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阅读
适用学科 小学语文 适用年级 六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60分钟
知识点 写人记叙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人物的形象 记叙、描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写人记叙文的特点以及通过具体的事件分析人物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本向课外过渡延伸,熟练掌握技能,能规范答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描写方法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体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预习:
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按照记叙的对象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写人记叙文的特点:通过描述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体会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形象体现文章主题。
写人记叙文的类型:① 一人一事一品质; ② 一人几事一品质; ③ 写自己;④写他人;⑤写群体。
考点2
刻画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① 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②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
③ 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人物的特点。
考点3
常见考查题型以应对方法:
①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人物 + 事件 + 结果
② 细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主旨。
方法:人物 + 事情 +情感 + 事理
③ 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抓描写方法,抓典型事例(注意多件事中的详略部分),抓情感态度。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落第不灰心
曾巩,北宋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共6人,几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未考中进士。
有一年,曾巩与大弟应试,,不料又名落孙山。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人,作了一首诗讽刺曾巩。诗云: 三年一度科场开, 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 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
嘉佑初,曾巩与胞弟、表弟共6人,都被当地举荐应试。在赴京参加省试前夕,6人一同来到堂屋,拜别曾巩母亲。曾母感叹地说:“你们6人当中,只要有一人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
考试张榜:曾巩兄弟6人都中进士,且名次都在前列。
【题干】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中所讲的“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 。
【答案】项羽 勾践
【解析】这幅对联很有励志性,对联写了历史上两个很有名的故事以及人物,通过我们的积累可知“破釜沉舟”是项羽,“卧薪尝胆”是勾践。
2.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巩“落榜不失志”,找出相关语句。
【答案】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
【解析】本文主要写了曾巩“落榜不失志”,找出他不灰心的句子即可。
【例题2】
送报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诉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 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题干】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故事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 发展: 高潮和结局:
【答案】 放暑假的时候 七月下旬的一天 转眼到了8月底
【解析】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需要我们梳理表示时间的词语即可。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体现人物的特点。
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描写方法: 人物特点:
【答案】语言、动作描写, 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特点
【解析】人物性格特点的展现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仔细阅读给出的语句,就可以体会人物特点。
【例题3】
①1921年,居里夫人应邀访问美国时,美国妇女组织主动捐赠给她1克镭(价值百万美元以上),这正是她急需的。她虽然是镭的发现者,但她买不起这样昂贵的金属。在赠送仪式之前,当她看到“赠送证明书”上写着“赠给居里夫人”字样时,她不高兴了。她声明说:“这个证书还需要加以修改。美国人民赠给我的这1克镭应当永远属于科学,但是假如你们像这样规定,这1克镭就成为私人财物,成为我的女儿们的产业,这是绝对不行的。”主办者当天晚上就请了一位律师,把证书做了修改,居里夫人才在“赠送证明书”上签了字。
②居里夫人一生潜心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顶峰,是一位成功的事业型“女强人”。然而,她同时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一生对丈夫体贴入微,死后与丈夫合葬,她自己没有墓碑,仅在丈夫的墓碑上刻下一行小字,说明自己的身份。她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她曾自豪地说:“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万贯家产,但给她们留下了健康的身体。”后来她的两个女儿,一个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一个曾著《居里夫人传》,都成为了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
【题干】
本文写了居里夫人的 件事,请用小标题的格式叙述事件。
【答案】两件事 ①修改证书 ②贤妻良母
【解析】梳理文章内容,可以知道是两件事;小标题是高度概括事件的形式,要求语句简介,可以是词组。
2. 第②自然段用哪些事件来说明居里夫人是位“贤妻良母”?
【答案】①对丈夫体贴入微,死后要求和丈夫合葬;②对子女要求严格
【解析】段落中找出“贤妻良母”词语,然后结合上下文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
3.读了上面两个文段,你体会到居里夫人的什么性格特点?请把你想到的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案】居里夫人是一位成功的事业型“女强人”、公正无私,也是一位贤妻良母。
【解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描写来体现的,我们可以梳理文章的内容,结合中心句进行体会。
课堂运用
【基础】 花一样的姑娘
①星期天的早上,我到一个朋友家去,路过一条小巷口,忽然眼前一亮:嗬!好美的花,在路边一字排开,开得正盛、正旺!为这破旧的小巷平添了几分生机。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深深地被花儿吸引住了,真想过去嗅一嗅。
②“吱——”一声门响,一间矮矮的花房中伸出一根拐杖来,一个十五六岁、眉清目 秀的小姑娘,吃力地提着一壶水,仅靠一只左脚和一根拐杖走了出来,呵,是她?每天总能在菜场上看见她。一身朴素的打扮,裤子上还有补丁。她看见了我,浅浅地一笑,就开 始仔细地给花浇水了。不用问,这些花一定是她种的,多美呀!
③在朋友家里,我们又谈起她。我第一次看见她时,她瘦得像一根豆芽菜,尖削的肩膀托着一个憔悴、忧愁的脸,就像一个久病的人,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仿佛一阵风便熊吹倒她。不用问,她肯定是个乡下的孩子。
④朋友告诉我,她和奶奶住在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破屋里,阴暗潮湿,因为阳光都被四周高高矗立的楼房挡着。奶奶成天躺在床上,靠孙女照顾和每月几十元的救济金勉强维持着生活。毕竟这是不行的,因为奶奶还要看病、吃药,所以,她把自己心爱的花儿拿出来卖了,十几盆花,一一搬出来,稍微挣点钱,贴补家用。
⑤下午,我正往回走时,又见到她。正用左手托着一盆花,吃力地横穿马路。我不由得跑去扶着她,“谢谢,谢谢。”她一边谢我,一边吃力地慢慢往前走。我想:唉,这个样子,也真够惨的,她一定会灰心丧气,因为这样的生活太困难了。可是,当我注视着她的眼睛时,我呆住了,这是一张年轻的焕发着青春的脸。在这张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只有微笑,那是幸福的笑,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笑。我情不自禁地问:“你的腿……”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谁知她并不在意,平静地说:“一次意外……可这世上还是好人多,今天,又碰见了你。好了,过了马路了,谢谢你,再见。”我对她挥了挥手,呆呆地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她不仅仅在对我微笑,也在向过路的人微笑,向生活微笑。
⑥呵,多美的开得正盛的花儿,多美的花一样的姑娘!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忧愁( ) 阴暗( ) 幸福( )
2.文章第⑤自然段突出描写了小姑娘的________ ,它反映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1. 喜悦 明亮 痛苦
2.动作、神态 小姑娘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意思对即可)
【解析】梳理文章内容,读句子即可体会句子所采用的描写方法以及人物的特点。
【巩固】 给予的故事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②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就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他失望到了极点。
③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地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请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翼翼地把打开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④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不要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把水倒进去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已的生命。他思索再三,决定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于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重新把水壶灌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又加了两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在第②自然段中,用“ ”画出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并分析人物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第④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属于对人物的 描写,它反映了人物
的内心。
第④自然段最后一句揭示的道理。
【答案】1.他失望到了极点。因为他饥渴交加濒临死亡时在一间久无人住的小屋前发现了一个吸水器,等于发现了希望,可是他用力抽水却滴水全无,又将面临死亡,因此他感到极度失望。
2.心理活动,犹豫不决。
3.生活中有懂得付出和放弃,才会有收获和成功。
【解析】1.紧扣“心情”一词,然后结合段落中的相关内容作答。
2.“要不……”“如果……”这几组词语体现了了是心理描写,也能体现人物的犹豫不决。
3.“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体会其内涵,就可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拔高】 父 亲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 ”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 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啊!
三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成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三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十五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抚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第一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的“好像”能否删掉 为什么
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的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
3.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1.不能。“好像”一词是“我”的自我感觉,其实父亲还是很爱“我”的,只是“我”年少无知,并未察觉、体会到。若删去则表达不出此效果。
2.对比的写法,为后文表现深沉的父爱作铺垫
3.表现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解析】1.体会某词能否删除,首先得考虑该词的意思以及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这是表现手法的考查,前文的内容和后文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对比,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
3.肖像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就是体现人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人记叙文的阅读,了解了这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常见题型。学习是先要弄清文章的特点,然后抓特点进行有效阅读和练习。
六、课后作业
【基础】 公交车上的五角钱
离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大胖子像往常一样,急急登(dēng dēn)上通往工厂的9号车,在离售票员不远处站稳。他瞥(piě piē)见座椅下有一枚五角硬币,便弯下腰拾了起来。大胖子抬头看看售票员,觉得面熟,又细细打量了他头顶上的鸭舌帽,沉吟了片刻,便把钱递了过去,买了一张五角车票。售票员看在眼里,心里嘀咕了:“这个人块头蛮大,派头太小。”
汽车开过了四站,已经超过了五角钱票数了,大胖子还未下车,售票员扯了扯鸭舌帽,亮开了嗓门说:“喂!大胖子,罚款补票!”车厢里所有的乘客的目光一起投向受罚者。大胖子不慌不忙,冲着售票员微微一笑。掏出票夹,很有礼貌地答道:“月票。”售票员一楞:“那你为啥还要买票?”大胖子毫不掩饰:“五角钱是在车厢里捡的。”售票员板着脸,冷冷地说:“为什么不交公?”“交公?谁姓公?”大胖子并不生气,只是提高了嗓门,脸上的笑容显得有些古怪,他朝售票员头上的鸭舌帽又瞟(piǎo piāo)了一眼:“上次我在车上捡到一顶鸭舌帽,款式,颜色就和你头顶上的差不多。我交给了售票员,谁知售票员并不姓公,也没有交公,却戴到了自己的头上。”乘客们被大胖子幽默的话语逗笑了。大胖子顿顿,扬了扬手中的五角钱的车票,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所以这回我吸取了教训,买了这张五角钱的车票,这不是保险交了公吗?”
大胖子话音刚落,乘客的目光一起投向售票员。此刻,售票员满脸通红,再也无言以对,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头上的鸭舌帽,慌乱地把目光移向车窗外……
1.划去文中括号里读音错误的。
2.本文中写售票员主要用了 和 描写。从他“板着脸,冷冷地说”可以看出他的 作风。
3.最终售票员无言以对,红着脸为什么?
【答案】1.略
2. 语言 神态 自私、工作不热情
3.售票员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不道德的人,所以无言以对,红着脸。
【解析】 1.平日的学习中注意易错字的正确读音即可。
人物形象的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全文对售票员采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板着脸、冷冷地”这都是不热情。
3.大胖子的话使得售票员很尴尬,所以无言以对,红着脸。
【巩固】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的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葬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毁了;中间20年种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的那片9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搭了个土棚子,喂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得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50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依然住在草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坟上长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1.文中多出用个对比手法来写种树的老人,试举两例并说说起作用。
(1)
作用:
2.读了本文,你认为种树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1)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人们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2)十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老人热爱树木,愿用自己的一生来照顾树木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位热爱树木,愿用自己的一生来照顾树木的老人。
【解析】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梳理文章内容体会老人的特点。
【拔高】
打 电 话
我在电话亭等人回电话,突然过来一个男人,急匆匆地,一边揩汗,一边劈手抓过话筒。瞥眼看见我,手在半空中顿了一下。我示意他先打。
显然是打给家里的。他用很重的乡音问:“哪个?”背忽然挺直,脚下不由自主立正,叫了一声:“爸爸”,他用手扯着自己又黑又脏的衬衫角,吭吭哧哧好大一会儿,挤出一句:“您老人家身体怎样?……”再也找不出话来,在寸时寸金的长途电话里沉默半晌,小心翼翼地征询:“爸爸,您叫妈妈来听电话吧。”
连我都替他松一口气。
叫一声“妈”,随即一泻千里:“家里怎样?钱够不够用?小妹写信回来没有?……”又“啊啊噢噢”、“好好好”、“是是是”个不休。许是母亲在千叮万嘱,但有些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我这么大人了……”
我把头一偏,偷笑。
又问:“老爸身体怎样?”发起急来,“要去医院哪!……米贵不贵?还不吃饭啦?……妈,你要带我爸去,钱无所谓,我多赚点就是了。他养儿子白养的?”
我一阵感动,眼眶里盈满泪水。
突然听他大喝一声:“你野到哪里去了 ”
我 ,旋即明白是 。
他神色凌厉,口气凶神恶煞一般:“鬼话,我白天打电话你就不在家!期末成绩出来没有?”
那端一 一报分数,他不自觉地点头,态度缓和下来,“莫骄傲啊。要什么东西,爸爸给你带……孩子家,要那有什么用?”恫吓着结束,“听妈妈话,回去我要问你妈妈你的表现的,要是不好,小心屁股!”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依据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① ②
3.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写出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1)突然过来一个男人,急匆匆地,一边揩汗,一边劈手抓过话筒。( )
(2)许是母亲在千叮万嘱,但有些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我这么大人了……”( )
4. 本文没有结尾,请你结合全文,给续写一个合适的结尾。
【答案】1.夏天的晚上 依据:“他用手扯着自己又黑又脏的衬衫角,”“我白天打电话你就不在家。
一愣 是他给儿子打电话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4.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通读文章内容,从相关的语句中就可以找到依据。
结合上下文,“他大喝一声,你野到哪里?”可以知道电话是打给自己的孩子呢。
人物的描写的方法有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心理,结合句子就可以体会。
主观性试题,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
七、课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