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图形的动态形成过程。
2.使学生把握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联系性,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理解。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理想像、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把握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联系性,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理解。
教学过程
一、由“积”引入,激疑设问。
师:同学们,我们本学期开始认识圆柱,它属于什么图形呢?
生回答立体图形,教师板书:体。
教师:除了体,我们还学过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体→面→线→点
师:我们把面的大小称之为什么?体的大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师:它们共用了什么字?(积)为什么都用了积这个字呢?积是什么意思呢?
师:关于积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古人的智慧。
出示:积:累也……堆叠也——《增韵》,学生齐读。
师:堆叠是什么意思?能在生活中的找出堆叠的现象吗?
二、探究“积”面,猜想验证。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研究面积,你们猜一猜面是由什么堆叠的?(板书:面是由( )堆叠的。)
生:线。
师:那用线如何堆叠的呢 需要你们动手试一试。
活动前先思考可以堆叠出什么样的图形,再小组活动:拿出筷子,堆叠成不同的形状。
小组汇报堆叠成长方形,得出面是由线堆叠的。
师:除了长方形还可以堆叠成什么图形?同学们再试一试。
师:那我们可以统称为什么图形。
师:除了平行四边形还能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面积如何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生汇报图形的大小与线的长短、线的数量有关。
师:线的长短在平行四边形里叫什么?堆叠的数量又叫什么?
生:线的长短叫平行四边形的底,堆叠的数量叫做高。
师:所以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
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堆叠过程。
师:刚才我们是用筷子堆叠的,这是什么样的线?
生:线段。
师:那能不能用直线或射线堆叠呢?堆叠出来的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如果用直线堆叠成的面,就像我们坐在大海中央的小船上,海面无边无际;用射线堆叠成的面可以想像成一边是陆地,另一边是大海,同样一眼望不到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堆叠成的面都是什么面?(平面)用的是什么样的线?(直直的线)
师:我们才学过圆柱的侧面是什么面?(曲面)这样的面用什么线堆叠成的呢?
生:曲线堆叠而成的,也就是底面的圆形。
师给予表扬,并动画演示,让学生继续想像还有其他的曲面吗?那是有什么样的线堆叠成的呢?
三、类比“积”体,拓展提升。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面是由线堆叠的,那体呢?
生:体应该是由面堆叠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并动画演示长方体、圆柱体堆叠的过程。
师出示:
请学生对以上图形进行分类。学生有以底面是不是圆形为标准,有以有没有上下两个底为标准,更多的是以上下两个底面是一样的为标准,也就是这样的图形是同面堆叠成的。根据最后一种分法,教师隐藏了其他的图形,让学生去猜每个图形的名字,再猜这样的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最后介绍出它们都叫直柱体。
师:同学们,直柱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
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很快得出直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高。
师:老师带来一些1元的硬币,那我们可以堆叠成什么图形呢?(圆柱),只能是圆柱这样的直柱体吗?
生:老师:还可以堆叠成斜柱体。
师:你的名字起的真好,那斜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老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课下去探索。
四、总结全课,形成体系。
师:我们本节课里学习了什么?
生:面是由线堆叠的,面的大小是由线的长短和数量决定的。
生:体是由面堆叠的,体的大小是由面的大小和数量决定的。
师:那线是由什么堆叠的呢?
生:线是由点堆叠的,就像黑板上的圆形磁扣堆叠成一条竖线。
生:点可以堆叠成角度不同的直直的线,还可以堆叠成曲线。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的表扬,并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体 面 线 点。
教师出示:
师:这是“积”的篆体写法,它左边是一个“禾”,右下方是一个“贝”,表示的钱,右上方是一个丰收的“丰”,其实就表示大丰收的意思。这样的写法也代表了老师对你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你们在学业上都有一个大丰收。
板书设计:.
面是由( )堆叠成的。
体是由( )堆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