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木扎提河发源于新疆天山汗腾格里峰,流域内冰川面积约占1/2,其径流形式主要包括冰川径流、降雨径流、融雪径流。科学研究显示,过去40年该流域地表径流总量呈减少趋势。木扎提河含沙量年内分配极不不均。公众号重庆一诊下图示意木扎提河流域降水及河流径流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木扎提河流域的融雪主要发生于(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2.木扎提河过去40年地表径流总量减少最能反映( )
A.冰川径流减少 B.融雪径流减少 C.降雨径流减少 D.地下径流增加
3.推测木扎提河含沙量最大的季节及其原因( )
A.冬季冰川侵蚀显著 B.春季风沙搬运显著 C.夏季多种径流叠加 D.秋季植被覆盖率低
勒拿河发源于西伯利亚中南部山地,向北流入北冰洋,流域面积249万km2;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较高,冻土广布。下图示意1936-2017年勒拿河入海口某水文站各月平均径流量和不同年代总径流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该水文站6-7月平均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融水减少 B.冰川融水减少 C.降水减少 D.蒸发加剧
5.1936-2017年,勒拿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总趋势是( )
A.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B.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D.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2020年3月28日20:30~21:30,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7.“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有抚仙、星云二湖,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多年来,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云南省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图示意抚仙、星云二湖流域环境治理区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抚仙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主要原因是该湖泊( )
A.动植物种类少,食物链单 B.水循环周期长
C.湖面南北狭长,湖水流速慢 D.接纳的河流少
9.抚仙、星云二湖流域坝区的水污染源主要为( )
A.工业、城镇 B.水产养殖 C.农业、乡村 D.交通运输
10.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复或修建的是( )
A.湖泊堤坝 B.排水管道 C.沼泽湿地 D.防护林带
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在漫长的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展。下图为北半球落叶松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亚欧大陆东岸落叶松集中分布区南界纬度低的原因是( )
A.西风势力强 B.冬季风影响大 C.地势低平 D.光照充足
12.亚欧大陆中部少见落叶松分布,表明( )
A.落叶松对水分差异敏感 B.亚欧大陆中部动物数量少
C.亚欧大陆中部风力较弱 D.落叶松主要借助洋流扩展
13.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西部落叶松零星分布可能是因为( )
A.人类活动的破坏 B.山地地形的分布 C.不适应当地环境 D.其他物种的竞争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信息显示( )
A.有效洞口密度大小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不大
B.有效洞口密度越大,土壤全氮含量越少
C.有效洞口密度越小,土壤全氮含量越多
D.随着有效洞口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15.该区域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带来的影响是( )
A.高原鼠兔的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高山草甸生长
B.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C.高原鼠兔数量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较小
D.高原鼠兔通过挖洞方式危害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16.防控该区域高原鼠兔的有效策略是( )
A.全部灭杀高原鼠兔 B.大量繁殖高原鼠兔 C.控制高原鼠兔数量 D.任其自然繁殖发育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的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下图示意2015~2050年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与2℃情景的碳排放趋势对比(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 )
A.碳排放顶峰不会到来 B.2050年完全实现零排放
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 D.极端气候会逐渐消失
18.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减少的碳排放量主要得益于( )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C.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D.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下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20.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D.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21.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
C.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
D.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安第斯山脉冰川融化加剧。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图中①②③④位于山脉东坡或西坡的雪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四地雪线高度比较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低于②东坡坡度大于西坡 B.③低于④东坡光照少于西坡
C.④低于③东坡热量多于西坡 D.②低于①东坡降水多于西坡
23.冰川融化加剧将造成①地附近地表的( )
A.洪涝灾害减少 B.森林上界上升 C.地面辐射减弱 D.疏松物质减少
下图分别示意北极、南极地区多年海冰面积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北极地区多年海冰面积最小的月份是( )
A.1~2月 B.2~3月 C.8~9月 D.9~10月
25.下列关于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及可能原因,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北极地区海冰消融慢,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
C.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下垫面的比热容较小 D.南极地区海冰消融慢,受西风漂流降温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主线,每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产业正向脱碳加氢方向转型。下图为三次能源转型与工业革命示意图。
(1)据图说出三次能源转型方向。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2)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
(3)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斑头雁是食草性水禽,喜集群,飞翔能力强,有迁徙习性,其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斑头雁于3月中下旬到达青海湖开始营巢、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月底开始迁出。下表为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温观测资料。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气温(℃) -7.4 -3.9 1.9 8.1 12.4 15.3 17.3 16.6 12.3 6.6 -0.3 -5.7 6.1
材料二:图1为斑头雁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迁徙路线示意图,图2为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
(1)分析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
(2)简述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并说明沿途停留地环境的主要特征。
(3)分析斑头雁迁徙至恒河口与卡纳塔克邦湿地越冬的主要原因。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2017年年底开始,我国禁止进口4类24种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矾渣、未经分拣废纸和废纺织品等。下表为2017年和2018年世界部分国家固体废弃物出口量和进口量表(单位:百万美元)。
出口国家年份 美国 日本 英国 德国 加拿大
2017年 672 489 258 164 113
2018年 423 245 178 78 87
进口国家年份 印度尼西亚 沙特阿拉伯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 中国
2017年 76 0.1 159 98 228 1236
2018年 116 25 141 206 335 190
(1)指出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亚洲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增速最快的国家,并说明亚洲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大的原因。
(2)说明我国禁止进口部分固体废弃物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3)举例说明我国除控制固体废弃物的进口外,还可以采取的其他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
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饮用水水源地是指提供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饮用水源污染包括颗粒态污染和溶解态污染。目前常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下图),从“源”与“汇”两个方面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吸附和吸收,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植物是人工净化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净化需求及区域气候条件的限制,分为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不同类型。
2018年4月19日,潍坊市白浪河水库农业面源污染被列“山东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单”。有专家提出,可以在白浪河水库上游建设人工湿地系统解决“汇”方面的污染问题,但需要注意气候条件对人工湿地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影响。
(1)指出白浪河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2)说明气候条件可能影响白浪河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原因。
(3)说明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中草地、乔木缓冲带的具体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木扎提河发源于新疆天山汗腾格里峰,流域内冰川面积约占1/2,其径流形式主要包括冰川径流、降雨径流、融雪径流。科学研究显示,过去40年该流域地表径流总量呈减少趋势。木扎提河含沙量年内分配极不不均。公众号重庆一诊下图示意木扎提河流域降水及河流径流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木扎提河流域的融雪主要发生于( )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2.木扎提河过去40年地表径流总量减少最能反映( )
A.冰川径流减少 B.融雪径流减少 C.降雨径流减少 D.地下径流增加
3.推测木扎提河含沙量最大的季节及其原因( )
A.冬季冰川侵蚀显著 B.春季风沙搬运显著 C.夏季多种径流叠加 D.秋季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1.B 2.A 3.C
【解析】1.读图可知,木扎提河流域融雪径流,集中在夏季(7月达到峰值)。夏季气温高,融雪量大,补给河流水量大。因此B正确。故选B。
2.读图和材料可知,流域内冰川面积约占1/2,冰川径流在河流总径流量中贡献率最高,因此木扎提河过去40年地表径流总量减少最能反映冰川径流减少。A正确。区域本身降水量少,积雪量也较少,因此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变化量对河川径流总量减少的影响不大,BC错误;地表径流减少不能说明地下径流增加,因为地表径流的来源减少,地表径流的蒸发增加也会导致河流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还有可能导致地下径流也减少,因此D错误。故选A。
3.读图可知,木扎提河夏季时多种径流叠加,导致河流径流总量夏季最大,因此夏季洪水期,河流携带沙石的能力最强,含沙量最大 。C正确;冬季冰川几乎不融化,冰川侵蚀作用微弱,A错误;河流含沙量是河流搬运能力,与风力搬运关系不大,B错误;秋季植被覆盖率仍较高,D错误。故选C。
【点睛】气温升高会导致当地冰川、融雪融水增加;并且会导致当地降水形式发生改变,降雨量逐渐增加降雪量逐渐减少,并且降雨径流的量逐年增加;而河流的总径流量在刚开始会有一个大量增加,但随着冰川的不断融化,冰川面积逐渐缩小,其容水量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河流总径流量是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状况。
勒拿河发源于西伯利亚中南部山地,向北流入北冰洋,流域面积249万km2;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较高,冻土广布。下图示意1936-2017年勒拿河入海口某水文站各月平均径流量和不同年代总径流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该水文站6-7月平均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融水减少 B.冰川融水减少 C.降水减少 D.蒸发加剧
5.1936-2017年,勒拿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总趋势是( )
A.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B.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D.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答案】4.A 5.D
【解析】4.勒拿河发源于西伯利亚中南部山地,向北流入北冰洋,由所学知识可知,勒拿河流经地区冬季降水量大,春季积雪融化量大,5月份河流径流量大涨,6~7月气温高,积雪融化殆尽,积雪融水减少,导致6~7月平均径流量锐减。A正确;冰川融水是在气温最高时量大,而6~7月平均径流量锐减,因此不是冰川融水减少的原因,B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6~7降水量较大,C错误;纬度较高,即使6~7月气温相对也较低,植被覆盖好,蒸发较弱,因此蒸发对径流量锐减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5.1936年—2017年,勒拿河流域的总径流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形成原因是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气温升高,加剧冻土融化,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多;土壤含水量大,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空气湿度加大,降水增多,河流补给量增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勒拿河流域位发源于贝加尔山脉的西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较小),勒拿河95%以上的流水来自融雪和降雨;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汛水位较高,夏季多洪水。河水径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雨水次之。主要为春汛,伏汛次之。冬季流量最小。结冰期长达8个月。含沙量较小,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2020年3月28日20:30~21:30,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7.“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6.C 7.C
【解析】6.根据材料“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节约能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观念,C正确。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只是发展大局的一部分,其还应包括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A错误;公平观强调不同国家间、不同代际间、不同发展机会和基础差别的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B错误;权利观有选择做或者不做的自由,也有取得或者放弃的自由,D错误;故选C。
7.“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C正确。酸雨是大量排放酸性气体造成的;水污染是向水体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是大量排放氟氯烃等制冷剂造成的,均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观念:1、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只是发展大局的一部分,其还应包括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2、环境观:重视新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3、公平观:不同国家间、不同代际间、不同发展机会和基础差别的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4、权利观:有选择做或者不做的自由,也有取得或者放弃的自由。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有抚仙、星云二湖,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多年来,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云南省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图示意抚仙、星云二湖流域环境治理区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抚仙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主要原因是该湖泊( )
A.动植物种类少,食物链单 B.水循环周期长
C.湖面南北狭长,湖水流速慢 D.接纳的河流少
9.抚仙、星云二湖流域坝区的水污染源主要为( )
A.工业、城镇 B.水产养殖 C.农业、乡村 D.交通运输
10.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复或修建的是( )
A.湖泊堤坝 B.排水管道 C.沼泽湿地 D.防护林带
【答案】8.B 9.C 10.C
【解析】8.结合材料“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可知,抚仙湖位于云贵髙原滇中盆地中心,水深、面积大,湖水循环周期过长,导致生态环境脆弱。B正确。动物种类少和湖水流速慢不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AC错误;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接纳河流不少。D错误。故选B。
9.抚仙、星云二湖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流域坝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乡村聚落密集,农田面积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是坝区的主要污染源。C正确。抚仙、星云二湖流域没有大的工业企业和城镇分布,湖周边分布有山地,交通运输线路少,都不是流域坝区的主要污染源。ABD错误。故选C。
10.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位于湖滨地带,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判断,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复的是沼泽湿地,可以降解污染,净化水质,保证入湖水质,C正确。湖泊堤坝和防护林都位于污染过滤区的外围,排水管道需要拆除。因此ABD错误。故选C。
【点睛】湿地的生态功能:提供水源、储存营养物质、保护沿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径流、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在漫长的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展。下图为北半球落叶松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亚欧大陆东岸落叶松集中分布区南界纬度低的原因是( )
A.西风势力强 B.冬季风影响大 C.地势低平 D.光照充足
12.亚欧大陆中部少见落叶松分布,表明( )
A.落叶松对水分差异敏感 B.亚欧大陆中部动物数量少
C.亚欧大陆中部风力较弱 D.落叶松主要借助洋流扩展
13.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西部落叶松零星分布可能是因为( )
A.人类活动的破坏 B.山地地形的分布 C.不适应当地环境 D.其他物种的竞争
【答案】11.B 12.A 13.B
【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可知落叶松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区生长,亚欧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温度低,适宜落叶松向纬度较低处延伸。另外在西北风的影响下,种子向低纬度方向散布。B正确;西风影响亚欧大陆西岸,A错误;亚欧大陆东部高原山地较多,C错误;分布南界与光照充足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欧大陆中部降水少,气候干旱,落叶松少见,说明其对水分比较敏感,A正确;亚欧大陆中部动物少,但只要有动物就存在种子的传播,只是可能植被密度相对较小,亚欧大陆中部少见落叶松分布,并不是因为动物少,而是干旱造成,故B错;同理,亚欧大陆有风就一定会传播,风力的大小只影响传播速度,故C错;落叶松并不只是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洋流,故D错。故选A。
13.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西部落叶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阿尔卑斯山等高海拔地区。冰期时落叶松向南扩展到亚欧大陆中低纬的东西部地区,间冰期落叶松向北退去,山地基带的落叶松向高海拔延伸而保留,而低海拔地区的落叶松因热量条件变化而消失。B正确。落叶松不是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因此它的零星分布与人类活动的破坏、不适应当地环境、其他物种的竞争无关。ACD错误。故选B。
【点睛】物种可能有三种方式对气候变化作出反应:生存、迁移或灭绝。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植物不仅水平迁移,而且向高海拔区域迁移。气候变化一方面导致一些物种分布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加快某些物种的扩散范围,尤其可能增强外来物种的生存、繁殖和竞争能力。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信息显示( )
A.有效洞口密度大小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不大
B.有效洞口密度越大,土壤全氮含量越少
C.有效洞口密度越小,土壤全氮含量越多
D.随着有效洞口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15.该区域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带来的影响是( )
A.高原鼠兔的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高山草甸生长
B.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C.高原鼠兔数量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较小
D.高原鼠兔通过挖洞方式危害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16.防控该区域高原鼠兔的有效策略是( )
A.全部灭杀高原鼠兔 B.大量繁殖高原鼠兔 C.控制高原鼠兔数量 D.任其自然繁殖发育
【答案】14.D 15.B 16.C
【解析】14.根据图示,有效洞密度在760 /个 hm-2时,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大于和小于760 /个 hm-2时,含量都小。所以随着有效洞口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结合材料“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和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图,可知,高原鼠兔密度过大,会因啃食植物过多,引起土壤全氮含量过低引起高山草甸退化;高原鼠兔少,土壤全氮含量小,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也小,也不利于高山草甸的生长。所以保持合适的高原鼠兔的密度,可能保持较高的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高,植被生长好。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6.结合材料和图示,为了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提高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保持有效洞口密度。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的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下图示意2015~2050年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与2℃情景的碳排放趋势对比(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 )
A.碳排放顶峰不会到来 B.2050年完全实现零排放
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 D.极端气候会逐渐消失
18.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减少的碳排放量主要得益于( )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C.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D.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答案】17.C 18.B
【解析】17.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5℃和2℃两者碳排放顶峰均在2020年已经出现,故A错;2050年碳排放量接近零,并没有完全实现零排放,B错;极端气候只是减少,而不会消失,D错;由图可知,1.5℃情景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C正确。故本题选C。
18.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效率提升带来的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和能源结构朝向低碳方向优化实现的,故B项正确;全面禁用化石燃料与现实不符,A错;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C错;提升森林覆盖率可以增加对人类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吸收,但全球的森林覆盖率没有大幅度提升的趋势,故D项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B。
【点睛】如何减少和控制碳排放,目前,主要有3种技术方向和选择。一是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 ,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削减CO2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此外,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术改造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下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20.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D.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21.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
C.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
D.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答案】19.A 20.B 21.D
【解析】19.根据材料可知,北极燕鸥长途迁徙是为了寻找越冬地和繁殖地,目的是为了在不同季节寻求热量条件较好的栖息地。据图示迁徙路线和海陆轮廓可知,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即从南极地区迁往北极地区,可知其开始迁徙之时应为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继续向北移动之时(即北半球开始进入夏半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3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根据所学知识,鸟类飞行路线尤其是飞行方向主要与气流运动有关,顺风飞行能够节省体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并不是大致沿大圆飞行,A错误;结合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可知北极燕鸥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燕鸥的迁徙方向并不是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C错误;同样,并不是大致顺地转偏向力,D错。故选B。
21.根据所学知识,经线圈全长约为4万千米,因此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远超过3万千米,A错误;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盛行风向,不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B错误;运用GP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不是用遥感技术,C错误;根据材料“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因此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D正确,故选D。
【点睛】3S”技术形象的代表了测绘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其本身也在走向集成。在3S技术集成中,GPS主要是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则是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安第斯山脉冰川融化加剧。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图中①②③④位于山脉东坡或西坡的雪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四地雪线高度比较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低于②东坡坡度大于西坡 B.③低于④东坡光照少于西坡
C.④低于③东坡热量多于西坡 D.②低于①东坡降水多于西坡
23.冰川融化加剧将造成①地附近地表的( )
A.洪涝灾害减少 B.森林上界上升 C.地面辐射减弱 D.疏松物质减少
【答案】22.D 23.B
【解析】2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处受东南信风控制,故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相对来说,①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②处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A错误、D正确。③和④受西风控制,③为西风的迎风坡,光照少、降水多,雪线低,④为西风的背风坡,光照长、降水少,雪线高;但雪线高低与降水、地形坡向和气温有关,与光照关系不大,故B、C错误。故选D。
2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冰川融化加剧会导致①地洪涝灾害加剧,A错误;导致森林上界上升(森林上界纬度升高),B正确;冰川能够反射太阳光,冰川融化加剧,导致更多的陆地和水体暴露并吸收太阳辐射,使地表温度增温明显,地面辐射增加,C错误;冰川融化加剧、退缩,会导致该区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水量锐减,地表土质因缺水而变得疏松,逐渐沙化,疏松物质增加,D错误。故选B。
下图分别示意北极、南极地区多年海冰面积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北极地区多年海冰面积最小的月份是( )
A.1~2月 B.2~3月 C.8~9月 D.9~10月
25.下列关于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及可能原因,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北极地区海冰消融慢,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
C.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下垫面的比热容较小 D.南极地区海冰消融慢,受西风漂流降温影响
【答案】24.C 25.C
【解析】24.读图分析,由图中海冰面积最小时的月份判断半球,左图海冰面积在8、9月份达最小,为北极地区。右图海冰面积最小时在2、3月份,右图为南半球。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5.读图判断左图为北极地区,则右图为南极地区。由两图纵坐标数值可计算出南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快于北极地区,排除A、D;南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快于北极地区的可能原因应是南极地区主要为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所致,C正确,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内大小相同,B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主线,每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产业正向脱碳加氢方向转型。下图为三次能源转型与工业革命示意图。
(1)据图说出三次能源转型方向。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2)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
(3)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答案】(1)第一次:木柴为主转向煤炭为主
第二次:煤炭为主转向油气为主
第三次:油气为主转向新能源为主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增高
(3)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进一步电制氢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碳;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技术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新能源的使用,以及碳减排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在1800年前木柴为主时代,在1800年到1900年之间,木柴使用比例下降,煤炭比重上升,第一次能源变革是木柴为主转向煤炭为主;1900年到1950年间,煤炭为主,并开始下降,木炭所占比例已经较低,此时石油和天然气使用比重上升,并超过煤炭所占比重,实现第二次能源转型,即第二次由煤炭为主转向油气为主;在1950年后,增加了新能源的使用,煤炭和石油所占比例开始下降,到2050年之后,新能源比例迅速上升,逐渐超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第三次转变为油气为主转向新能源为主。
(2)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让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使地面温度升高并向外辐射能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热量给地面。从而维持地面温度。电力、工业燃烧化石燃料,将固定在地球内部的碳成分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地面温度升高,再进一步增强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增高。
(3)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是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由材料“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可知,然后用电能电解水制取氢;由材料“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可知,进一步电制氢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来自烟气(电力、工业)或空气中的碳合成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从而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斑头雁是食草性水禽,喜集群,飞翔能力强,有迁徙习性,其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斑头雁于3月中下旬到达青海湖开始营巢、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月底开始迁出。下表为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温观测资料。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气温(℃) -7.4 -3.9 1.9 8.1 12.4 15.3 17.3 16.6 12.3 6.6 -0.3 -5.7 6.1
材料二:图1为斑头雁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迁徙路线示意图,图2为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
(1)分析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
(2)简述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并说明沿途停留地环境的主要特征。
(3)分析斑头雁迁徙至恒河口与卡纳塔克邦湿地越冬的主要原因。
【答案】(1)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飞回繁殖地;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开始南迁。
(2)时空特点: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特征: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阻挡;冬季气温与水温较高;食物丰富。
【解析】本题以斑头雁的迁徙和繁育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生物多样的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2月份该地气温在零度以下,温度低,3月份气温开始达到零度以上,且到4月份时已经达到平均气温8℃以上,因此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水草和水中生物开始活跃,鸟类飞回繁殖地开始营巢、产卵;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时且比较温和适宜,有利于孵化,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气温转凉,幼鸟也已长大,因此开始南迁。
(2)结合图示可知,该段迁徙时间从8月15日到11月4日,历时3个月之久,历时长;飞跃纬度跨度10度左右,跨越1000多公里,距离较远;且沿途多次停留。沿途停留地位于我国高原地区的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因此海拔高,气温低,且多河湖,沼泽湿地。所以主要的环境特征是: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恒河口与卡纳塔克邦湿地,地处北纬20度附近,纬度低,冬季气温高;位于平原地形,海拔低气候温暖;且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阻挡,冬季气温与水温较高;冬季河湖湿地不结冰,气候温暖适宜,食物丰富。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2017年年底开始,我国禁止进口4类24种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矾渣、未经分拣废纸和废纺织品等。下表为2017年和2018年世界部分国家固体废弃物出口量和进口量表(单位:百万美元)。
出口国家年份 美国 日本 英国 德国 加拿大
2017年 672 489 258 164 113
2018年 423 245 178 78 87
进口国家年份 印度尼西亚 沙特阿拉伯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 中国
2017年 76 0.1 159 98 228 1236
2018年 116 25 141 206 335 190
(1)指出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亚洲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增速最快的国家,并说明亚洲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大的原因。
(2)说明我国禁止进口部分固体废弃物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3)举例说明我国除控制固体废弃物的进口外,还可以采取的其他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
【答案】(1)沙特阿拉伯。工业发展对廉价原料的需求量大;环保执法不严;环境意识淡薄。
(2)促进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形成;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减少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利于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等。
(3)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倡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回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解析】本题以固体废弃物进出口为背景,考查了垃圾进口的原因及禁止进口的途径及产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力。
(1)由表内容可知,2017年沙特阿拉伯固体废弃物进口量为0.1百万美元,2018年为25百万美元,增速最快。亚洲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大的原因主要从工业发展、环保制度、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说明。具体为:由于亚洲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所以工业发展对廉价原料的需求量大;由于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所以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大;由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导致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大。
(2)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禁止进口部分固体废弃物,减少垃圾排放,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国内处理垃圾的相关企业的原料来源减少,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再次,固体废弃物进口减少,有利于国内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由所学知识可知,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从企业和公众两方面分析。对企业而言,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即使排放,也要做无害化处理,化害为利;对公众而言,要提倡绿色消费,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饮用水水源地是指提供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饮用水源污染包括颗粒态污染和溶解态污染。目前常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下图),从“源”与“汇”两个方面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吸附和吸收,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植物是人工净化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净化需求及区域气候条件的限制,分为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不同类型。
2018年4月19日,潍坊市白浪河水库农业面源污染被列“山东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单”。有专家提出,可以在白浪河水库上游建设人工湿地系统解决“汇”方面的污染问题,但需要注意气候条件对人工湿地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影响。
(1)指出白浪河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2)说明气候条件可能影响白浪河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原因。
(3)说明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中草地、乔木缓冲带的具体作用。
【答案】(1)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禽畜养殖垃圾和污水,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
(2)潍坊市位于温带,冬季气温低,可能导致植物死亡或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
(3)降低流速,对颗粒状污染物进行拦截;通过土壤吸附、植被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以及湿地的生态功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在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和饮用水湿地的上游在草地、乔木缓冲带,在草地、乔木缓冲带上游有农田、村庄、养猪场。因此白浪河水库的农业面尖污染有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或渗入到地下,随地下径流汇入;养猪场,家庭饲养的禽畜粪便以及清洗棚舍等带来的垃圾和污水;还有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
(2)由所学知识可知,潍坊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湿地水源补给量少,水域面积减少;气温低,人工植被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可能导致植物死亡或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人工湿地难以发挥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的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地、乔森能涵养水源,增大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流速,削减风力等作用,对颗粒状污染物进行拦截,减少带入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中的污染物质。通过土壤吸附、植被吸收溶解态的污染物质,使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中的溶解态污染物质减少,从而提高水污染的处理效率,降低水污染处理成本,提高水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