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七 统计表《平均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七 统计表《平均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9 17: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四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 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5、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 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1. 移多补少法
2. 常用方法: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七、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