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人体感觉与声现象》培优训练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2.2《人体感觉与声现象》培优训练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20 09:25: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人体感觉与声现象》培优训练
1.坐在岸边的小明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的工人用手上下挥动铁锤,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当铁锤碰到钢轨时,小明听到敲击声,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河的宽度大约是(▲)。
A.170m B.340m C.510m D.680m
【答案】D
【解析】(1)根据题意求出声音传到小明处所需要的时间t;(2)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河的宽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变形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根据题意求出声音传到小明处所需要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工人每隔1s敲打钢轨一次,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则声音传到小明处所需要的时间t=2s;
(2)声音的路程,即河的宽度为s=vt=340/s×2=680m;故选D。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A
【解析】(1)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分析】此题考查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声音能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知识,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详解】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故选A。
3.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答案】B
【解析】解决此题需掌握: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有关这几个概念要注意区分。
【详解】A、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B、不同乐器、不同发生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
4.下列对人或动物的嗅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人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B.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C.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D.嗅觉的适应性与嗅觉疲劳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5.暑假里小明乘大巴车去某山旅游。当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时,尽管他已经把眼睛闭上了,但仍然感觉头晕。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A.半规管和鼓膜 B.前庭和半规管 C.耳蜗和前庭 D.鼓膜和听小骨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因此旅客闭眼坐车时,也能判断汽车速度大小和方向变化,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选:B。
6.关于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只靠一只耳朵也能确定说话人的大致方向
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双耳效应
C.舞台上的声音被一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也是立体声
D.舞台上的声音被多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不是立体声
【答案】B
【解析】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双耳效应的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这些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A、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靠一只耳朵,是不能判断说话人的大致方向的,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因此该选项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C、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不会是立体声,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D、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是立体声,用两个以上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的立体声效果会更好,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B。
7.学习声波的课堂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有关发言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
B.小红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
C.小李说,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产生的超声波
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答案】B
【解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详解】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A错误;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所以利用超声波能够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故B正确;
人类听不到的某些声波,对于有些动物而言,可能是“可听声”,但地震产生的是次声波,故C错误;
D、在同种介质中,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超声波相同,故D错误。故选B。
8.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左右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答案】A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此题结合人耳听到声音的实例,考查利用声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
【详解】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左右振动,因此又会发出声音;故选A。
9.手机通讯靠电磁波传送。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后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答案】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再真空中传播。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再真空中传播.需要同学们仔细分析,不要混淆。
【详解】(1)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说明声音和电磁波都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故A、B错误;
(2)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在真空中仍然能够传递给手机,使手机发光,故D错误。故选C。
10.振动周期(T)指物体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周期与频率(f)存在下列关系:f=。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的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的发生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则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A.5×10-3s、1.25×10-5s B.1.25×10-5s、5×10-3s
C.2×10-4s、8×10-6s D.8×10-6s、2×10-4s
【答案】C
【解析】周期与频率的关系是f=,根据此公式分别求出蟋蟀和蝙蝠发声的振动周期。
【分析】本题考查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详解】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蟋蟀,就要模拟蟋蟀的发声频率f=5.0×103Hz;
所以模拟蟋蟀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2×10-4s;
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就要模拟蝙蝠的发生频率f=1.25×105Hz;
所以模拟蝙蝠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8×10-6s; 故选C。
11.人耳的结构复杂,某些结构受损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听力。下列有关耳的结构损坏中可能造成完全失聪的是(▲)。
A.鼓膜损坏 B.外耳道堵塞 C.听小骨损坏 D.听觉神经损坏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12.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答案】C
【解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人说话的特色是不同的。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情况,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具体分析。
【详解】因为每个人发声的特点都不同,即音色不同,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不同人的说话,所以“声纹”记录的是主人的音色;故选C。
13.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峡谷中呼喊之后,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3s,则反射声音的峭壁距呼喊者 ▲ m。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则人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要 ▲ m。
(2)运用声收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利用声收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3s后接收到来自大海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洋深度为 ▲ m。但是超声波声收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无法用声收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
【答案】(1)510;17;(2)225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1)人发出的声音经峭壁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峭壁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峭壁离喊话的人的距离;已知声速为340m/s,当测得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υt就可求出人离障碍物至少的距离;(2)先算出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υ=就可求出海底的深度;由声音传播的条件就可解答此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峭壁传到人耳的时间、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1)声音从峭壁传到人耳的时间:t=×3=1.5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
∵υ=,∴峭壁离喊话的人的距离:s=υt=340m/s×1.5s=510m,
时间间隔为t==0.05s,人离障碍物至少的距离:s=υt=340m/s×0.05s=17m;
根据题意由于经过3s后收到回波,那么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3=1.5s,
那么海底的深度为s=υt=1500m/s×1.5s=2250m,
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510;17;(2)225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有人提出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①: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
方案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方案③:吹响笛子后,按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方案④: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
你认为最能说明所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案是 ▲ (填序号)。
【答案】①
【解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此题通过实例综合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及声音的特征理解与判断,是一道易错题目。
【详解】方案①: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方案②:水上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要振动,不符合题意;
方案③:吹笛子时需要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发声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方案④:音叉振动会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①。
15.如图1所示为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明发现:依次用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小明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用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
(1)根据上文的实验现象,请提出一个问题: ▲
(2)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 。
(3)事后小明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2所示),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出歌曲。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 ,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 。
【答案】(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由笔套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3)a;c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柱的振动会发出声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属于实际应用性的题目。
【详解】(1)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答:笔套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
(3)因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当位于a位置时,空气柱最短,振动最快,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当位于c位置时,空气柱最长,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慢;
故答案为:(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笔套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3)a,c。
16.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用尼龙琴弦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若改用细铜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要大
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
(3)若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
这是由于 ▲ 。
(4)若在用“土电话”时,琴弦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另一方 ▲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音。
【答案】①固体能够传声;②细金属丝比尼龙琴弦更容易传声;③用手捏住琴弦时,阻碍了振动在琴弦上的传播;④不能
【解析】(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并且不同的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2)相同传声距离,声音大说明传声效果好;
(3)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4)声在松驰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具体应用,属于基础知识,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详解】(1)声音可以通过“土电话”的琴弦传播,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2)声音通过细铜丝传播时比通过尼龙绳传播时声音大,也就是说金细金属丝比尼龙琴弦更容易传声;
(3)当用手捏住琴弦时,阻碍了振动在棉线上的传播;
(4)琴弦松驰状态,在传声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大,传距离很近,故听不到声音了;
故答案为:①固体能够传声;②细金属丝比尼龙琴弦更容易传声;③用手捏住琴弦时,阻碍了振动在琴弦上的传播;④不能。
17.俗话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有烧过水的同学都知道,水开时的声音是沉闷的“扑扑”声,而水快开时却发出了清脆的“呼呼”声。针对“烧水时水中产生的声音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
题,同学们经过讨论建立了如下假设:
①可能与水的温度和火力的大小有关。
②可能与水中的气泡有关。
③可能与水的多少和所用的容器有关。
某同学回家后,动手做了如下实验:
①打开两个相同火力的煤气灶,将两个不同的容器,装上等量的水后,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直至水烧开,观察整个过程,并不时地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②当水温达到40℃~50℃时,有气泡开始脱离容器底,容器底发出了轻微的“呼呼”声,两个不同的容器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但都是随着温度升高,“呼呼”声变大。
③当温度升高到80℃~90℃时,气泡变得更多了,“呼呼”声也变得更大了。将其中一个容器停止加热,虽然温度和刚才相同,但只要气泡消失,声音就没有了。
④当水烧开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发出沉闷的“扑扑”声。
(1)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吗?你认为水的声音与什么因素
有关? ▲ 。
(2)该同学的实验是否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若有,请指出。 ▲ 。
【答案】(1)显然与气泡有关,沸腾前,上层水温低于下层水温,大量的气泡上升时,温度低,出现液化,体积变小引起气体和水的剧烈振动,所以声音较响响水不开。沸腾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引起的振动较小,所以声音较小。这就是“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原因。
(2)有;没有探究水的多少和火力的大小等因素
【解析】(1)水的声音可能与水的温度、火力大小、水中气泡、水的多少、所用的容器有关.实验中没有探究声音和火力大小、水的多少的关系。
(2)当温度升高到80℃-90℃时,气泡变得更多了,“呼呼”声也变得更大声了.将其中一个容器停止加热,虽然温度和刚才相同,但只要气泡消失,声音就没有了。说明水的声音与温度无关,与气泡有关,气泡越多,声音越大。
(3)水的响声实际上是气体的振动和水的振动引起的,也有气体撞击容器引起的.沸腾前,上层水温低于下层水温,气泡上升时,温度低,出现液化,体积变小引起气体和水的剧烈振动,所以响水不开。沸腾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引起的振动较小,所以开水不响。
【分析】(1)多个因素影响一个现象时,一定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每一个因素进行探究。(2)正确理解沸腾前和沸腾时水温、气泡大小、声音大小的原因。
【详解】(1)沸腾前,上层水温低于下层水温,大量的气泡上升时,温度低,出现液化,体积变小引起气体和水的剧烈振动,所以声音较响响水不开。沸腾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引起的振动较小,所以声音较小.这就是“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原因。
(2)由实验步骤③得到水的声音与温度无关,与气泡有关。
(3)实验中只探究了水的声音与水温、气泡、容器的关系,没有探究与火力大小、水的多少的关系.
故答案为:(1)显然与气泡有关,沸腾前,上层水温低于下层水温,大量的气泡上升时,温度低,出现液化,体积变小引起气体和水的剧烈振动,所以声音较响响水不开。沸腾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引起的振动较小,所以声音较小。这就是“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原因。(2)有;没有探究水的多少和火力的大小等因素。
18.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同的色光是由各种频率的光波组成的。
(1)所谓“光谱红移”,你认为光波的频率是在 ▲ (填“变高”或“变低”)。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 ▲ (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答案】(1)变低;(2)由高变低
【解析】将光现象中的光谱红移现象与声现象进行联系;进行类比解答,抓住题目的关键--频率的变化,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频率越低,音调则越低。
【分析】在了解了光谱的红移知识后,与声波进行联系,就可得到声波音调的变化。
【详解】红移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指物体的电磁辐射由于某种原因波长增加的现象,在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
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在传播时,由于火车离我们越来越远,声波的波长会类似于电磁波变长、频率降低,频率越低音调则越低;故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会由高变低.故答案为:(1)变低;(2)由高变低。
19.在人与山之间有一条铁路穿过,当一列火车行到人与山之间时拉响汽笛。人看见拉汽笛冒出的白烟1s后听到汽笛声,忽略光传播的时间,又经过1.2s听到从山反射回来的声音。求人与山之间的距离。
【答案】544m
【解析】由于光的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由“人看见火车冒出烟1s后听到汽笛声”,可得到声音从鸣笛处传播到人耳处共用时1s;“又经过1.2s后听到山反回来的声音”,说明了声音从鸣笛处传到山再返回人耳处共用时(1+1.2)s;声音走过的这两段距离之和,正好是2倍的人到山崖的距离,通过列方程不难得解。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回声测距的了解与掌握,为了好理解,可以画图说明.
【详解】如图,鸣笛处→人,声音传播用时1s;鸣笛处→山崖→人,声音传播用时(1+1.2)s=2.2s;
设人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340m/s×1s+340m/s×(1+1.2)s, 得出S=544m,
故答案为544m。
2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 振
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
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按如图所示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与音叉B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音叉B在振动。
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音叉B不再振动发声。
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① 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② ,这种现象,就叫做“共振”。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空格填完整。
① ▲ ② ▲ 。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 。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 ,就会形成 ▲ ,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答案】(1)相同;振动;(2)振动;相同;共振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答这类题时,就要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就可以发现共鸣的条件是:当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振动,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根据共鸣的知识来解答登山运动员为什么禁止大声呼喊。
【详解】(1)实验中“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就说明了要发生共振就要采用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
“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另一个音叉也是振动发出声音的。
(2)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若其中有一种频率和积雪层的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鸣,引起雪崩。
故答案为:(1)相同;振动;(2)振动;相同;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二章:《人体感觉与声现象》培优训练
1.坐在岸边的小明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的工人用手上下挥动铁锤,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当铁锤碰到钢轨时,小明听到敲击声,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河的宽度大约是( )。
A.170m B.340m C.510m D.680m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4.下列对人或动物的嗅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人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B.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C.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的嗅觉敏感度不同
D.嗅觉的适应性与嗅觉疲劳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5.暑假里小明乘大巴车去某山旅游。当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时,尽管他已经把眼睛闭上了,但仍然感觉头晕。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半规管和鼓膜 B.前庭和半规管 C.耳蜗和前庭 D.鼓膜和听小骨
6.关于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只靠一只耳朵也能确定说话人的大致方向
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双耳效应
C.舞台上的声音被一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也是立体声
D.舞台上的声音被多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不是立体声
7.学习声波的课堂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有关发言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
B.小红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
C.小李说,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产生的超声波
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8.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左右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9.手机通讯靠电磁波传送。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后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10.振动周期(T)指物体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周期与频率(f)存在下列关系:f=。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的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的发生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则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
A.5×10-3s、1.25×10-5s B.1.25×10-5s、5×10-3s
C.2×10-4s、8×10-6s D.8×10-6s、2×10-4s
11.人耳的结构复杂,某些结构受损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听力。下列有关耳的结构损坏中可能造成完全失聪的是( )。
A.鼓膜损坏 B.外耳道堵塞 C.听小骨损坏 D.听觉神经损坏
12.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13.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峡谷中呼喊之后,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3s,则反射声音的峭壁距呼喊者 m。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则人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要 m。
(2)运用声收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利用声收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3s后接收到来自大海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洋深度为 m。但是超声波声收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无法用声收来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14.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有人提出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①: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
方案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方案③:吹响笛子后,按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方案④: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
你认为最能说明所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案是 (填序号)。
15.如图1所示为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明发现:依次用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小明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用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
(1)根据上文的实验现象,请提出一个问题:
(2)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
(3)事后小明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2所示),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出歌曲。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
16.如图所示,小明与小刚用尼龙琴弦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若改用细铜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要大
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若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
这是由于 。
(4)若在用“土电话”时,琴弦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另一方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音。
17.俗话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有烧过水的同学都知道,水开时的声音是沉闷的“扑扑”声,而水快开时却发出了清脆的“呼呼”声。针对“烧水时水中产生的声音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
题,同学们经过讨论建立了如下假设:
①可能与水的温度和火力的大小有关。
②可能与水中的气泡有关。
③可能与水的多少和所用的容器有关。
某同学回家后,动手做了如下实验:
①打开两个相同火力的煤气灶,将两个不同的容器,装上等量的水后,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直至水烧开,观察整个过程,并不时地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②当水温达到40℃~50℃时,有气泡开始脱离容器底,容器底发出了轻微的“呼呼”声,两个不同的容器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但都是随着温度升高,“呼呼”声变大。
③当温度升高到80℃~90℃时,气泡变得更多了,“呼呼”声也变得更大了。将其中一个容器停止加热,虽然温度和刚才相同,但只要气泡消失,声音就没有了。
④当水烧开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发出沉闷的“扑扑”声。
(1)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吗?你认为水的声音与什么因素
有关? 。
(2)该同学的实验是否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若有,请指出。 。
18.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同的色光是由各种频率的光波组成的。
(1)所谓“光谱红移”,你认为光波的频率是在 (填“变高”或“变低”)。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 (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19.在人与山之间有一条铁路穿过,当一列火车行到人与山之间时拉响汽笛。人看见拉汽笛冒出的白烟1s后听到汽笛声,忽略光传播的时间,又经过1.2s听到从山反射回来的声音。求人与山之间的距离。
2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共 振
小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把空热水瓶、空瓶子或空水杯等的口挨近耳朵,会听到“嗡嗡”声。小羽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这些空容器里并没有声源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羽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声学上的一种共鸣现象。可是小羽又有了新的疑问: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共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羽进行了下列实验:
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按如图所示放置,用小锤敲击音叉A,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A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B在发声。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与音叉B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表明音叉B在振动。
在音叉A的叉股上套上一个铁架子,改变它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音叉B不再振动发声。
可见,当两个发声频率 ① 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 ② ,这种现象,就叫做“共振”。
(1)请帮小羽把文中的空格填完整。
① ② 。
(2)从电视画面上我们常常看到,登山队员们在翻越一座座雪山时,总是默默无言地前进,绝对禁止他们大声呼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在大声呼喊的时候,会发出多种频率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高山上的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的 。如果有一种喊叫声的频率恰好与积雪层的固有频率 ,就会形成 ,积雪层就可能因强烈的振动而崩塌下来,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禁止高声呼喊,就成了登山队员的一条戒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