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2021·辽宁·北镇第一初级中学中考真题)“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玄奘西行
2.(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A.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迪亚士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2021·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城
B.宋辽澶渊之盟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4.(2021·广西·中考真题)“号令明分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5.(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明朝时,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邓世昌 C.关天培 D.郑成功
6.(2021·湖北湖北·中考真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7.(2021·山东东营·中考真题)“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8.(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观察下列一组图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9.(2021·四川·中考真题)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A.文学艺术发展 B.中外交通发达 C.中外文化交流 D.民族关系交融
10.(2021·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11.(2021·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文天祥抗元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12.(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明朝的一位爱国将领曾赋诗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你判断这个爱国将领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郑芝龙
13.(2021·河南永城·九年级期末)某同学搜集了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日本大化改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相关书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C.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14.(2021·广东南海·七年级期末)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壮举
C.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 D.建立起亚非海上贸易网络
15.(2021·辽宁细河·七年级期末)以下食物中,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百姓餐桌上的是
①猪肉 ②花生米 ③羊肉 ④葵花籽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6.(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观察图,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7.(2021·黑龙江林口·七年级期末)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远航的目的是( )
①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②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③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8.(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是( )
A.反抗君主专制的斗争 B.抗租抗税的农民战争 C.抗击荷兰统治的战争 D.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19.(2021·内蒙古扎鲁特旗·七年级期末)《瀛涯胜览》中有一首诗,其前几句为:“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大意是:使者奉皇帝之命出使,到外国去宣示皇帝的旨意,巨大的船顶着洪波巨浪远行,汹涌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诗中“使者”的事迹包括( )
①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②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④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0.(2021·山东禹城·七年级期末)1553年以欺骗的方式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荷兰 B.葡萄牙 C.英国 D.西班牙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21.(2021·陕西长安·七年级期末)1405年—1433年, __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1561年___________率军应用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上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三、综合题
22.(2021·甘肃·金昌市龙门学校七年级期末)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小组讨论中,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以下是小明、小敏的看法。
(1)谁的看法不正确?或者都正确?请说明理由。
(2)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几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3.(2021·湖南永定·七年级期末)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他的远航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
(2)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什么来指示方向?这一发明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的他有什么光辉的业绩?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在该朝代哪个国家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还有哪些?
24.(2021·河南镇平·七年级阶段练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结合下列有关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①鉴真准备东渡 ②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 ③戚继光
(1)主题命名: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几幅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代抗倭图 。
(3)国家识记:图片①②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图片③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一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
(4)情感提升:
①结合图片①②,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
②结合图片③,说一说你的感想。
25.(2021·江苏亭湖·七年级阶段练习)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事例。
材料二: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上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陆及海:宋代贸易格局的转型及衍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重心“转向海洋”的技术因素。
材料三:……是以政治外交为主要使命的航海活动,通过恩威并施向海外世界宣示明朝国威。……同时也增进了明朝与海外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在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指出这一事件的影响。
材料四:“一带一路”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有何重大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可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明朝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A项正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基本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排除C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时期,而且玄奘是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选项B正确;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5世纪末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根据“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可知当时是明朝,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不符合,选项A排除;迪亚士船队和麦哲伦船队并非“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选项CD排除。故选B。
3.C
【解析】根据题干“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事件与郑和下西洋有关。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使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C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时期,与“15世纪早期”不符,排除A;宋辽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B;雅克萨之战是康熙反抗俄国的侵略,发生在17世纪中期,排除D。故选C。
4.B
【解析】根据“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可知这首军歌与抗击倭寇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抗击倭寇的是戚继光,故选B;霍去病、郑成功和左宗棠都和抗击倭寇无关,排除ACD。
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选项A符合题意;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牺牲,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6.A
【解析】根据材料“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和“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海外贸易、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进行殖民扩张。故排除BCD项。故选A。
7.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远航,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故选D;玄奘西游从陆路到达印度,不符合“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除A;鉴真东渡到达日本,不符合“印度洋”,排除B;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朝来华,不符合“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除C。
8.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在中国游历17年,后回国,写成《马可 波罗行纪》,激发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加强国际交往;郑和从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交往。从三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题体现了中外交往,故选B;ACD不是三个人的共同点,排除。
9.C
【解析】据材料“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信息可知,三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C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教文化,玄奘西行其目的是学习佛学文化,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联系,与文学艺术、中外交通、民族关系无关,故A、B、D排除。
10.D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D符合题意;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的是郑成功,A排除;戚继光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B排除;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的是左宗棠,C排除。故选择D。
11.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日本倭寇经常骚然我国渔民,戚继光奉命抗击日本倭寇,材料事件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2.A
【解析】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了重大胜利。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抗倭是为驱逐倭患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A项正确;抗倭英雄是戚继光,与郑成功、郑和和郑芝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日本大化改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都与文明的交流和冲撞有关系,所以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的冲撞与交融,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和鉴真东渡等与AB项不符,排除AB项;亚历山大东征和阿拉伯帝国扩张不属于和平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可知这体现双方的友好交往,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促进南洋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与材料内容不同,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建立亚非海上贸易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花生米、 ④葵花籽都是在明朝时期才引进到我国的,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百姓餐桌上。中国人把葵花籽当作零食,开始食用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清朝的乾隆年间。B项符合题意;①猪肉、 ③羊肉则是家畜,可能出现在宋代百姓餐桌上,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的,途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无法体现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是中外交往的和平使者,②③正确,D正确;西方新航路开辟目的是探寻新路,寻找黄金,①错误,郑和船队远航并没有引起中国对外殖民,更不是海盗,④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①或④,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据材料可知讲的是戚继光抗倭,而戚继光抗倭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故这其实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AB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倭寇是日本的,不是荷兰,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解析】根据材料“使者奉皇帝之命出使,到外国去宣示皇帝的旨意,巨大的船顶着洪波巨浪远行,汹涌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宣扬国威,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B项正确;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出兵占领我国报道台湾,排除A项;英国、西班牙与干描述的殖民者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1. 郑和 戚继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405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故①填郑和。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上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故②填戚继光。
22.(1)判断:小明的看法正确或者小敏的看法不正确;理由: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欧洲地区。
(2)七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小敏说郑和下西洋到了欧洲,小明反对,小明的看法正确,小敏的看法不正确;这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欧洲地区。
(2)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23.(1)明朝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3)戚继光抗倭葡萄牙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等郑成功收复台湾或雅克萨之战
【解析】(1)根据材料“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指南针来指示方向;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为欧洲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后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
(3)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是作为一个守卫海疆的军人,我所立下的军功,不是为了封候,是为了能够守卫海疆。戚继光是明朝著名抗倭将领,他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随后与率兵进入福建、广东、剿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戚继光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雅克萨之战)。
24.(1)图片①②主题:友好交往。图片③主题:抗击侵略。
(2)①鉴真 ②郑和 ③戚继光
(3)图片①②:日本、亚非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图片③:日本。
(4)①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言之有理即可)②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体现的是反抗外来侵略。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
(3)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戚继光主要成就是抗击日本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
(4)使者:结合二者的事迹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他之长,补己之短;感想:结合戚继光的事迹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勇于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民族英雄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5.(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影响深远。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明朝与海外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在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将中国梦和世界梦有机衔接,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5)开放使国家繁荣,保守使国家落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
【解析】
(1)
关于唐朝对外往的特点,由材料“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可得出对外交往范围广;由材料“且具有持续性”,可得出具有持续性;由材料“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得出形式多样;由材料“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得出影响深远。关于事例,可以列举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
从航海本身而言,宋代对外贸易重心“转向海洋”的技术,必然与造船业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有关。
(3)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由材料“明代海外贸易”“宣示明朝国威”“明朝与海外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可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关于“影响”,由材料“增进了明朝与海外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在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增进了明朝与海外诸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在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由材料“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可得出:将中国梦和世界梦有机衔接,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5)
从中国唐朝时起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造成社会繁荣、宋朝重视对外贸易和明朝郑和下西洋等史实来看,开放使国家繁荣,保守使国家落后。联系当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