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八章 第一节 浮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八章 第一节 浮力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0 08: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浮力》教学案例
一、案例指导思想:
教师的舞台在课堂,作为一个老师,如何上好一堂课,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那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荣耀和幸福,我也将向着这个目标去学习和努力。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使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而且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对于每一个知识尽量能设计到实验的,我就尽量思考去准备。还有现阶段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很好的将知识进行分享与交流。帮助受益了一大批老师和学生,让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方便、快捷和高效。
二、案例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也是物理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培养兴趣,有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受力分析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六、教具学具
实验器材:饮料瓶、乒乓球、弹簧测力计、钩码、大烧杯、水
媒体资源: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上课前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截取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并去掉瓶盖,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瓶内,倒满水看到乒乓球不浮起,用手堵住瓶口不一会乒乓球浮起了,同学们看的很吃惊,告诉孩子们本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而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不常见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过程
1、认识浮力:
(1)给出轮船、鸭子等图片并经过受力分析知道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浮力。
(2)教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问学生钩码受浮力吗?
学生阅读课本演示部分,利用桌上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 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 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 N
师:板书:F浮=G物—F拉
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 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 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 N。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知道了称重法的计算公式,为下一节做了准备。
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那么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受浮力吗?
生:想到生活中的氢气球、热气球,知道浸在气体在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产生:
(1)通过观察玻璃管两端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初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师给出一张浸没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液体压强的特点,对正方体各个面进行受力分析,最终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竖直方向存在压力差。
(3)重复课前的引入实验, 让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列举浸在水中的桥柱子、紧贴在容器底部的物体、陷在泥土中的木桩等,让学生分析是否受浮力,真正意义上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既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将物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浮力的大小因素:
让一个同学将口杯逐渐压入水中(杯内不能进水),并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其他同学。
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等。
阅读课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
师:教师巡回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适时指导。
生:展示做法,同时出示数据,展示结论。
师:在大屏幕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板 书 设 计
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
一、浮力概念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称重法” F浮=G物-F拉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四)当堂评价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