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会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视频:亚运会刘灵玲蹦床夺冠
【教学活动】
一、弹力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1、用力拉压弹簧、气球、塑料尺、拉橡皮筋,观察有什么变化?
2、用力挤压橡皮泥、掰弯铁丝,观察有什么变化?
要求: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身的感受
归纳总结一:
1、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不受力时又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这种
形变称弹性形变
2、当物体放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这种
形变称塑性形变
归纳总结二: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
产生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3、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举例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
活动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直尺,观察直尺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如果用力过大会怎么
样?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如果用力过大会怎么
样?
归纳总结三:
1、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2、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弹性形变也越大。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活动三:观察弹簧测力计
活动要求: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的特点
(4)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受到压力或拉力而发生形变,在一定范围内,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就越大。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要先轻轻拉挂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
(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挂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小结:
(1)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3)测量:a.不能超过量程;
b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c.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4)读数:数值+单位。
4.分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活动四: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用弹簧测力计提起桌面上的钩码要用多大的力?
(2)手提挂钩,物体挂在吊环上再次提起这个钩码,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6.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本节课知识总结
课堂练习
从物理走向生活:自制测力计
1.6个小组用弹簧自制弹簧测力计
2.2个小组用橡皮筋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课后思考: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测力计刻度均匀,橡皮筋为什么刻度不均匀?
【板书设计】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
2、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基本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要领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