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记叙文阅读
适用学科 小学语文 适用年级 六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60分钟
知识点 写景记叙文 描写 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记叙文的的类别,掌握观察的方法 以及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明确文章层次,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的美妙。
教学重点 掌握观察的方法,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层次,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物。
2.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概念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考点2
①写景记叙文的分类:游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人们生活所处的景。
②写景的一般顺序: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的变化顺序、景物的不同特点为顺序。
③一般写景文章结构:总分结构、移步换景的结构
考点3 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景物的描写表达情感是写景文的主要方法,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情感,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九寨沟
一进入九寨沟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所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称为“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题干】
1.这段话写了很多景物,主要是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景物。
【答案】雪峰、湖泊、河谷、瀑布
【解析】梳理文字,即可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2.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把 比喻成 ,又把 比喻成 ; 这段文字把九寨沟景区比作“一个 ”,称为“充满诗情画意的 。”
【答案】湖泊 宝石 沟谷 彩带 童话的世界 人间仙境
【解析】句子是典型的比喻句,仔细读句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有两个本题和喻体,后面的问题就直接在文中找即可。
【例题2】
西湖的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的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四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他们印象怎样。
【题干】
1.这段话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中心句来叙述和描写的,重点写了
________________这个景点。
【答案】西湖的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解析】这段采用了总分结构,中心句比较明确,就是段落的第一句话。
2.为什么苏堤的树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坚贞不屈”?
【答案】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所以给我的印象是“坚贞不屈”。
【解析】找出描写苏堤树的句子,就可以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例题3】
这儿真美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来到郊外游玩,郊外的景色真美呀!
仰视蓝天,上面飘着许多白云。这些白云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远望群山。这些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形态各异,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眼前的那座山,脚下是一片树林。一棵棵树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树叶密密麻麻、翠色欲滴,就像一朵朵绿色的云。忽然传来几声清脆的鸣叫,一群不知名的鸟儿,拍打着翅膀,在林中低飞,好像在寻找着什么。不一会儿,它们落在地面上。哦,它们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树下绿荫荫的草地,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小草欢快地跳起了摇摆舞。草地上的野花各种各样,竟相开放,一丛丛,一簇簇。五彩缤纷,黄的赛金,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花儿摇曳着美丽的身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只只小蜜蜂被花儿吸引住了,“嗡嗡嗡”地叫着,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一会儿飞到那朵花。一群群蝴蝶翩翩起舞,飞来飞去。
草地边缘,一条弯弯的小河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阵风吹过,河面泛起了波纹。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
我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觉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这儿真美呀!
【题干】
1.本文作者写这处景色选择了哪些有特点的景物进行了描写?
【答案】蓝天、群山、树林、草地、小河
【解析】选文的条理很清楚,梳理文章的内容即可找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描写的?
【答案】景物的不同特点的顺序展开叙述的
【解析】文章的段落明确,每一段写一种景物,而且景物的特点不同,所以本文是采用景物不同特点的顺序展开叙述的。
3.小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感受的?
【答案】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觉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这儿真美呀!
【解析】借景抒情是写景记叙文的主要方法,作者描绘这么多优美的景色,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课堂运用
【基础】
早(节选)
迈进后花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调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 用“______”画出描绘梅花之美的词句。
2.符合“梅花报春”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对后花园腊梅花的描写,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 三个角度进行的,写得形神兼备。
【答案】1.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调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2.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3. 花多 花美 花香
【解析】1.段落中对梅花的美描写很明确,从文中找即可。
2.“梅花报春”是说梅花是春的使者,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了。
3.梳理段落的层次,描写了梅花的繁多、美丽和花香,所以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巩固】
雪夜
黄昏时分,纷纷扬扬的大雪开始飘落,下了整整一天,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了梦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jì)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
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sǒng)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鸣: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
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她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qī)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桠杈的秃枝,像是鬼影幢幢,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茫茫太空,默然无语地注视着下界,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雪层背后,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使人更感到寒气袭人。和月亮做伴的,唯有寥寥的几点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样忧伤,她的步履又是那样迟缓!‖
渐渐地,月儿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沿,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深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恐怖战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它们的羽毛沾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林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它们可怜的窝巢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风又把它们惊醒。它们只得瑟缩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皆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
1.短文已用“‖”分好了段落,第一段与下文之间是________关系。
2.作者在第二段中,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分别写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总分
2.村庄、旷野、天空 村里的老狗在哀鸣;旷野老树依旧伸展着秃枝;天空,月亮露出灰白的脸庞,寒星廖寥。
3.盼望黑夜早过去,对黎明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解析】
1.写景类记叙文的结构有两种:总分和移步换景,显然此文不是移步换景。
2.梳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3.这是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
【拔高】
冬日香山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正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仔细阅读第⑤段,在作者的笔下,冬日香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春夏秋的香山又给人什么样的美感?
冬日香山:
春夏秋的香山: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答案】
1.①香山冬日表现出来的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②香山春、夏、秋三季的妩媚、丰腴、绰约的美感。
2.C E
【解析】
1.选文第五地然段重点写了作者眼中冬日的香山,抓作者的议论本分的语句即可得到“铮铮铁骨和浩浩正气”这两个词语。
2.解析:A 作者认为香山四季各有特点,所以文中香山冬日来写,仅是写作的主题的需要,与作者心理性格无关。B 以对香山的山石、松柏的描写为主体,从而表现主旨。D 主旨是冬日香山所给人的感受,即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景物记叙文的阅读,重点学习了这类文章的写作顺序、结构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基础】
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 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
3.“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
2.因为暮色,看山峰的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因而光线不同下便看到了不同的形象。
3.月色朦胧下的景色实在太美,作者唯恐破坏了这自然的美景,珍惜小心的心情。
【解析】
文章第一自然段就写夜晚的雁荡山给作者的感觉,找出相关的词语即可。
紧扣段落中”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这句话就可以在知道作者在暮色中看双笋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姿态。
3.“小心”“唯恐”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唯恐破坏了着自然美景的心情。
【巩固】
三 峡 之 秋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列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气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 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1.三峡的秋天总的特征是 。
2.本文按照 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的 、 、 和 的景色。
3.本文运用了许多美妙贴切的比喻,请你找出一句并赏析。
句子:
赏析:
【答案】1.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2.时间 早晨 中午 下午 晚上
3.答案略
【解析】
1.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就可知找到答案。
2.本文的条理很清晰,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也很明确。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找出一个,结合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拔高】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里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卫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人间句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短文细致地描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升月图 。
2.作者从 、 对月亮进行了描绘。
3.在明月升起的时候,作者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先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诵读,再概括)
【答案】
1.晴天的时候月升图和阴天的月升图。
2.颜色 形状
3.“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过客罢了。”作者感慨自然之伟大,生命之短暂。
【解析】
1.梳理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写了两种情况的海上升月图,一次是晴天,一次是阴天。
2.选文的每一次升月图里都写到了颜色和形状,此题的答案就找到了。
3.根据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课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