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闰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闰年》是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过《认识钟表》和《认识时分秒》、《体验时间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之后安排学习《认识平年和闰年》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所以教科书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填表、整理、思考,发现规律,让有关年、月、日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日历方面的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有自主观察、探究日历,发现时间规律的基础,但是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特别的系统,甚至个别地方可能不一定准确,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又因为我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相互比较陌生,所以,我确定在课前交流的时候,引出2014年10月29日,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月份。
教学难点: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
师:课前谈话的时候,小朋友们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吗?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三年级的小朋友一起探讨数学知识,我很开心,心情也很激动,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年 月 日)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1)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2)提出质疑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得还真多。那么,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讲讲“已经知道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弄清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学生知道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能是片面的、零散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个月有时是30天、31天,有时却是28天、29天,到底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却不得而知。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推动了整个教学的进程。]
2、看日历填表
(1)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看日历来继续研究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看日历)
(2)看日历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101页,课本给我们准备了日历。仔细看看第101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2013年的日历中发现一年有12个月,从日历中能知道每个月的天数,及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第102页上有2014年从1月到12月每个月的天数,在第103页和104页上分别有2015年和2016年从1月到12月每个月的天数。
(3)填表
观察附页1,把2013~2014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观察并填表,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填完后,指名口述,教师在课件上填写各月份的天数,完成表格。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3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2014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2015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2016 31 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4)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是30天,而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汇报,老师利用课件演示,并完成板书。
3、认识大月、小月、知道平年、闰年。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这张表中发现了关于年月日的这么多知识。像这样有31天的月份(1.3.5.7.8.1.12)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4.6.9.11)是小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师: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应该看哪个月的天数?2013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为什么?2016年呢?
你知道为什么2月有时候28天,有时候29天吗?这里有个美丽的故事,大家一起看一下。
[设计意图:一张空白的表格,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创设了一个灵动的空间,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点击课件,将表格逐步完善,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对于表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观察、思考、归纳、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关于大、小月的安排是学生心中的一个疑惑。在这里通过课件展示,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回溯历史,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既帮助学生解开以后,又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
4、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方法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大月和小月?
先让学生回答,在课件演示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学生好的方法要鼓励表扬。
拳头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利用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或来自学生的其他记忆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对上个教学环节中的大月、小月天数的理解和记忆。]
三、练一练
1、抢答。
老师课件出示月份,学生抢答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巩固了学生对大月、小月天数及2月份的记忆。]
2、课本第68页练一练中的第1题。
让学生观察2014年的日历进行填写,并汇报,全班订正。
第(3)题,如果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题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一方面,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和父母生日,使学生了解常识,同时知道要感恩父母。]
3、课本第68页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了解奥运会开幕、闭幕时间,能正确推算一定天数后是几月几日。]
4、判断。
(1)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 )
(2)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的学习还满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回顾、反思、总结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题
笑笑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板书设计:
年、月、日
月
天
数
年
份
份
同学们,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最初来自欧洲的古罗马。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皇帝恺撒规定每年为12个月,单月都为大月,双月都为小月,但照这样规定,一年就多了一天,要找一个月从中减去一天。因为当时古罗马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越短越好,于是,就从二月减掉一天。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出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出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于是他下令把八月改为大月,还将八月以后的双月都改为大月,单月改为小月。八月改为大月后,全年多出来的一天又从二月减去,二月则剩下28天。每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这种安排就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英语里的八月(August)就是奥古斯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