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2 啊,汤圆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0个生字:汤、沸、嗔、芝、陷、氛、馨、溢、殷、企;积累9个词语;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糅合、温馨、洋溢、殷殷”等词语。
2、检查课文内容预习情况。会用“不仅……而且…….”练习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4、了解吃汤圆是过年的一种习俗以及吃汤圆所代表的意思,体会家庭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幸福。
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啊,汤圆》一文描述的是我国江浙一带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的习俗,回忆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吃汤圆的经历。文章所表达的气氛十分温馨,尤其是文中对家人神情的描写,让学生体会过年吃汤圆的习俗包含着人们对美好愿望的企盼。本课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训练重点是:继续按要求预习课文。教师课前要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明确预习要求,课堂上重视预习的反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的预习反馈重点可放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收集和整理人们对过春节的习俗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上。教学中的重难点是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体会过年吃汤圆的意义与温馨、幸福。
2、学生实际:
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正在形成中,他们已掌握了几种简单适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找近义词、做动作、联系上下文等,本课继续进行训练。同时,学生对于吃汤圆的含义和重点句“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对生活常识的积累和对文本的体悟有所不同,教师可在指导朗读时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悟语句,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情感体验,让朗读随情感自然流露,产生共鸣,从而达成学生最终理解“生活的美好”和全家人吃汤圆之间的联系。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两分钟交流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三、自由读文,深入理解。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寒假中,我们过了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你知道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汤圆有关。
板书:啊,汤圆
2、出示汤圆图:你能用一、二句话来介绍它吗?(外形、滋味等方面)
3、课文中是怎样介绍汤圆的外形呢:
句子:铁锅里清水沸腾,一只只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随着水波,在轻轻地滚动,沉浮。
1、检查预习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注意“嗔、氛、馨、殷”的读音,和“馅、殷”的字形
嗔怪 温馨 芝麻馅儿
气氛 沸腾 殷殷期望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预设:
(1)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先吃汤圆?
(2)为什么“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习预设(1)
1)、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先吃汤圆?( “等弟弟、妹妹和外婆到齐了才吃”——团圆 )
2)指导感情朗读2——5小节
学习预设(2)
1)、为什么全家一起吃汤圆时我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出示第7节:
(理解词义:动作演示——糅合;联系上下文,近义词——温馨、洋溢)
2)、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运用了“不仅……而且……”更突出了后面的内容
3)、体会温馨气氛
父母:殷殷期望(拓展说话)
外婆:关于汤圆的故事(听故事)
兄弟姐妹们:微笑
4)、指导感情朗读
2、理解课题
3、结合7、8小节内容,进行说话练习。
啊,汤圆,_________!
4、小结
1、向大家介绍春节里你最快乐的一件事。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一课一练
学生交流
“汤”的第四笔
齐读课题
指名交流
朗读。
朗读,正音
朗读全文
质疑
自读(1—5)小节,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感情朗读
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小节,交流
自读第7节,体会原因(好吃、气氛温馨)
全班交流
多形式朗读
查字典理解:殷殷
为什么笑?
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说话练习(可用上不仅……而且,将汤圆的色香味和吃汤圆的含义合起来说)
交流
过年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学生刚在寒假中过了农历的新年,对新年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孩提时代似乎对过年有较为深刻的期盼。由此引入课文,与生活实际拉近了距离。
通过听说训练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并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
在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针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矛盾之处、写作方法等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同时提高对文章品读、理解的能力。
情感的体验。
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会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四个词语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
同样说话练习是本课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只要求学生结合汤圆的色香味进行说话,到这里有了提升,可以结合吃汤圆的含义进行说话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