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7:01:32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描写了秋风萧瑟、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B.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
C.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诗人把精心选择的事物写入诗中,形象栩栩如生,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诗人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故选A。
2.阅读下面两首词,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1*cnjy*com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水调歌头》中词作小序以月起兴,交待写作缘由,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欢饮”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B.《水调歌头》一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本义是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C.《定风坡》一词末尾加点字“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D.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愉悦的感情基调”有误。围绕中秋圆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故选A。
3.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
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
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
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看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A.有误,这首词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是回忆,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故选A。
4.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
B.“竹杖芒鞋”句写词人凭竹杖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
C.有误,“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已出现,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有一些人生向晚的悲凉之意。两者并不相同。故选C。21教育网
二、诗歌鉴赏
诗词理解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既写出了现实中的雨骤风狂,同时又用“莫听”写出自己对风雨的不在意。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与上文描写的风雨呼应,同时又传达出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的哲理。2-1-c-n-j-y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推测想象出对方日常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自己的心痛和体贴。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思是蓬莱山离着此地不算太远,烦请青鸟,为我去殷勤探看。
6.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定风波》中,塑造了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作者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心态。
B.《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画龙点睛之笔,“风雨”和“晴”都是一语双关。风雨,也指人生中的逆境,如政治打击和人生挫败。“晴”也指人生中的顺境。
C.李商隐的《无题》描写了有情人分别的痛苦和离别后的思念。
D.两首诗都是为离别而作,抒发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苦之情。
【答案】5.C
6.D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不正确。“晓镜但愁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意思是: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而非完全是“推测想象出对方日常生活的艰苦”,故选C。
6.
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D.理解不正确。李商隐的《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说它抒发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苦之情尚可。而苏轼的《定风波》是因为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并非“离别而作”,也没有抒发“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苦之情”。故选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 http: / / www.21cnjy.com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一句写词人认为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一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8.词中“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答案】7.C
8.“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挫折(或困境)。全词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或:笑傲人生、潇洒乐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等)(意对即可)。
【解析】
7.
C.“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错误,词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表现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衬托词人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的积极乐观态度,体现了他在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仍满怀希望,积极乐观。
故选C。
8.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词人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要整体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联系写作背景和词人的经历,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蕴,抓住主要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态度。“风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遇到下雨。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但他不畏惧,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积极自信。
阅读甲、乙两首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源:21cnj*y.co*m】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下列对甲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眠”,“转”“低”是指人的移动,暗示辗转难眠,“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转入怀人,表面上似是埋怨月亮,实际上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及不能团圆的惆怅。21·世纪*教育网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10.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
【答案】9.C
10.共同表现了词人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A句将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面对这种自古以来难以周全的事,词人由感伤转为豁达。B句写词人披着蓑衣在雨中潇洒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照样渡过一生。表现词人不惧困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运用“转”“低”写出月光的流转和时间的推移,“无眠”指诗人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表明诗人思念亲人的形象;
B.从“我欲”到“又恐”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表达的是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了诗人也曾对月缺人分离有怅惘之情;“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表述有误;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A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词人认识到“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富有哲思,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
B句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是: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表明作者不怕艰辛和磨难;用反问句,意在强调不怕艰难的生活态度;“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即便是遭遇挫折,也始终保持从容、镇定、达观的态度;这句是苏轼一生的生活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该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词人和朋友出游时突遇风雨的所感所思。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C.“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风雨过后,夕阳斜照给词人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
D.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内蕴丰富,景、情、理水乳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2.词中的“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答案】11.C
12.“风雨”既指野外遇到的自然界风雨,又暗指人生路上的逆境。全词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超凡脱俗”“随遇而安”等也可)
【解析】
【分析】
11.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故选C。
12.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诗歌的主旨。
第一问:“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语双关。该词作于黄州谪所,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又暗指人生路上所遭遇的逆境。
第二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句用两个“也无”加以修饰和限制,表达了诗人面对顺境不骄,遭遇逆境又不惧,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述其表达效果。
14.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答案】13.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
14.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翻译。山头斜照却相迎: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2)修辞赏析。
“迎”是迎接的意思,是人的行为,这里写山头初晴的斜阳在相迎,是把“山头斜照”拟人化,可判断运用了拟人修辞。
结合整首词可知,作者在雨中徒步前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慢慢雨停了,料峭的春风把作者的醉意吹醒,此时抬头看到了山头斜照,但是作者不这样说,而是把山头斜阳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写山头斜照在迎作者,“迎”代表热情,料峭春风中,看到山头斜照,作者感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表达效果更加突出。
14.
本题考查主题。
(1)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2)主题。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上阕写作者在雨中前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行的过程中一边吟啸一边慢性,表现出一种悠然的态度,对雨的不在意,“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雨后放晴的描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5.阅读陈与义①《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小题。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宋代诗人,此词是他在北宋灭亡后,流离逃难,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②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21cnjy.com
(1)上阕中,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阅读全词,分析作者为何而“惊”。
【答案】(1)通过午桥、(长沟)流水、月光、杏花疏影、笛声,营造出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
(2)惊的原因有: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好不再。(写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美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与掌握。“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噩梦的感触。“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猪肉
【宋】苏试①
净洗铛②、少著水,柴头③罨④烟焰不起。特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责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①诗人刚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贬黄州,生活窘迫。②铛:音chēng,铁锅,③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④罨:音yǎn,掩盖,掩覆。2·1·c·n·j·y
16.【甲】中“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17.读了【乙】诗,你能发现苏轼烹饪“东坡肉”这道美食的秘诀吗?
18.【甲】【乙】两诗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下。
【答案】16.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17.1、炊具清洗干净;2、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3、缓缓煨炖。
18.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宠辱皆忘、超然物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甲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诗人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乙文中,“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表达出诗人的逆境之中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解析】
【分析】
16.
考查对诗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及赏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能力。答题时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句子内容来分析。“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句中的“斜照”“相迎”,赋予无情的斜阳以有人情味的迎接,使用拟人手法,联系全词可知,本句表达词人在风雨过后感到的温暖和喜悦。【版权所有:21教育】
17.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诗句进行分析。“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清洗干净炊具,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 “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8.
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9.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通过“前”“后”两个字的对比,貌似平淡无奇,却表示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B.甲诗所写的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C.乙词词人写“闲登小阁”,“忆”字开篇,勾连往事旧友,浮现眼前,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D.乙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动静结合,形象生动,描绘与朋友尽兴游乐的情形。
20.古代文人墨客常有登高抒怀之举。【甲】诗的“登台”,【乙】诗的“登阁”,各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19.D
20.示例:甲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乙词体现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将国家沦陷、国破家亡的悲痛(转为旷达之情)。
【解析】
【分析】
19.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描绘与朋友尽兴游乐的情形”错误,应是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故选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乙】诗是作者晚年夜登小阁,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太常引①·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②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此词当作于宋孝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②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③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④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题。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B.“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抒发了词人希望归隐田园,过上一种清心闲适的生活愿景。
C.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委婉抒怀。
D.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
2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21.B
22.(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2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此词通过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因而表达的是“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意志和决心。丝毫没有归隐田园的意思,故选B。
22.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
词的上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抓住下片的“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两个关键句,作者的豪情壮志就不难理解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②?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③,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吕叔潜:名大虬,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②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③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23.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叙写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的情景,把酒问月,白发陡生,令人无奈心痛。
B.上片中首句“金波”“飞镜”两个词表现中秋之夜月光皎洁无瑕的美好。
C.词的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D.词的最后一句化用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句,直白表达对朝廷中投降派的气愤。
2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词人运用反问句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却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苦闷。
B.下片中,词人运用神奇想象,飞驰天外,直入月宫,幻想斫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离奇浪漫。
C.此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化用典故,运用神话传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气象磅礴,瑰丽宏大,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风格一致。
D.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答案】23.D
24.C
【解析】
23.
D.最后一句意思是:砍去那些摇晃( ( http: / / www.21cnjy.com )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故作者的情感是隐含在词句中,并不是直白抒发的。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4.
C.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风格迥异,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富于想象,浪漫神奇;《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词人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风格豪迈悲壮。故选C。www.21-cn-jy.com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代〕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25.“浣溪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的情景。
【答案】25.词牌名
26.一抹晚烟,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有旗杆,而关城依旧。
【解析】
25.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浣溪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 “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题目,“浣溪沙”是词牌名,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与内容无关。
26.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意思是: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晚烟”“戍垒”“斜日”“关城”,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一抹”“荒”“半竿”“旧”,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1*cnjy*com
【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青天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B.乙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使词的意蕴深刻、情感更加含蓄。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乘风归去”“乘风好去”均表达了词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
28.两词中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和“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7.D
28.甲词借怨月偏在别时圆,衬托思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胞弟的手足深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乙词怨月凭空让人披白发,表达年华空逝的苦闷和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悲愤与痛苦。
【解析】
27.
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分析。
D.“乘风归去”句的意思是:我本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着这清风上去问问故人,只怕碧瓦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还不如称着月光逗弄影子玩耍这样来的有趣。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乘风好去”句的意思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故“均表达了词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是错误的,本题选D。
28.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
甲词中,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啊月儿,我该不会是哪里惹恼了你吧!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从而衬托了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乙词中,“被白发”的意思是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渐渐增多,表明词人年纪已大。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所以“于简朴中见深意”的评语十分恰当。www-2-1-cnjy-com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能从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并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是解答此题应紧扣的要点。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何妨”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平生”则是突出诗人内心的豁达。风雨常见,豁达坦然难得,因此“于简朴中见深意”的评语十分恰当。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写给吕叔潜的一首对月抒怀、寄托情思之作。
B.作者将月亮比作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生动形象描写了月光的明亮。
C.辛弃疾“把酒问姮娥”,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都流露出消极情绪。
D.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大气,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3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30.C
31.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树影摇曳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光辉,表达了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
30.
C.辛弃疾“把酒问姮娥”,问的是“被白发,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奈何 ”,表现了作者白发日多,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问的是“明白几时有?”表现了作者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故选C。
31.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传说中月亮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表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3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已而逐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针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人生态度的。
【答案】全词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将深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通过与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的经历来表达不惧风雨,放任人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运用双关手法,既写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帀和人生险途,但这些在作者心中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感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词前小序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了写作背景,作者与友人出行,途中遇雨,友人狼狈万分,自己却坦然自若,“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自己不畏风雨,悠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联系作者此时被贬黄州的经历,可知词中的“风雨”有双关义,既指眼前的风雨,自然界的风雨,又指自己在政治仕途上遭遇的坎坷挫折。“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3.赏析“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词。
34.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C.“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奈何 ”一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21·cn·jy·com
D.《渔家傲·秋思》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答案】33.“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34.B
【解析】
33.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燕然”,指燕然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本句借用了这个典故,抒发了将士们不建功立业不回家的坚定决心。
34.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这首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而结尾三句“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秋霜,加重的是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则采用互文的手法,悲怆含蓄的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所以“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描写了秋风萧瑟、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B.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
C.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把精心选择的事物写入诗中,形象栩栩如生,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为吕叔潜赋》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诗人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阅读下面两首词,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水调歌头》中词作小序以月起兴,交待写作缘由,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欢饮”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B.《水调歌头》一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本义是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C.《定风坡》一词末尾加点字“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D.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
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
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
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4.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
B.“竹杖芒鞋”句写词人凭竹杖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二、诗歌鉴赏
诗词理解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既写出了现实中的雨骤风狂,同时又用“莫听”写出自己对风雨的不在意。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与上文描写的风雨呼应,同时又传达出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的哲理。21教育网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推测想象出对方日常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自己的心痛和体贴。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思是蓬莱山离着此地不算太远,烦请青鸟,为我去殷勤探看。
6.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定风波》中,塑造了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作者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心态。【来源:21cnj*y.co*m】
B.《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画龙点睛之笔,“风雨”和“晴”都是一语双关。风雨,也指人生中的逆境,如政治打击和人生挫败。“晴”也指人生中的顺境。
C.李商隐的《无题》描写了有情人分别的痛苦和离别后的思念。
D.两首诗都是为离别而作,抒发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苦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www.21-cn-jy.com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一句写词人认为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一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8.词中“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阅读甲、乙两首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下列对甲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指人的移动,暗示辗转难眠,“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转入怀人,表面上似是埋怨月亮,实际上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及不能团圆的惆怅。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10.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词人和朋友出游时突遇风雨的所感所思。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21*cnjy*com
C.“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风雨过后,夕阳斜照给词人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
D.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内蕴丰富,景、情、理水乳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2.词中的“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述其表达效果。
14.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15.阅读陈与义①《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小题。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宋代诗人,此词是他在北宋灭亡后,流离逃难,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②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2·1·c·n·j·y
(1)上阕中,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阅读全词,分析作者为何而“惊”。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猪肉
【宋】苏试①
净洗铛②、少著水,柴头③罨④烟焰不起。特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责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①诗人刚经历“乌台诗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里逃生,被贬黄州,生活窘迫。②铛:音chēng,铁锅,③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④罨:音yǎn,掩盖,掩覆。21·cn·jy·com
16.【甲】中“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17.读了【乙】诗,你能发现苏轼烹饪“东坡肉”这道美食的秘诀吗?
18.【甲】【乙】两诗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9.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通过“前”“后”两个字的对比,貌似平淡无奇,却表示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B.甲诗所写的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C.乙词词人写“闲登小阁”,“忆”字开篇,勾连往事旧友,浮现眼前,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D.乙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动静结合,形象生动,描绘与朋友尽兴游乐的情形。
20.古代文人墨客常有登高抒怀之举。【甲】诗的“登台”,【乙】诗的“登阁”,各抒发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太常引①·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②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 ( http: / / www.21cnjy.com )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②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③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④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题。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B.“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抒发了词人希望归隐田园,过上一种清心闲适的生活愿景。
C.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委婉抒怀。
D.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www-2-1-cnjy-com
2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②?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③,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吕叔潜:名大虬,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②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③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23.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叙写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的情景,把酒问月,白发陡生,令人无奈心痛。
B.上片中首句“金波”“飞镜”两个词表现中秋之夜月光皎洁无瑕的美好。
C.词的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D.词的最后一句化用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句,直白表达对朝廷中投降派的气愤。2-1-c-n-j-y
2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词人运用反问句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却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苦闷。【出处:21教育名师】
B.下片中,词人运用神奇想象,飞驰天外,直入月宫,幻想斫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离奇浪漫。
C.此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化用典故,运用神话传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气象磅礴,瑰丽宏大,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风格一致。【版权所有:21教育】
D.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代〕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25.“浣溪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的情景。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21*cnjy*com
2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青天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B.乙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使词的意蕴深刻、情感更加含蓄。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乘风归去”“乘风好去”均表达了词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
28.两词中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和“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
2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写给吕叔潜的一首对月抒怀、寄托情思之作。
B.作者将月亮比作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生动形象描写了月光的明亮。
C.辛弃疾“把酒问姮娥”,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都流露出消极情绪。
D.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大气,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3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3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已而逐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针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人生态度的。21cnjy.com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3.赏析“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词。
34.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C.“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奈何 ”一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D.《渔家傲·秋思》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