数千人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中丧生。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
3. 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指导
了解儿子的创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学生字词语。
2. 读词语,简单说说“异想天开”“毫不气馁”“奢谈”“粗糙”“遐想”等词语的意思。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1. 事情是怎么开始的?读相关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⑴讨论:儿子宣称要去国外旅游的时候,母亲怎么看?儿子是怎么说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母亲的怀疑和儿子的坚持?
⑵体会人物思想,再读第1部分。
2. 针对儿子参加创意比赛的事情,母子有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
⑴第1次争论,母亲否定儿子想法的依据是什么?儿子是怎么回答的?从母亲“看也不看”和儿子“毫不气馁”中,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心态。
⑵第2次争论的内容是什么?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写儿子创意的段落,品读第12段,想想儿子的创意好在什么地方?你有没有其他的创意?朗读这一段,在互评中点拨,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妙。
⑶默读写第3次争论的部分(13~15段),讨论:这次争论的内容是什么?再次分角色读这几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再说说你对母子二人的看法。比较一下“遐想”与“瞎想”的区别。
3. 事实证明,儿子的创意获得了成功。在收到那封邀请信后,母亲会想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二、联系实际,评价人物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代表作品有小说集《昆仑殇》《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散文随笔《素面朝天》《走出白衣》《性别按钮》,长篇小说《白色和谐》。此外,还出版了四卷本的《毕淑敏文集》。
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
2. 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指导
充满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正确地拼读诗歌中注音的字。
2. 想想诗歌描写的是什么?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1. 简单介绍诗歌作者。
2. 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正确地拼读诗歌中注音的字。想想诗歌描写的是什么?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3. 再次轻声读诗,边读边旁批:全诗有几节?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读完交流。
4. 读第1、2节,提问:日出前都写了哪些事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勾画、品读,并想象日出前大地是什么样子?带领学生抓重点词“穿过”“跨过”“沿着”“奔上”等体会作者心情的迫切。
5. 日出时是什么情景呢?找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6. 学习第3~4节,让学生自由读读,再勾画写日出后大地景色的句子,体会其中动词的作用,说说作者为什么期待日出。比赛读这几段,读出欢乐、激动、自豪的情感。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的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远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有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指导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了解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文中蕴含哪些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勾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感受。
3. 在文中找到“美丽的光芒”“交响乐的美妙旋律”“旋律是那样美”“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等词,进而引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分享,深悟美
1. 欣赏乐曲,感悟美妙。
陌生的大城市不同于家乡的大森林,是什么使达格妮仿佛回到了她熟悉的生活呢?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神态,体会达格妮的心理活动。
喜悦——联系上文,就能读懂“陶醉”。“陶醉”表明了达格妮的心情,她忘我地沉浸于音乐会,沉浸在美妙旋律中。读句体会达格妮的陶醉以及她对美的向往。
激动——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她激动得无法静听音乐。
惊喜——感受音乐的美妙,引读:忽然,她……因为……她不由问自己……由于激动……可……她听到了……
达格妮无法静听音乐,可她仍听到了,不只是听到,是……她怎样沉浸在乐曲中?她为什么能这样沉浸?因为献给她的乐曲旋律是那样美丽,那样动人。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1~4段,把描写音乐带给达格妮美好想象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勾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抓住课后2题中的句子读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2. 回忆往事,体会美好。
深究为什么说“我一定要送的,但不是现在”。通过对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学习第9段,回顾第4段:联系上文,抓住“信守”“奇妙”展开对话。再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此时,学生再读这个部分,体会音乐家的这份心意。
3. 接受祝福,感受美意。
⑴调换顺序导读,让学生感受写作顺序。
我们再按照时间顺序来读读这个故事。先读第5~8段。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姑娘,秋天……十年过去了,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梳着金黄色的长辫……现在,她知道了……体会插叙用在这儿的好处。
⑵要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通过深读深悟,感悟音乐家的美好祝福。
引导学生听音乐,读第11段。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出乐曲主题——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感悟年老的音乐家对青年人的祝福。
二、整体感悟,受启迪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蕴含的美。
此时,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可爱的乌丽娜。体会“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部分,结合重点词句了解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独具魅力的美。
学习指导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美好——美丽的景色、执著认真的孩子、诚挚的友谊。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提示易错之处。
3.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谁的什么事?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对话,深悟情景
1. 介绍乌丽娜。
自读感悟:乌丽娜是谁?学习第1段。
交流感悟: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联系资料了解丽江的东巴文化。
引导联系“学者”“很小的时候”“就……就是……”感悟乌丽娜在父母的影响下喜爱中国文化,喜爱丽江。
2. 初识乌丽娜。
乌丽娜终于来到了中国丽江,可她的表现真奇怪,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从这爱好,你感受到什么?再轻声读课文第3~4段,把描写丽江古城的语句勾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引导联系下文,领略丽江悠久文化和独特景致;感受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喜爱。
3. 认识乌丽娜。
位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古时在云南境内称为丽水,所以在丽水河畔的这块地方便被称作“丽江”。丽江的桥多,是不是真的有354座,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起去数数。默读第5~21段。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引导。
⑴“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有了水的丽江怎样美丽?读读文中的语句,想象水给丽江带来的美。
⑵水多,桥也多。丽江的桥是怎样的?读读写桥的部分,想象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⑶从乌丽娜数桥这件事,可以看出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自读课文,作旁批。小组自由谈认识。小组再请一位同学综合意见发言,全班交流。再读这部分,入情入境。
4. 想念乌丽娜。
⑴这张《丽江古城》的邮票,我会贴在写给乌丽娜的信上。齐读第22~23段。
⑵乌丽娜会嗅到丽江古城月光的香味吗?体会这句话的妙处。
⑶引导学生体会“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⑷指导朗读,读出“我”对乌丽娜的想念之情。
二、回味美好,延伸对话
1. 再读课文,回味情景及情感。
2. 代替文中的“我”,给乌丽娜写封信吧。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丽江: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东巴文化: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指的是纳西的古代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意译为智者,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人。换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无聊”“陡然”“灼灼的”“目不暇接”“蓦地”“天涯海角”“榆树”“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没精打采”等词语。
2. 联系生活实际, 注意和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学习指导
通过边读边批感受文中的童真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故乡星星的喜爱之情。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读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 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 参考课后练习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感受。
4. 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细读课文,欣赏美景
1. 我们看到怎样的天空?齐读课文,再交流。梳理看到了“繁星满天”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2. 哪些部分写了“繁星满天”的景象,哪些部分写了“月明星稀”的景象,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做上记号并读一读,品一品。
3. 再轻声读课文第2~4段,按照课后提示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景象的感受。特别要弄明白第4段写的具体内容。可作旁批。交流:联系第2段,欣赏“奇迹”。联系第3段,感受“闹热”。联系第4段,理解“快活”。
4. 结合学生回答。再轻声读课文第5~11段,看看“月明星稀”的景象。交流:抓住“大吃一惊”,引导学生联系第5段,感受星空的变化,体会“我们”内心的惊讶。抓住“面面相觑,不得其解”,进一步感受星空的变化,体会“我们”内心的同情。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不再忍心”指的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指名读课文第12~14段。引导学生欣赏、想象溪水映星的景象。抓住“藏”“不再……不让……让”,感悟孩子的童真童趣。
三、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 恰当的词语运用。
不容觉察、灿灿的、灼灼的、愈数愈多、目不暇接、天涯海角、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精光灵气、深深懂得、深深可怜……
2. 有效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鲜活的拟人、精巧的排比、巧妙的设问。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旁批,欣赏美,积累语言。
四、朗读积淀,升华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与作者共同欣赏美好的星空,回味有趣的童年。引导学生梳理作者感情,感受作者对星星的喜爱。故乡这方极具魅力的星空在作者的记忆中熠熠闪光。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2. 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爱桥、怀乡之情。
学习指导
本课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我们积累和感受语言魅力的好素材,要用不同方式读记,畅谈自己的感受,揣摩本文在写作上的妙处。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默读课文,不易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
3. 交流反馈,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 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2. 品读王维的诗句,理解“撷取”的含义。
3. 播放有关桥的多媒体课件。
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感受中华书法艺术品的美妙,体会儿时坐船、看桥名、听故事的情趣。理解、积累“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4. 指导朗读,抒发阅读感受。
5. 欣赏描写家乡小桥的造型,借助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介绍介绍。
6. 欣赏描写作者儿时在桥边玩耍的情景的语句,指导朗读,体会惬意与难忘。
二、配乐朗读,拓展感悟
1. 此时,故乡的桥不再模糊,它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配乐朗读全文。
2. 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他时常想起家乡那千姿百态的小桥。他爱的只是桥吗?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随着弯弯绕绕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作者身上。这一座座小桥,不正将作者和故土相连吗?
3. 同学们下去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家乡的一种事物写一写,画一画。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关于王维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
学习目标
1. 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已有的积累,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毕升的执著和活字印刷术的深远影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
学习指导
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体会他的执著精神。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毕升的梦想是如何实现的?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诵读全文的生字新词,自主识记,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读完全文,你能找出描写毕升为梦想而执著探索的几个词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第1段:让我们走近毕升,去感受他为自己梦想的实现而作的努力。
1. 齐读课文,你能从此段中获取哪些有用的信息?
2. 出示“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这句话。⑴自己品读,体味这句话的意思。着重体会“若有所思”这个词。⑵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说说这句话的作用。⑶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2段:毕升啊,你为了何事而如此烦心、如此专注呢?
1. 生默读,用“/”线把此段分成4层,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每层的意思。
2. 交流分层和概括层意。3. 齐读第2层,是什么事困扰着他?
第3段:让我们从毕升的记忆里走出来,回到生活中他的身边去。
1. 朗读此段。毕升在街上若有所思,回到温暖的家里,他还是这样的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 从他那双深思的眼睛里,你能看出什么来?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第4段:让我们再次回到毕升的记忆里,一起和他去体味失败的苦涩。
1. 默读。为了能找到代替笨重的雕版印刷术的方法,毕升并非没有尝试过,相反,他还尝试了很多次。看看,毕升尝试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会失败呢?在文中勾出失败的原因。
2. 出示“为此,毕升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来”。⑴品读句子,哪一个词能反映出毕升在尝试失败后的表现?⑵“冥思苦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第5段:执著的毕升遇到了思维上的瓶颈,我们不禁为他着急,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1. 朗读。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受?坐在灶前烧火的毕升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看看,困扰他多日的难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
2. 读妻子说的话,从妻子说的话中你有何启示?
3. 无意中得到妻子的提示,毕升是怎样表现的?勾画句子。师出示句子: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的呼唤。⑴生品读。这句话表明了毕升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⑵联系你对本文的了解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第6段:得到启发的毕升迫不及待地又冲入了蒙蒙烟雨中,他要干什么呢?别急,让我们跟随他的身影去瞧瞧。
1. 默读,妻子的一句无心之语,却提示了毕升,于是活字印刷术在毕升手中诞生了,看看这一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印刷术是如何诞生的。
2. 对比第4段,你觉得毕升前几次试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至此,我们和毕升一起见证了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你认为毕升成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原因是什么?(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对梦想有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
第7~8段:毕升用他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却没想到,他梦想的实现能造福子孙后代。
1. 朗读。新的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哪些好处?带来了哪些影响?
2. 有感情地朗读。出示课件:在忙碌的书坊里,一些人在熟练地印刷,一些人在熟练地排字,一本本厚厚的书从书坊里出来,流传到人们手中传阅;在中国如此,在世界也如此:不同文字,用同样的方法在快速印刷,一本本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开启了无数人的智慧,世界文化得到传播……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
学习目标
1. 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已有的积累,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了解迪斯尼景点间路径的产生过程,从中理解来自生活的灵感与伟大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
学习指导
了解迪斯尼乐园景点间路径的产生过程,从而了解来自生活中的灵感与伟大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最佳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最佳的路径”?通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诵读全文的生字新词,自主识记,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自由读课文。注意正音。
4.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第1段:美国迪斯尼乐园在建设期间庞大的主体工程都竣工了,却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小问题难住了建筑大师。
1. 默读。读了之后你了解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 再读文,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相机引导学生指出问题:庞大的主体工程都竣工了,为什么小小的路径设计方案却不能定稿呢?
第2段: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正在为这个问题烦恼呢!
1. 朗读。接到施工部催促的电话,格罗培斯更加焦躁,他为什么那么焦躁?
2. 出示句子。⑴格罗培斯从事建筑……让他大伤脑筋。⑵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让他满意。
品读句子:⑴学生朗读,把带点词稍读重一点。⑵理解带点词的意思,思考数字在句子中的作用。⑶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格罗培斯的什么品质来?讨论交流。3. 有感情地朗读。
第3段:有责任感的建筑大师前往地中海散心,我们也到风光旖旎的地中海去看看。
1. 默读思考。格罗培斯来到地中海,找到灵感了吗?如何找到的?
2. 在地中海沿岸的葡萄产区,格罗培斯遇到了两种卖葡萄的方式,是哪两种?如果你要买葡萄,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3. 讨论交流:格罗培斯从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贩卖方式得到的启发,让他的难题迎刃而解。大师受了什么启发?猜想大师准备如何去解决难题?4. 朗读此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4段:受到启发的大师异常高兴,直接回了巴黎,他会怎么做呢?
1. 朗读,回答格罗培斯为什么要在乐园里种草。
2. 这些路是怎样来的?为什么是“曲曲弯弯”“有窄有宽”而又“优雅自然”的呢?
3. 现在能说说“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给大师的启发在哪儿吗?4.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第5段:建筑大师的烦恼没了,因为他已经设计好了路径,而这条路径,取得了巨大成功。
1. 朗读。这条按人们走出来的痕迹铺设的道路有什么特点?
2. “自然天成”“新颖别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条路径是“自然天成”“新颖别致”的?
3. 讨论:最终这条路径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如果你是评委,你能说说你把最佳设计奖颁给它的理由吗?4. 朗读此段。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
学习目标
1. 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联系上下文和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蒂姆无私奉献、一心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尚品质。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
学习指导
通过阅读,了解万维网的作用和蒂姆不计名利、一心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品质。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为什么要把这奖赏称之为“迟到的”呢?请通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诵读,自主识记,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4. 在读,你能说说从文中得到的感受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第1段:这迟到的奖赏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1. 默读。读了之后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 如此巨大的荣誉和巨额奖金为什么要奖给蒂姆·伯纳斯-李?3. 朗读此段。
第2段:是什么发明给全球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还过着清贫的生活?
1. 默读,看看蒂姆的发明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2. 从蒂姆发明万维网的目的你看出什么来?
3. 这个因工作需要而诞生的发明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万维 网的作用。
4. 什么是“至关重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蒂姆的至关重要来?
第3段:蒂姆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快捷的互联网的开拓者,而他又为什么还要守着清贫的生活呢?
1. 默读。说说蒂姆为什么不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
2. 大家讨论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3. 这样做给蒂姆带来了好处吗?
4. 品读句子: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清贫的科研工作。从这句话,你读出什么来?
5. 有感情地朗读。
第4段:
1. 对唾手可得的远远超过所得奖金的巨大财富,蒂姆却毫不留恋地放弃了,他为什么要放弃?
⑴朗读,你能说说蒂姆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的原因吗?⑵讨论:协作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是什么?⑶有感情地朗读。⑷读文,说说你对蒂姆说的这番话的理解。⑸“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你能体会出蒂姆是怎样不拘一格的吗?⑹读“蒂姆认为”的那一段话,感受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精神。
2. 在科学家的眼里,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蒂姆可以贡献一切力量。
3. 面对自己如此伟大的发明,科学家却认为是理所当然,这表现了蒂姆哪些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第5段:1. 朗读,找出文中人们对待蒂姆获奖态度的两个词。
2. “当之无愧”和“一致”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3. 带着崇敬的感情朗读全文。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从“我”对时间的感悟中受到启发。
学习指导
本课行文流畅自然、内涵丰富、童心飞扬,能够自主读懂主要内容,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朗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2. 默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 交流、品读学生勾画的名言佳句。
2. 交流学生问题。
第1段:感受我的忧伤。读文,课文哪个句子能表现我不可抑制的忧伤?你能带着这种情感读这句话吗?
第2~4段:读爸爸说的话,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的意思。用恰当的语气读爸爸所说的话。
第5段:出示两句惜时的句子。
⑴生读记,说说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第1句,时间过得飞快;第2句,时间很宝贵)
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为什么让我感到害怕?我那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
第6~7段:
⑴我观察太阳,明白了什么?我观察林鸟,明白了什么?
⑵品读句子“虽然明天还会有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和“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时间一去不复返的事例。
⑷有感情地朗读。
第8段:“我的心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我着急什么,为何悲伤?是如何做的?
第9~10段:
⑴朗读记忆。⑵品读句子,先谈理解,再结合实际谈感受。
①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有时可以快好几步。
②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⑶有感情地朗读。
二、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1. 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 你能拟一个跑在时间前面的计划吗?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惜时格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 ——鲁迅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莎士比亚
勤动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和运用“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生物的节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背诵课文第1段。
3.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举例说明法的好处。
学习指导
通过阅读课文,从中体会到生物的节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举例说明的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自由读课文,想想每段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学习第1段:
1. 生物时钟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小声自由读这一段,思考并勾画有关词句。
2. 交流。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有自己的生物时钟这一自然现象。
3. 朗读这一段。对这些现象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生物时钟?生畅所欲言,相机引导学生用排比的句式表达,感受排比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指导背诵。
学习第2、3段:
1. 找出中心句,了解主要写了什么?
2. 生物的活动是怎样按节律周期进行的呢?默读第2、3段,并思考。
3. 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所得,适时引出课后2题的关联词,引导学生理解、造句。
4.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活动是按昼夜节律周期进行的?生交流资料。
5. 引读这段。
学习第4段:
1.勾画出中心句,了解本段主要内容。
2.生物除了昼夜节律外,还有什么样的周期节律?齐读第4段,并思考。
3. 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关联词的衔接。
4. 交流资料。
学习第5段:
1. 找出中心句并思考生物的节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2. 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指导
本课的段落层次分明,语言生动灵活,通过自读自悟,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中领悟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及数字说明的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再读课文,想想每段给我们讲了什么?讨论并写一写。
3. 利用抓中心句、合并句意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细读第1段:
1. 默读课文,你能从中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的?
2. 学生交流,适时点拔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 “自荐”是什么意思?围绕“自荐”作者给我们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4. 请学生读,评读后再有感情地读。
学习第2、3、4段:
1. 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 交流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采用总分的方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说明?请同学找出相关的语句。
4.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2、3段,感知列数据说明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学习第5、6段:
1. 自读这两段,人们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呢?勾画批注。
2. 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感受。
3. 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第7段:
1. “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 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易种易活的特点。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爬山虎
爬山虎又名爬墙虎、地锦,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黏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根茎发达,根深可达1.5至2米,茎长可达20至50米,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
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
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燃料的种类及特征。
2. 感受作者用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燃料的分类、特点以及用途。
3. 了解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
学习指导
了解燃料的分类,各种燃料的特点、用途,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读课题,提出由题目产生的疑问。
2. 自己默读课文,看能否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
3. 初步梳理文章内容,想想文章介绍了几种燃料,每一种形态的燃料又有哪些品种(每一个燃料家庭中有哪些成员)。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 教给方法,梳理脉络
1. 老师用别的例子教给学生画树状图的方法。
2. 要求学生自己再次深入读书,试着用树状图理出本文的脉络,也就是燃料家庭的分类和具体成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助,共同完成。也可以在老师的巡视中,帮助完成。
3. 请生上黑板画出自己的树状图。
4. 师生共同修正树状图。
二、 图文结合,深入学习
1. 根据树状图,自己图文对照,在文中找出与图的内容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
2. 全班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订正,进一步深入而清晰地了解这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3. 结合教学过程,完成课后2题。
4. 集体订正修改练习题。
三、 角色朗读,学习写作方法
1.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用拟人方法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好处。
2. 根据课后第3题,自己在文中分别找出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例子。
3. 读一读,体会体会每一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四、 适度拓展
1. 从自己以前学过的说明性文章中,你还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来写一写。
3. 再次齐读全文。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一、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长 zhǎng( ) 便 pián( )
cháng( ) biàn( )
差 chà( ) 重 zhòng( )
chāi( ) chóng( )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但顷刻之间,就化成了灰烬。
顷刻:__________________。烬: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工作场所是在高炉和平炉,它是熔铁炼钢的能手。
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
1.依照燃料的性格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料的家庭》作者是___________,中国著名_____________为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四、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Ⅹ”
1. 固体燃料家庭里,只有木材、无烟煤、褐煤、泥炭等五种。( )
2. 木材、烟煤、褐煤是远古时代植物残骸变成的。( )
3.煤气是最干净的材料,但它容易爆炸。( )
五、填写关联词语,使句子通顺。
1.它燃烧起来,会放出大量的烟,_________留下许多残渣,______________在城市住宅区里使用较少,但是,______________它的产量多。_______________比较便宜,___________________在工厂里多用到它。
2.在找不到二哥和三哥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用它来做燃料。
六、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
燃料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燃料机器就不能开动,工业生产就要停顿。
这句话运通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科普说明文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科学饮水的知识。留意生活中的科学。
2. 了解采访手记这种表达形式。
学习指导
了解科学饮水的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自由读课文,想想每段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以题激趣,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完这个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3. 想知道采访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4. 请几个同学分别来读课文,适时点拔文中不容易读准的字音。
5. 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6. 板书几种水的名称。
二、细品课文,感受特点
1. 课文介绍了几种水,仔细读读品品,并想想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分小组设计表格。
2. 学生设计,巡视指导。
3. 学生交流,注意相机指导。
4. 纯净水。
列举优缺点,讨论交流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5. 矿泉水。
好处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广泛地饮用?依据课外知识了解矿泉水的缺点。
6. 自来水。
优缺点是什么?对烧水你有什么新认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阅读后的想法。
三、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1.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从内容,也可以从写法上)
2. 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试着去采访一下。
☆科学饮水五要五不要
人的身体健康离不开水,但是饮水的方法、方式也要得当,否则就会有损身体健康。
一要适量喝水,不暴饮。一个人每天的饮水量,应视气候、温度、身体状况和工作条件而定。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每天要从体内排出约2.5公斤的水,绝大部分需要通过喝水和食物来补充,因此每天要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才能保持水分的平衡。但暴饮会加重心、肺、胃肠的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胃下垂,甚至心、肺衰竭。喝太猛容易造成水中毒。
二要定时,勿只口渴时饮水。早晨应少量、多次饮水,这不仅可补充晚上水分的耗损,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同时可刺激胃肠蠕动,有利于定时排便及降低血压。渴是大脑中枢发出要求补水的信号。口渴说明体内水分已经失衡,到这时再补水,往往事倍功半。
三要喝开水,不喝生水。煮开并沸腾3分钟的开水,既无菌,又能保持水中对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目前认为白开水是最好的饮用水。喝生水的害处人人皆知。生水里含有致病的细菌,此外,水中的氯与没烧开的水中残留的有机物相互作用,可产生一种叫做三羟基的致癌物质。据调查,经常饮用生水的人,患膀胱癌、直肠癌的可能性增加。
四要喝新鲜开水,不喝“陈水”。新鲜开水,现烧现喝,不但无菌,而且含有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不喝放置时间太长的水,不喝自动热水器中隔夜重煮的开水,不喝经过多次反复煮沸的残留开水,不喝盛在保温瓶中已非当天的水及蒸过饭菜的蒸锅水。这些“陈水”虽然无菌,但却煮掉了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而且还可能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等。由喝陈水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事件并不鲜见。
五要喝加盐温热水,不要喝冰水。炎热的夏天,大量出汗后光喝不加盐的淡开水,进入体内的水分不仅不能保留在组织细胞内,反而更容易随汗液或尿液排出体外,结果越喝越渴,还可能引起心慌、无力等低钠血症。这时,应该多喝一些盐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和盐。热开水进入机体后,会迅速渗入细胞,使不断出汗而缺水的机体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冷饮虽会带来暂时的舒适感,但大量饮用冰镇饮料,会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而易诱发中暑。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二十一课珍珠鸟
学习目标
1. 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 联系上下文,从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句子和词语里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美好境界。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和优美段落。
学习指导
全文以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把一个美好动人的人鸟和谐相处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让我们明白,只要有爱,人与动物还有什么不能和谐相处的呢?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诵读全文的生字新词,自主识记,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4.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去养护珍珠鸟的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第1部分:
1. 自读第1部分,摘录出你最喜爱的语句,并试着说说喜爱的原因。
2. 交流。
朗诵第1段,从中你读出什么情感来?
为什么要单独用一段文字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诵读第3~5段,我是如何照料朋友送给我的珍珠鸟的?
“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你认为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交流自己喜爱的句子和喜欢的原因。
第2部分:
1. 默读课文,在我的照料下,小珍珠鸟是如何与我接近的?画出文中交代“我”的举动的语句,并思考“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2. 交流。
⑴这只雏鸟可爱吗?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读这些句子。
⑵小鸟在我的呵护下,逐渐与我熟悉起来,距离由远到近,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3. 读三个阶段,交流描写“我”举动的语句和小鸟活动的语句。
4. 小鸟对大鸟的呼唤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反应?齐读,这说明了什么?
⑴最能体现鸟儿“信赖我”的一个细节是什么?你认为产生这种“信赖”的基础是什么?
⑵在与珍珠鸟的交往中,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⑶作者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你喜欢这些句子吗?请反复研读,小组交流一下喜欢的原因。
第3部分:
1. 小鸟就是这样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多美的画面,我们都陶醉了,作者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2.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能举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二十二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课文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从中感受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指导
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词。
2.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的内容
1. 默读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 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 交流(反馈)。⑴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当足球踢说明她被人欺负。⑵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没有人注意到她的美丽。⑶“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是细节描写。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⑷“这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正在下雪,天气冷得可怕”是细节描写。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 指导朗读。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 总结:这一部分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禁不住万分同情。
二、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 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⑴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能随便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点燃吗?为什么?
(她不能随便抽取火柴,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更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 指出学法。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 小组讨论学习。
4.小结自学情况。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烧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 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三、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的内容
1. 读后思考。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⑵作者为什么要用“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⑶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平安夜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 指导朗读。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 回忆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2. 小组讨论,总结写法。⑴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⑵深化中心。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二十三课胡杨赞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性,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指导
本文语言质朴真切,富有变化。无论写茫茫戈壁还是写胡杨,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默默黄沙之上”“有人伤害了它,它就从‘伤口’流出‘眼泪’”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一句用了反问的手法。“更或许是由于胡杨独特的生存环境吧”一句用了设问的方法。“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用了排比的手法,更是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胡杨的赞颂之情。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一、自读自悟,赞胡杨
1.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针对课堂上生成,抓住“赞”进行引导。
2. 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勾画写作者对胡杨态度的句子。
二、细读分享,一赞胡杨不畏艰险,默默奉献
1. 结合学生勾画“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反问句“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可以转换为陈述句“这样的胡杨叫人动心”。学生对比读这两个句子,体会语气,进而结合上文读懂作者钟情的三个原因。相机引导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说说第4、5段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赞胡杨?引导学生体会胡杨不畏艰险的品质。
2. 可以设计关联词“但……却……”填空,也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本段主要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本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但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胡杨,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彻底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彻底”二字,感受“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作者为什么赞胡杨?引导学生体会胡杨默默奉献的品质。
三、整体感悟,再赞胡杨
1. “这样的胡杨”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在这儿,作者已把胡杨当作有毅力和意志的生命。)
2. “这就是生命”是指怎样的生命?(像胡杨这样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生命。如无数在边疆工作的人、戍守边疆的战士。)3. 指导朗读。
四、朗读拓展,深悟中心
1. 文中多次写道“千年……千年……千年……”,请勾画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引导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意。作者由赞胡杨,到赞胡杨的品格,再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喜爱、敬佩之情,体会作者对具有这种品性的人的歌颂。
3. 引读。我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胡杨让人赞颂,它有千年不死的……千年不倒的……千年不腐的……作者想赞颂的是生命……千年……千年……千年……作者更想赞颂的是具有这种品格的……
4. 想一想,哪些人具有胡杨这样的品性。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理解战士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战士们的敬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指导
了解故事梗概,感受战士们孤寂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从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2. 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什么事,并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这样的课文需要借助课后题。读课后1题,交流讨论:为什么说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去看树?
2. 学习课文第1、2段,思考:战士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守卫着祖国的土地?
⑴交流关于高原的地理资料。
⑵朗读课文,根据“飞雪茫茫”“连根青草……都看不见”等词句,想象高原的景象。
⑶自由读1、2段,说一说,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高原守卫生活的艰苦?如果你是一名战士,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3. 学习课文第2部分。
⑴分角色读士兵、将军的话和陈述语。
⑵当战士提出“到山下看树”的要求以后,将军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⑶集体朗读第11段,体会将军对战士们的关怀和敬意。
⑷比赛读第13段,通过评议,理解:为什么作者眼中,胡杨树是那样“光亮”,那样气势冲天?为什么它普通的样子竟然会“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
4. 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雪盲
“雪盲”症是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经雪地反射到视网膜,造成视网膜灼伤暂时失明的一种疾病。早期症状是眼睛怕光、流泪、看不清东西、眼前有暗影遮盖、眼内有异物感,24小时后会自己恢复;如果灼伤严重的会导致永久视力障碍,甚至失明。预防雪盲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戴上防护墨镜,不让雪面反射的强光直接进入人眼。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智慧故事
能下雨的树
叶子树下睡觉,突然,一阵哗哗的大雨把我浇醒了。我睁眼一看,太阳正直射着大地呢,除了树下很湿,外面连一点下雨的痕迹都没有。”
“那有树会下雨的?纯粹是瞎编。”
“这是真的。不信,现在咱俩马上到那棵树下去看看。”
这时,正当中午,它们顶着烈日刚来到那棵树下,哗啦啦一阵大雨,就把它们淋了个透湿,树外,没有一丝雨的影子。
“怎么样,这下相信了吧?”
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漂亮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和崇敬之情。
学习指导
课文较长,抓住故事的梗概,可迅速了解课文内容。贺龙的语言、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要抓住关键语句好好体会。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自学生字词。重点:“腆”的读音。书写“髯”这个笔画较多的字注意上下安排要紧凑。
3. 再次默读课文,讲述故事的梗概。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1.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艰苦卓绝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读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再朗读体会。
2. 贺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文勾画出有关词句,体会、批注。
3. 交流,重点点拨以下几个地方:
⑴分角色朗读第3~10段,抓住贺龙的语言和神态体会他的幽默和为战友着想的精神。
⑵读第11~14段,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①自读,感悟,批注。②抓住关键词,结合资料谈体会。③找出这几段中回忆的部分,说说加入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④引读第 11~14段,读出感情。
4. 出示最后一段话,抓住贺龙的语言、动作,体会他的幽默与乐观。
5. 读第1段。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草地的美景?
6.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地方练习朗读,读出感情。交流、评议。
7. 读了贺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写一个片段。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第二十六课小兵张嘎
学习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的英勇风采;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机智和爱憎分明。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以及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学习指导
理解课文时,要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表达方面,主要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传神的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张嘎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兵呢?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诵读全文的生字新词,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再读课文。注意正音。
4. 读完全文,你能说说小兵张嘎是个怎样的小兵吗?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1.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2. 从第一、二件事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张嘎?
3. 读第6~11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可以做旁批。
4. 交流:从哪些词句可看出小兵张嘎的聪明、机智、勇敢,爱憎分明?
重点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快预备饭啊!”
重点2:“说时迟……栽在台阶上。”
重点3:课文三处写到小兵张嘎对手枪的喜爱与渴望。
5. 指导朗读重点句。
6. 这个故事真精彩。想不想回家讲给父母听?指导讲故事。
7.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重点从写作方法上谈)
8. 你还读过哪些小战士的故事?交流。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智慧故事 远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他俩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第二十七课江姐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漂亮地读写。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段。
3. 能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
学习指导
本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学习时,要好好体会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1.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遇到生字或难字多读几遍。
2. 自学生字词。
3. 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1. 面对所谓的“转移”,特务、难友、江姐各是什么表现?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抓重点词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
2. 交流重点词句。
特务:不停地催促。
难友: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
江姐:不慌不忙、平静、像赴盛典、挺立。
⑴从“不慌不忙”你体会到什么?
⑵为什么看见江姐“平静的表情”,大家还不安?从“平静”和“不安”你读懂了什么?
⑶江姐为什么要精心地梳妆打扮?
指导读好第4~5段,并背诵。
⑷读读江姐与难友告别的话,你读出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当江姐把战友收拾的衣物递还回去时,当她说“留给大家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时,江姐会想些什么?战友们会想些什么?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最后考验的时候”指什么?为什么这段话像是江姐对自己说的,也像是对大家说的?
⑸出示最后一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起了哪些画面?放歌曲《红梅赞》,朗读。
3. 再次放歌曲《红梅赞》。听着这动人的歌曲,望着江姐的面容,你想说点什么?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诗文欣赏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飞绝: 看不见飞鸟。
蓑笠翁: 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地质队员的拳拳爱国心。
2. 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指导
在表达方面,课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艰苦。学习时,要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过程
预习(找出本节新课知识点)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交流。
学习(合作研习,交流展示)
1. “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勾画出有关句子,读后讨论:既然是写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2.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看出南极科考过程的艰苦?这些具体描写有什么作用?
3. 全文紧紧围绕“骄傲”展开。祖国因什么而骄傲呢?
先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再概括起来说一说。然后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4. 你还知道哪些让祖国骄傲的事或人?交流。
5.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也可以对南极说,或对祖国说……
练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
/
/
课后感想:(把自己学过本课的想法或者收获写在下面)
☆南极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是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