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四章:《太阳系与宇宙的探索》培优训练
1.如图所示为农业生产上通常用马铃薯(土豆)切块来繁殖幼苗的示意图。某兴趣小组想探究马铃薯生出幼芽的决定因素,设计了下列四种对照种植实验(土壤和其他管理条件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A.完好的小体形土豆与等重的土豆切块对照
B.圆柱形土豆切块与等重四方形土豆切块对照
C.有芽眼的切块与等重的无芽眼切块对照
D.横切的切块与等重的纵切块对照
【答案】C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土豆的繁殖方式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详解】“农业生产上通常用马铃薯(土豆)切块来繁殖幼苗”,土豆切块上必须有芽眼,芽眼是芽原基,将来发育成芽.因此,“探究马铃薯生出幼芽的决定因素”时,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芽眼,所以四种对照种植实验中,正确的是有芽眼的切块与等重的无芽眼切块对照。故选:C。
2.把频率为256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人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所示。若把频率为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可能是(▲)
【答案】C
【解析】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把另一种频率为256Hz的声波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可知频率变小,据此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频率的定义、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声波形图的做法,是一道综合题。
【详解】首先明确频率为512Hz音叉发出的声音和频率为256Hz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是相同的,256Hz小于512Hz,由图可知,A图频率太小,B图波形不同,C图波形相同,且频率变大,D图频率相同,故C符合题意。故选C。
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答案】D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详解】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B错误;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即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故选:D。
4.下面是小丽用一支一端削尖了的铅笔所做的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A.用一只手紧握着铅笔很难将铅笔抽出,说明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B.用手指抵住铅笔两端用力挤压时,与尖端接触的手指较痛,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C.用手推一下铅笔,铅笔会在桌面上滚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把铅笔放在水中漂浮,在空气中下落,说明铅笔在水中不受重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和浸在空气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
【分析】生活处处存在物理,用生活日常用品可以完成很多的物理实验,利用用纯净水瓶、茶杯、玻璃杯、水能完成力学、光学的很多实验,要留心观察生活。
【详解】A、用一只手紧握着铅笔时,增大了手对铅笔的压力,增大了手和铅笔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压力越大,擦力越大。不符合题意。
B、用手指抵住铅笔两端用力挤压,铅笔两端对手的压力相同,笔尖处受力面积小,压力作用效果大,压强大,说明压强跟受力面积有关。不符合题意。
C、用手推一下铅笔,铅笔会在桌面上滚动,铅笔的运动状态不停的改变,所以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符合题意。
D、把铅笔放在水中漂浮,铅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铅笔在空气中下落,受到空气的浮力小于铅笔的重力。铅笔浸在水中和在空气中都受到浮力作用。符合题意。故选D。
5.一位同学做出假设:置于土表的种子发芽率低。该同学将5粒蚕豆种子埋在一层土壤下,另5粒种子置于土壤表面,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为证明实验的可信度,这位同学应(▲)。
种子处理 萌发数量
埋入土下 1
置于土表 3
A.修改原来的假设
B.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
C.用足够多的种子重复这一实验
D.得出结论:黑暗是蚕豆种子的萌发所必需的
【答案】C
【解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分析】实验中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对多组数据数据进行求平均值的处理方式。
【详解】本题是探究种子埋在土壤中的深度与发芽率的关系,所以应设计实验存在唯一变量--埋在土壤的深度,在这一点上没有问题。再者实验的假设无所谓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实验过程及结论。为证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我们一般采用多人实验或一人多组实验求其平均值,只用5粒种子做实验存在偶然性,影响实验的可信度;另外,实验中要计算种子的发芽率,只用5粒种子也不合适,因此应该用足够多的种子重复这一实验。故选:C。
6.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三个相同的经过消毒的锥形瓶甲、乙、丙,按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进行处理。请据表分析,实验方案中包含了多少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空气 B.2组,温度、消毒棉球
C.2组,温度、细菌 D.3组,温度、消毒棉球、细菌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对照组就是和实验组对照的一个组,这个组不做任何变化或者做的变化和实验组不一样,便于来观察实验组就是做实验的那组. 其中试验组的结果是之前不知道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而对照组是自己已知的,不用试验就知道的常识.试验组是复杂的,有许多的变量,须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而对照组是简单的,几乎没有任何变量,甲乙组的变量是温度,甲丙组的变量是细菌的有无,故答案选C。
7.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时要把实验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
B.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C.比较甲、乙两图的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比较乙、丙两图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答案】A
【解析】(1)在此实验中,为了方便比较压力的大小,所以实验装置应该放在水平桌面上;(2)此时实验中,拉力是直接测量的,但摩擦力不是直接测量的;(3)据图中的信息,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即可判断。
【分析】此题考查了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实验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判断,是一道综合题,难度不大。
【详解】A、在此实验中,为了方便比较压力的大小,所以实验装置应该放在水平桌面上,故A正确;B、此时实验中,拉力是直接测量的,但摩擦力不是直接测量的,即通过匀速运动保证摩擦力和拉力相等,故测量出拉力来,就知道了摩擦力,故B错误;C、比较甲图和乙图的实验,此时压力不同,粗糙程度相同,所以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故C错误;D、比较乙图和丙图实验,此时压力相同,粗糙程度不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受到的粗糙程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A。
8.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将系于轻质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吸在黑板上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如图所示。此时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要证明:“这两个力还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彼此平衡”,则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手扶卡片,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松手
B.手扶卡片,使其竖直向下移动一些,松手
C.手扶卡片,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内旋转90°,松手
D.手扶卡片,将右侧滑轮竖直向上移动一些,松手
【答案】C
【解析】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上受到的两个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是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是否平衡。
【分析】此题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
【详解】A.手扶卡片,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松手,此时两力的大小不同,右侧力大,不能平衡,验证二力平衡与力的大小的关系,故A错误;B.手扶卡片,使其竖直向下移动一些,此时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并不相反,没有控制好变量,故B错误;C.手扶卡片,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旋转90°,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发生转动,最后小卡片静止时,两个力又处于同一直线上;所以这个操作是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必须处于同一直线上,故C正确;D. 手扶卡片,将右侧滑轮竖直向上移动一些,定滑轮的位置虽然不等高,但是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还是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小卡片还是处于静止状态,不能验证两个力还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彼此平衡,故D错误。故答案为:C。
9.如图所示,使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差
B.该实验装置中的U形管不属于连通器
C.橡皮膜伸入液体越深,两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越大
D.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静止稳定后,右管中的液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压强的大小用压强计测量,在使用压强计之前要检查其密闭性,防止漏气。连通器是底部连通上端开口的容器。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是平衡状态,受到的力是平衡力。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时,橡皮膜受到的压强等于U型管内液体高度差产生的压强。
【分析】液体压强的变化是通过U形管液面高度差显示的,采用的是转换法;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
【详解】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且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好.故A错误;
B、“U”形管一端开口,一端封闭,所以它不是一个连通器,故B错误;
C、压强计的测量原理是:压强的变化引起U形管两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故C正确;
D 、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稳定后,即液体静止时,右管中的液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D 错误;故选C 。
10.“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距离最近时的状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出现“超级月亮”的那天为农历初一
B.“超级月亮”的体积是一年中最大的
C.“超级月亮”会引发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
D.“超级月亮”会影响钱塘江的潮汐水文状况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出现“超级月亮”的那天应是农历十五;故A不正确;
B.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由于近,视觉效果变大,但月球体积没变;故B错误;
C.月球的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现象有影响的,但对于地震而言,地壳运动本身的内在因素才是引发地震的主因,所以将月球运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没有科学依据;故C不正确;
D.潮汐现象是由于地月之间的引力引起的,所以“超级月亮”会影响钱塘江的潮汐水温状况,故D说法正确。故选:D。
11.数学上,一条直线或曲线与圆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称为相切。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现象中不可信的是(▲)。
A.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B.北半球节气为二分日
C.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D.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答案】D
【解析】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左右摆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斜交(角度为23°26 ),与极圈相切,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晨昏线的特点及昼夜变化状况,解答时要理解晨昏线与经线之间的变化关系,关键是要弄清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垂直关系。
【详解】由题意分析可知: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或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A、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该现象可信,故不符合题意。B、北半球节气为二分日,该现象可信,故不符合题意。C、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该现象可信,故不符合题意。D、晨昏圈与极圈相切,是太阳直射回归线时(二至时)的地理现象,所以该现象不可信,故正确。故选:D。
12.如图所示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比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略
13.如图所示为广州某一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示意图,这一天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答案】B
【解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 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图示记忆解答。
【详解】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读图可知,从广州某一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示意图看出,这一天日出时间是5:16,日落
时间是18:43,18:43-5:16=13:27,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可能是6月22日。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小明在农历初七、初八的晚上看到的月亮应该是(▲)。
【答案】D
【解析】上弦月是出现在上半夜,亮面朝西,在西半天空,出现的时间是初七或初八;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亮面朝东,在东半天空,出现的时间是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下玄月的形成。
【详解】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的夜晚看到的月亮应为下弦月,其出现在下半夜,亮面朝东,在东半天空.因此从图中得知是下弦月,故选:D。
15.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下表所示:
颗粒 1 2 3 4 5 6 ......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
距离(天文单位) 0.4 0.7 1 1.6 2.8 ...... ......
0.4 0.4+0.3 0.4+0.6 0.4+1.2 0.4+2.4 ...... ......
那么木星到太阳的距离是(▲)
A.3.6天文单位 B.4 天文单位 C.4.8天文单位 D.5.2天文单位
【答案】D
【解析】根据规律,0.4加上的数,0.3,0.6,1.2,2.4,后一颗木星到太阳的距离是前一颗的2倍,然后进行计算即可。
【分析】本题是对数字变化规律的考查,找出变化的数字,后一颗木星是前一颗小行星的2倍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0.6=0.3×2 1.2=0.6×2 2.4=1.2×2,
∴木星到太阳的距离是0.4+2.4×2=5.2,故选:D。
16.若把宇宙中与太阳最近的行星称为“甲星”,与太阳最近的恒星称为“乙星”,则下列对两星体的推论中最不合理的是(▲)。
A.甲星位于银河系内 B.乙星位于银河系内
C.甲星像太阳般自行发光、发热 D.乙星像太阳般自行发光、发热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应掌握:银河系中有着几千亿颗恒星,太阳为其中一颗;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地球处在第三条轨道上。
【分析】本题考查对宇宙的认识,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天体知识。
【详解】银河系里有几千亿颗恒星,太阳为其中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行星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故选C。
17.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但并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日食产生的原因以及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能看到日全食的区域分别是(▲)。
A.光的反射,a区 B.光的折射,b区
C.光的直线传播,a区 D.光的直线传播,b区
【答案】C
【解析】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如图,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了日食,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地球上a区域,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全部被月球挡住,人们看到的是日全食;地球上b区域,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被月球挡住了一部分,所以,人们看到的是日偏食,故C正确。故选C。
18.我们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空中的星星时,区分某颗星星是恒星还是行星的最基本的现象是(▲)。
A.该天体是自身发光的还是靠反射太阳光的 B.该天体是否绕着太阳公转
C.该天体相对于其他恒星是否做较快的运动 D.该天体是否带有光环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19.地球自转一周(即转过360°)所用的时间称为恒星日,而当地球自转时某一经线再次正对太阳
时所用的时间称为太阳日。如图所示为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其中“★”表示某恒星,“S”表示太阳,“E”表示地球,a、b表示地球运动的时间,则表示太阳日的是(▲)。
A.a B.b C.a+b D.a-b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详解】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度,用时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度59分,用时24小时。读图可知,图示S表示太阳,E表示地球,P为地球表面任一点,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日是地球表面P点连续两次正对太阳的时间间隔,所以a时为恒星日,a+b为太阳日,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钱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海潮,其形成原因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杭州湾喇叭口河口地形的作用下形成的。如图所示为日、地、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发生大、小潮情况示意图。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 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 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 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新月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东);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凹的一面朝西),位于东半天空。
【分析】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月相分布的差异性。
【详解】根据图示,大潮时日、地、月三者共线,且月球位于中间,故此时应为新月;小潮时日、地、月三者互相垂直,且根据太阳的位置月球的亮面朝右应为上弦月,故本题①③都正确。故选C。
21.利用在离地面约为600km的轨道上运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如图所示)来探索奥秘的意义主要在于人类(▲)。
A.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而进入宇宙
B.观察天体时的距离变近
C.观察地球表面的清晰度得以提高
D.观察天体时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干扰
【答案】D
【解析】大气是不均匀的,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发生光的折射,所以导致了人类在观察的时候会出现错误的判断,比如早晨我们看到的初升的太阳其实还是位于地平线以下的,我们由于光的折射才看到了它。
【分析】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时要尊重客观事实,排除干扰因素。
【详解】科学是严谨的,任何影响判断的因素都要尽量的进行排除,所以为了避免大气层对观察的影响,人类在观察太空时,使用了太空望远镜。故选D。
22.2005年1月14日,成功登陆“土卫六”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了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这种“雨”的成分是液体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土卫六”经常“下雨”是因为地表温度与地球表面相近
B.地球上的人能观察到“土卫六”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光
C.“土卫六”地貌的形成可能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存在液态甲烷与气态甲烷的相互转化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23.如图所示,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圆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平移地球仪,模拟某自然现象。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知识判断,我国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仪平移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填“A”或“B”)附近。
【答案】(1)公转;(2)B
【解析】【分析】【详解】(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可见,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当地球仪平移图中的B位置附近时,北极全部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是我国夏到日(6月22日前后)。
故答案为:(1)公转;(2)B。
24.读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如图甲所示)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此时北京(116°E,40°N)正值 ▲ (填“白天”或“黑夜”),造成地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 。
(2)图甲所示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 (填节气名称),日期是 ▲ ,此时在图乙中地球公转到 ▲ 处。
(3)图甲所示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是 ▲ ,昼夜等长的地点所处的纬度是 ▲ 。
(4)下面是杭州的小明记录的“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甲所示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 ▲ (填字母)。
【答案】(1)白天;地球自转;(2)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C;(3)66.5°N;0°或赤道;(4)A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分析】【详解】如图甲所示,此时北京(116°E,40°N)位于昼半球, 北京处于正值白天;造成地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图甲所示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现象,此图的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图乙中A是夏至日,B是秋分日,C是冬至日,D是春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东营的太阳高度最小,故A正确;故答案为:(1)白天;地球自转;(2)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C;(3)66.5°N;0°或赤道;(4)A。
2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填出地球公转到A、B时北半球的节气:A ▲ ,B ▲ 。
(3)当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 ▲ ,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 ▲ 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 ▲ 附近。
【答案】(1)逆时针方向,如图
冬至;春分;(3)南回归线;昼短夜长;(4)66.5°;北极星
【解析】【分析】【详解】(1)如图所示
(2)地球公转到A、B位置时,太阳光的直射点分别在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北半球的节气分别是冬至日和春分;
(3)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地球公转到A点时,太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正值南半球的夏至日。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北半球此时正值冬至日,昼短夜长;
(4)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总是成66.5°的固定夹角,地轴的北极总会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故答案为:(1)逆时针方向,如图
冬至; 春分;(3)南回归线;昼短夜长;(4)66.5°;北极星。
26.某学校操场上的O处有一垂直地面的旗杆,图中的OM表示旗杆正午时分在地面上的影子,其长度随着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那天正好长度为0。N处有一棵树,ON垂直于OM。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OM最长的日期是 ▲ ,这一天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正好过三个月的时候,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
(2)N点有一棵树正好位于旗杆的 ▲ 方向,其纬度为 ▲ 。
(3)6月份,OM长度如何变化? ▲ 。
【答案】(1)12月22日(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昼夜平分;(2)正东;北纬23.5°;(3)先变短,再变长
【解析】【分析】【详解】略
27.不同的农历日期中,日落时我们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月相。在圆中画出月相图并把对应的月相名称填在方框中。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其变化规律是:新月一峨眉月一上弦月一盈凸-满月一亏凸一下弦月一残月一新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月相的相关知识。
【详解】略
28.如图所示为日食和月食的光学原理示意图。分析示意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现在,我们都知道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多,日食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而月食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十分钟至几个小时。如果天气良好,每年都可以看到1~2次月食。其原因是 ▲ 。
(2)月食发生时,月面并不是黑色的,而是古铜色的,从光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
【答案】(1)地球体积比月球大得多,其身后的阴影区域范围大,月球进入地球阴影区的机会更多,持续时间也更长;(2)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时发生折射,部分折射后的光线还是能照到月面上
【解析】【分析】【详解】略
29.观察哈雷彗星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哈雷彗星是一种绕 ▲ 运动的“大冰球”,它常常拖着长尾巴,长尾巴的方向始终是 ▲ ,长尾巴的形成原因是 ▲ 。
(2)哈雷彗星每次靠近太阳时会散失大量的物质,但哈雷彗星至今存在,请对此做出一个较合理的猜测 ▲ 。
(3)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与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是相反的,你猜想的原因可能是 ▲ 。
【答案】(1)太阳;远离的方向太阳风将彗星的离子和尘埃向远离太阳的方向吹去;(2)当哈雷彗星远离太阳时,会吸收远日轨道上的冰块等物质;(3)哈雷彗星原来不属于太阳系,可能是经过太阳时被太阳捕获的天体(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详解】略
30. 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天
请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
是 ▲ 。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 。
(3)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 。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答案】(1)保证变量唯一;(2)对照;(3)微生物的大量繁殖;(4)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分析】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了解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就能正确答题。
【详解】(1)试验中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保证变量唯一。(2)表中的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
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4)表中的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由实验现象可见: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故答案为:(1)保证变量唯一;(2)对照;(3)微生物的大量繁殖;(4)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31.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表中未
涉及的其他条件均适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种子数/粒 处理方法 萌发数/粒
① 20 有光,不加水,25℃ 0
② 20 有光,适量的水,25℃ 18
③ 20 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 0
④ 20 无光,适量的水,25℃ 17
(1)将①组与②组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 该组的变量是 ▲ 。
(2)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则应选择②组与 ▲ 组进行对照。根据这两组种子的萌发数,得出的结论是 。
(3)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充足的 ▲ 。
(4)如果要测定大豆种子的发芽率,那么可让种子处在与表中 ▲ 组相同的环境中。该组种子的发芽率为 ▲ 。
【答案】(1)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水分;(2)④;光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3)空气;(4)②90%
【解析】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①与②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②与③以空气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②与④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据此解答。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详解】(1)①号瓶与②号瓶除水分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这是一组以水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因此所探究的问题是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或水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该组变量是水分。
(2)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②与④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是以光照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由于②号瓶处于有光的环境中,所以另取一瓶编号为④号,放少量水置于25℃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其萌发的情况,结果种子也萌发,结论:光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或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3)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③组的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充足的空气,因此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4)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要为种子的萌发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表中②瓶的种子所处的环境具备了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该组种子的发芽率为:18÷20=90%。
故答案为:(1)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水分;(2)④;光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3)空气;(4)②9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第四章:《太阳系与宇宙的探索》培优训练
1.如图所示为农业生产上通常用马铃薯(土豆)切块来繁殖幼苗的示意图。某兴趣小组想探究马铃薯生出幼芽的决定因素,设计了下列四种对照种植实验(土壤和其他管理条件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完好的小体形土豆与等重的土豆切块对照
B.圆柱形土豆切块与等重四方形土豆切块对照
C.有芽眼的切块与等重的无芽眼切块对照
D.横切的切块与等重的纵切块对照
2.把频率为256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人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所示。若把频率为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可能是( )
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4.下面是小丽用一支一端削尖了的铅笔所做的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用一只手紧握着铅笔很难将铅笔抽出,说明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B.用手指抵住铅笔两端用力挤压时,与尖端接触的手指较痛,说明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C.用手推一下铅笔,铅笔会在桌面上滚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把铅笔放在水中漂浮,在空气中下落,说明铅笔在水中不受重力作用
5.一位同学做出假设:置于土表的种子发芽率低。该同学将5粒蚕豆种子埋在一层土壤下,另5粒种子置于土壤表面,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为证明实验的可信度,这位同学应( )。
种子处理 萌发数量
埋入土下 1
置于土表 3
A.修改原来的假设
B.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
C.用足够多的种子重复这一实验
D.得出结论:黑暗是蚕豆种子的萌发所必需的
6.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三个相同的经过消毒的锥形瓶甲、乙、丙,按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进行处理。请据表分析,实验方案中包含了多少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50mL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空气 B.2组,温度、消毒棉球
C.2组,温度、细菌 D.3组,温度、消毒棉球、细菌
7.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时要把实验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
B.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C.比较甲、乙两图的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比较乙、丙两图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8.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将系于轻质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吸在黑板上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如图所示。此时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要证明:“这两个力还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彼此平衡”,则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手扶卡片,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松手
B.手扶卡片,使其竖直向下移动一些,松手
C.手扶卡片,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内旋转90°,松手
D.手扶卡片,将右侧滑轮竖直向上移动一些,松手
9.如图所示,使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差
B.该实验装置中的U形管不属于连通器
C.橡皮膜伸入液体越深,两管液面高度差越大,则液体压强越大
D.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静止稳定后,右管中的液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10.“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距离最近时的状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现“超级月亮”的那天为农历初一
B.“超级月亮”的体积是一年中最大的
C.“超级月亮”会引发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
D.“超级月亮”会影响钱塘江的潮汐水文状况
11.数学上,一条直线或曲线与圆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时称为相切。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现象中不可信的是( )。
A.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B.北半球节气为二分日
C.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D.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12.如图所示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比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如图所示为广州某一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示意图,这一天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14.小明在农历初七、初八的晚上看到的月亮应该是( )。
15.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下表所示:
颗粒 1 2 3 4 5 6 ......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 木星 ......
距离(天文单位) 0.4 0.7 1 1.6 2.8 ...... ......
0.4 0.4+0.3 0.4+0.6 0.4+1.2 0.4+2.4 ...... ......
那么木星到太阳的距离是( )
A.3.6天文单位 B.4 天文单位 C.4.8天文单位 D.5.2天文单位
16.若把宇宙中与太阳最近的行星称为“甲星”,与太阳最近的恒星称为“乙星”,则下列对两星体的推论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甲星位于银河系内 B.乙星位于银河系内
C.甲星像太阳般自行发光、发热 D.乙星像太阳般自行发光、发热
17.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但并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日食产生的原因以及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能看到日全食的区域分别是( )。
A.光的反射,a区 B.光的折射,b区
C.光的直线传播,a区 D.光的直线传播,b区
18.我们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太空中的星星时,区分某颗星星是恒星还是行星的最基本的现象是( )。
A.该天体是自身发光的还是靠反射太阳光的 B.该天体是否绕着太阳公转
C.该天体相对于其他恒星是否做较快的运动 D.该天体是否带有光环
19.地球自转一周(即转过360°)所用的时间称为恒星日,而当地球自转时某一经线再次正对太阳
时所用的时间称为太阳日。如图所示为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其中“★”表示某恒星,“S”表示太阳,“E”表示地球,a、b表示地球运动的时间,则表示太阳日的是( )。
A.a B.b C.a+b D.a-b
20.钱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海潮,其形成原因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杭州湾喇叭口河口地形的作用下形成的。如图所示为日、地、月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发生大、小潮情况示意图。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 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 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 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利用在离地面约为600km的轨道上运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如图所示)来探索奥秘的意义主要在于人类( )。
A.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而进入宇宙
B.观察天体时的距离变近
C.观察地球表面的清晰度得以提高
D.观察天体时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干扰
22.2005年1月14日,成功登陆“土卫六”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了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这种“雨”的成分是液体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土卫六”经常“下雨”是因为地表温度与地球表面相近
B.地球上的人能观察到“土卫六”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光
C.“土卫六”地貌的形成可能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存在液态甲烷与气态甲烷的相互转化
23.如图所示,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以电灯为圆心,在桌面上按箭头方向沿虚线平移地球仪,模拟某自然现象。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仔细观察地球仪被灯光照亮部分的变化,结合所知识判断,我国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仪平移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填“A”或“B”)附近。
24.读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如图甲所示)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此时北京(116°E,40°N)正值 (填“白天”或“黑夜”),造成地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
(2)图甲所示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填节气名称),日期是 ,此时在图乙中地球公转到 处。
(3)图甲所示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是 ,昼夜等长的地点所处的纬度是 。
(4)下面是杭州的小明记录的“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甲所示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 (填字母)。
2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填出地球公转到A、B时北半球的节气:A ,B 。
(3)当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 ,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 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 附近。
26.某学校操场上的O处有一垂直地面的旗杆,图中的OM表示旗杆正午时分在地面上的影子,其长度随着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那天正好长度为0。N处有一棵树,ON垂直于OM。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OM最长的日期是 ,这一天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正好过三个月的时候,我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N点有一棵树正好位于旗杆的 方向,其纬度为 。
(3)6月份,OM长度如何变化? 。
27.不同的农历日期中,日落时我们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月相。在圆中画出月相图并把对应的月相名称填在方框中。
28.如图所示为日食和月食的光学原理示意图。分析示意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现在,我们都知道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多,日食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而月食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十分钟至几个小时。如果天气良好,每年都可以看到1~2次月食。其原因是 。
(2)月食发生时,月面并不是黑色的,而是古铜色的,从光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9.观察哈雷彗星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哈雷彗星是一种绕 运动的“大冰球”,它常常拖着长尾巴,长尾巴的方向始终是 ,长尾巴的形成原因是 。
(2)哈雷彗星每次靠近太阳时会散失大量的物质,但哈雷彗星至今存在,请对此做出一个较合理的猜测 。
(3)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与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是相反的,你猜想的原因可能是 。
30. 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天
请分析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
是 。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
(3)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1.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表中未
涉及的其他条件均适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种子数/粒 处理方法 萌发数/粒
① 20 有光,不加水,25℃ 0
② 20 有光,适量的水,25℃ 18
③ 20 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 0
④ 20 无光,适量的水,25℃ 17
(1)将①组与②组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该组的变量是 。
(2)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则应选择②组与 组进行对照。根据这两组种子的萌发数,得出的结论是 。
(3)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充足的 。
(4)如果要测定大豆种子的发芽率,那么可让种子处在与表中 组相同的环境中。该组种子的发芽率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