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022广东一模作文指导
——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 内篇 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就是读懂材料!
审题就是明确写作任务!
审题就是读懂材料!
读懂材料就是要把握材料中心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 内篇 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材料共有三段,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段交代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句名言的出处,并指明其内涵: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引申为任何前程远大的事业,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微不足道,但是完成的时候成就一定会变得非常巨大,这句话中包含着“始简”与“毕巨”的辩证关系,高分作文应能以此为核心展开思考。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 内篇 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第二段和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两个段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二段交代了1956年,董必武先生以“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董必武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创始者和缔造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弱小到强大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的题词有着深刻的含意: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建立新中国的历程正是一个从弱到强、由“简”到“巨”的过程,印证了“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道理,题词也寄寓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由“简”到“巨”,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愿望。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 内篇 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第三段叙述了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之际,“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题词让众多参观者久久驻足。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奋斗历程正是对“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生动阐释。时间证明了百年前是“作始也简”,百年后的今天是“将毕也巨”。而“久久驻足”引导考生思考“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综合第二、三段的内容和含意,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正是对“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这一道理的生动注脚。引导着考生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对“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内涵进行准确理解。
读懂材料就是要把握材料中心
想要把握材料中心,可先抓关键词、关键句
作文审题
从三段中寻找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
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转化为关系型话题
始简与毕巨
两个二元关系
简与巨 始与毕
“简与巨”这种关系的是在“始”与“毕” 中完成的
所谓二元或多元关系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在具体操作上必须兼顾多元关系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不可顾此失彼。
一、关系型作文的特点
作文材料中有二元乃至三元关系型(两、三个关键词语),要素之间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要求考生辨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三者关系,找出它们的有机联系,提升了高考作文的检测功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强者意味着成功,文学家雨果曾说“应该相信自己就是生活的强者”,要成为强者,就应该先有强者的心态。
材料二:2019年6月23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上,叶敬忠院长在致辞中提出:“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强者与弱者
二、关系型类型有:
1.对立统一关系 :(无此无彼式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在写作时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我们要顾及到两方。
如“自由与纪律”:
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如“平凡与伟大”:
没有平凡,也就没有伟大;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于平凡;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像这样的关系的还有如“协作与竞争”、“贫与富”、“对手与朋友”、“沉稳与灵动”等。
二、关系型类型有:
2.是非取舍关系:(有此无彼式)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不是只要“是”,不分析“非”,而是扬“是”,辟“非”,正确认识、对待、处理其人或其事。
如“偏见与关爱”:
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如“向前看与向钱看”:
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如“自信·自满·自负”:
我们可以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还有“热情与冷漠”、“顽固与执着”等也是这样的关系。
二、关系型类型有:
3、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写作时不能走向绝对化,造成观点走向极端,经不起推敲。
如“名师与高徒”:
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如“痛苦与成功”:
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二、关系型类型有:
4.并列共存关系: (有此有彼式 )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如“和而不同”:
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如“谦虚与表现”:
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如“成人与成才”:
既要成人,也要成才。
二、关系型类型有:
5.条件关系:(有此就有彼式 )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立业与做人”。
三、关系型作文常见的审题立意的误区、解决方法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偏题、离题。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如“语言与沟通”
解决方法:
1.不能一条腿走路,也不能两条腿同时着力
2.站好队,把其他两个层面放在比较中突出自己的角度。
3.注意篇章比例。自己的角度维护好,大比例。
四、关系型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二元关系型分论点打开模式:
1.两方面需要同时做好,从材料挖掘做好的具体内涵(一般从条件角度思考),比如《铭记与忘记》;
2.侧重一方面,分论点从一方打开,但不能脱离另一方论证,比如《自由与纪律》,侧重在纪律
3.设置情景打开(相容关系或取舍关系皆可),比如《屈与直》;
4.从对象打开(个人、社会、民族等),比如《谦虚与表现》。
强调:分论点打开是综合型思维(对象+情景+条件+效果等),分开说意在容易掌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全国卷二)
语文学习关系到每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的整体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个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题目自拟,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明确关系:
相容并存
在比较中确立角度
不是单纯的二元,而是多元比较
课内有效教学:精读,优点是深度,缺点是广度不够。
课外大量阅读:泛读,有广度,但深度不够。
社会生活实践:前两者学识层面,这个是具体的实践,更有利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实力。
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能否紧扣“始简”与“毕巨”,是否能论述“始简”与“毕巨”的关系。
赏读下列标题,进行评价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勇为简小之事,终立宏大之功
立于简小,成于宏大
不弃始简,成将必巨
不避简事,勇创伟业
于有为之时代,做始简毕巨青年
莫拒于始简,走宏大之道
大功始于微小
始简前行,可至宏大
砥砺行始简,业成向未来
秉持简小之行,践行宏大理想
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能否紧扣“始简”与“毕巨”,是否能论述“始简”与“毕巨”的关系。
开头①: 砥砺行始简,业成向未来
从八角楼里的星星之火到照耀中国大地的燎原之势,从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巨轮(引材)……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正是对由“简”至“巨”的生动写照,彰显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评材)。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微不足道开始砥砺前行,方可赢得时代,善作善成,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亮观点)。
开头②: 于有为之时代,做始简毕巨青年
从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到如今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从当时嘉兴南湖上的古旧红船到扬帆远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巨轮(引材)。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奋斗历程正是对从“简”到“巨”的生动阐释,彰显出蓬勃旺盛、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评材)。岁月不改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结合新时代新的征程与挑战,继前人之始,以己任为终(亮观点)。
赏读下列开头部分,进行评价
核心论证段落: 中国共产党由“简”到“巨”的事实雄辩地证明:百年奋斗铸就历史辉煌,信心百倍推进复兴伟业。“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2021年,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勾勒了一幅更加清晰的现代化画卷(事实论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绝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急流险滩、不测风云,但只要我们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必将乘风破浪、昂扬奋进,胜利到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彼岸(升华论点)。
赏读下列核心论证段,进行评价
不惧始简 不惑毕巨
是什么原因让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又是什么原因让众多参观者于新馆开馆之际在这个题词面前驻足良久?是啊,这几个字是在提醒我们深入思考:不惧始简,不惑毕巨。
“其始不惧简”,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对信仰的虔诚。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早就告诉我们“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大智慧,那就是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到巨的过程,那么小、弱、简就是事物发展之始的本来状态。既然如此,何惧之有呢?如何走远,可是百年历程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成为拥有9100多万的世界最大的政党,带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由此可见,不惧始简是对未来必胜的虔诚信念。
“其毕不惑巨”,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责任的坚守。
我们有些人对我们国家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沾沾自喜,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忘记了我党最初创业时的艰难,忘记了巨与简是可以转化的道理,就像强者无敌但是不思进取就会变弱,就像大国恃强失去斗志就会变弱。所以我们不能在前辈们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前迷惑。如果说100年前的红船已经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魏巍巨轮,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能只是坐在巨轮上看风景,而是要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高奏,一路前行,挥洒自己的豪情。那些躺平的年轻人是该醒醒了,那些啃老的朋友们是该撸起袖子大干了,其毕不惑巨,这是我们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从始简到毕巨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各国的较量还在继续;新冠疫情蔓延,至今还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我们国家还要继续发展,还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还要实现伟大中国梦。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更需要年轻一代发扬“不惧始简,不惑毕巨”的精神、激扬青春跟党走,把我们的热血才华奉献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
不惧始简,我们弘扬红船精神、三牛精神;不惑毕巨,我们更要担当历史使命,意气风发,向下一个百年目标前进。
始于简小,毕于宏大
中共一大会址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征程。由此,事物始于星火之简小,而即将完成时,必将毕于宏大,铸就伟业!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星火燎原之势对千年前庄子之言做出了出色的诠释。事物最初的简小是一星火种,而经过奋斗与努力,定能发展壮大,湮漫燎原。
于人们的奋斗历程而言,最初的简小事物是日后事业成功的契机。或许只是一句话、一段文字、记忆里莫名其妙的碎片,也可成为紧攥在手中的梦想的种子,在奋斗的旅途中蓬勃生长开来。而最初时的缺陷与不足,在日后也必将发展成为可观的业绩。王亚蓉投身古织物修复,最初的一丝一线交叠出一个个古老王朝的旧梦倩影。赵青婵致力于智能开发,起首的学习与实践成就了机器人上天入地的奇迹,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由此,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长中,最初稚嫩微小的火种,必然能在奋斗之中成就宏大,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社会的发展之中,文明的源流亦起于滥觞之水,演绎着由简小到宏大的发展历程。当思想解放的羽翼首次打破社会的黑暗茧壳,谁能想到它将在寰球掀起民主与自由的骇浪惊涛?而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又是怎样成就了这个伟大时代的生动注脚?忆往昔,中国奋起于屈辱之尘泥,在风雨飘摇之中守护着发展进步的一星火种。而今,这个古老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东方,昔日的火种早已变成如今髙擎的火炬,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输送这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起于微小,而最终成为带领人民走出屈辱与压迫,迎向富强与美丽的红色浪潮,成就如今伟业,亦是对这种精神命题的生动诠释。由是,唯有相信那一星简小火种的力量,才能在奋斗中谱写时代发展的华章。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当代青年应理解体会由简小向宏大的历程,砥砺自我,奉献社会,共铸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伟业宏图。
优秀范文: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翻开《庄子》,感悟先贤的智慧,我被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深深折服。半个世纪前,董必武先生亲笔将它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人们再次来到石库门,在它面前久久驻足(引材)。这不禁让我忆起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始简毕巨——这是对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最好的概括(评材)。始虽简,力在细微幽隐;业必成,功垂盛世千秋(亮观点)。
积跬步之功,方至千里之远(分论点①)。凡事起于微小,必经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成业。就像愚公移山,一锹一篓运到北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像我们从呱呱坠地,长成栋梁之材,需要十几年的不断学习与磨砺(类比论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多万;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红船,到华夏神州的红旗招展……我们明白,哪怕起点再微不足道,只要在日积跬步的征途上,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终点必将呈现无尽的恢弘与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分论点②)。在阴晦之处的苔花,也有盛放的追求与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原点,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始简”通往“毕巨”的灯塔航标。沿途风景虽好,勿忘为何出发。党在创业之始虽势单力薄,筚路蓝缕,历尽无数坎坷,但革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不可摧。星星之火不灭,大有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始终团结一心,历尽千般劫难,初心不改;一路驱逐鞑虏,开辟家园;胸怀家国大业,共谋复兴。党的事业起点虽细微,但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以支撑,为万世开太平,一路高歌猛进,砥砺前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分论点③)。实事求是,是由“始简”通往“毕巨”的必由之路。百年风雨征程,党面对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实事”,始终采取审慎而“求是”态度,或迎难而上,或乘胜而为,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一段段传奇。面对地震、疫情,我们从不逃避退缩,而是积极精准施策,尽显人本关怀与大国担当;迎办世博、冬奥,我们敞开臂膀,为世界搭台,尽展文化自信与和谐理念。在起点处,我们微不足道,受尽凌辱与剿杀;在繁盛时,我们功业俱成,赢得瞩目与掌声。审慎知行,求是发力,为“始简”注入勇气和力量,必将朝“毕巨”前行。
合上《庄子》,翻开《党史》,我读到了一百年的力挽狂澜,我看到了一世纪的沧桑巨变。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虽微不足道,但我愿丰满羽翼,以毕生之力,为平凡增添不凡。
一百年,党的事业由“始简”到“毕巨”,风雨兼程。一百年,仅是浩浩前路上的一个节点。我们从一个起点,到百年节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如今的盛况。未来,将由我们接棒,继续创造和奋进。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让我们从始至终,以终为始,上下求索,踏上新征(照应标题,升华主题)。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庄子》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老子》里也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箴言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庄子都是智者,他们的心灵通透、精微高远、广博深邃,千百年前,就能窥破方寸间藏纳的天地大道,揭示了生命和宇宙的真理。
这些经典的智慧,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息,即便流淌了千百年,依然可以让人们在清澈、浩渺的春水秋波里获得启迪。1945年4月21日,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主席就引用了《庄子》的这句话,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概括,也是对各位党员的勉励。诚哉斯言,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最能说明“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道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嘉兴南湖木船上,一群青年高擎真理的火炬,在沉沉黑夜燃起了一粒火种,把神州大地逐步推向了光明而远大的前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旧楼小舟,大国大党。从贫无寸土、势单力薄,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中国共产党领航操舵,披荆斩棘,在险象丛生的密林中蹚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仅用28年的时间,就使灾难深重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十秩春秋,一程风雨。时至今日,我们党由“简”而“大”至“巨”:从 50 多个党员发展到 了9000多万党员,从秘密小组织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执政党。忆往昔,腥风血雨,险壑峥嵘。看今朝,苍生裕泰,气正风清。
先辈们身先士卒,以热血浇灌思想的种子,才让我们的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让我们沐浴在这盛世的春风里。可见,事物由“始简”至“毕巨”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简小的事都能发展壮大,如果事物在肇始之时,我们因为它的微不足道就质疑、放弃,那怎能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经济冲动力”支配了大部分的人群和个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对欲望的填充,几乎占领了每一个人的精神空间,人们善于贩卖各种“成功学”,靠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和自以为是的“文化”,勾兑炮制所谓的“心灵鸡汤”,来敷衍灵魂的饥渴。于是,急功近利成了人生准则,趋利避害被奉为圭臬。人们不再善于等待与守候,也不屑付出与奉献,在看不到回报前,大部分人都畏葸不前。因此,很多看似简小却能拥有美好未来的事,就在“聪明人”的权衡选择中,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也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或许,有些人能够坚持己见,于精微处发现广大,可是由“微”变“大”的过程太艰辛,多少人在流言蜚语中,黯然神伤;在栉风沐雨中,心生怨怼;在艰难困苦中,颓然败北。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拥有美好的开始,最终却也只能潦草收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唯有以“一览众山小”的胸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追求,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领悟,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执着与坚持,才能守护好我们的“星星之火”,让她燃烧成烈焰,最终照亮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