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6:2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xián]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bèng),铁骑(jì)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bō)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bó]。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层析:偶遇歌女弹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第二段中,诗人对琵琶曲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琵琶曲什么样的特点?暗示了琵琶女怎样的生活状态?
第二段中,诗人对琵琶曲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琵琶曲什么样的特点?暗示了琵琶女怎样的生活状态?
阶段 诗句 手法 特点 生活轨迹
前奏曲 转轴拨弦[xián]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第二段中,诗人对琵琶曲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琵琶曲什么样的特点?暗示了琵琶女怎样的生活状态?
阶段 诗句 手法 特点 生活轨迹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摹声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噪京城,醉酒欢歌
第二段中,诗人对琵琶曲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琵琶曲什么样的特点?暗示了琵琶女怎样的生活状态?
阶段 诗句 手法 特点 生活轨迹
沉思曲 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比喻,通感 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嫁作商妇
第二段中,诗人对琵琶曲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琵琶曲什么样的特点?暗示了琵琶女怎样的生活状态?
阶段 诗句 手法 特点 生活轨迹
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bèng),铁骑(jì)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bō)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bó]。 比喻 刚劲急促,高亢激昂 丈夫薄情,独守空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写作特色之借助想象,多角度描摹写声音
声音本无形无色,但写声音可以运用想象、创设比喻,引进视觉形象,将无形化为有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产生可视的听觉形象,更使人领略了不容易领略的音乐中的“景”。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本文如何借助想象,多角度描摹写声音?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本文如何借助想象,多角度描摹写声音?
第一、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比较难以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文中以骤然而至的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来比喻小弦的音律,以珠落玉盘来比喻两弦齐奏的和谐......这些出神入化的刻画,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惟妙惟肖,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已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本文如何借助想象,多角度描摹写声音?
第二,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
通过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将音乐声情并茂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既细致地描写了琵琶声压抑低回的旋律,又传达出女主人公诗意悲苦的心绪。通过景物描写与环境烘托,生动的表现了音乐的动人魅力。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对江上月色的点染描写,营造特定环境下四下悄然的意境,衬托出琵琶乐声不绝如缕,余音袅袅的艺术魅力。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本文如何借助想象,多角度描摹写声音?
第三,通过渲染技法,加强艺术效果。
所谓渲染即通过对环境、景物和人物的行为、心理,做多方面的描写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这首诗用“嘈嘈”“切切”这两个叠音词摹声,对大弦、小弦的弹奏做极力的渲染;特别是随着旋律的变化,诗人由“间关”“凝绝”,写到“声暂歇”时,更描绘出一种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了“幽愁暗恨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亲爱的同学们:
因为语文
所有的精彩都会继续......
期待再次与你们相约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