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
2.指名默写语段。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达标练习
㈠基础练习
1.注音或写汉字
怡( )然 阡( )陌( ) 语( )云 诣( )太守 便要( )还家 yǎn( )然 垂tiáo( ) yì( )人 huò( )然 骐jì( ) jùn( )下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复前行,欲穷其林。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⑻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3.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又名潜,世称____________。浔阳柴桑人。_______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_诗人。
4.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⑶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5.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问所从来,具答之。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后遂无问津者
C.林尽水源 D.欣然规往,未果
8.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C.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D.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其中往来种作。
1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闻之,欣然规往
1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描写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怡然自乐的社会。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本文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但大部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D.渔人报告太守后,与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不复得路”,无法再找到桃花源。这个结果暗示了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⑷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4.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㈡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初极狭,才( ) 通人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属
⑶悉( )如外人 ⑷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B.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为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便要( )还家 ⑵不足( )为外人道也
⑶及郡下,诣( )太守 ⑷闻之,欣然规( )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不复得路
B.去①停数日,辞去 ②乃记之而去
C.志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D.寻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5.文章结尾写刘子冀再寻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㈢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
【甲】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缘( ) 溪行 ⑵阡陌交通( )
⑶讲信修( )睦 ⑷男有分,女有归(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选贤与能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是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D.之①忘路之远近 ②大道之行也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臬,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宋·康与之《杨氏入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⑶子来或迟____________ ⑷迫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①落英缤纷 ②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①未果,寻病终 ②子果来
C.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①处处志之 ②故可同处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分)
5.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6.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三、体验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2012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⑴黄发垂髫( ) ⑵甫行数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 ) ⑵悉如外人( )
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⑷自恨不如远甚也(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①屋舍俨然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余顾而慕之
C.具①具答之 ②老幼男女具耘于田间
D.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以为此一家之中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整理本文文言知识。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3.⑴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⑵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⑶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二、㈠1.yí qiān mò yù yì yāo 俨 髫 邑 豁 骥 郡
2.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⑵复/前行,欲/穷其林。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陶渊明集 陶渊明 元亮 靖节先生 东晋 田园
4.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豁然开朗⑶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⑸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⑹诣太守,说如此。
6.D(A.拂:通"弼",辅弼,辅佐B.“具”通“俱”,全,详细。C.“要”通“邀”,邀请)
7.B(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C.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D.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8.B(A.“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C.“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D.“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9.D(A.①动词,作为;②介词,对,向。B.①动词,离开;②名词,房屋。C.①动词,寻找;②副词,随即,不久。D.①代词,这;②代词,这,指桃花源。)
10.C(A.代词,这种景况B.代词,代指桃花源人C.这D.代词,这件事)
11.A[B项应为“(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C项应为“(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项应为“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的人)具言所闻”。]
12. C(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13.⑴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⑵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⑶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⑷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1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㈡ 1.⑴仅仅,只⑵这⑶全,都⑷邀请
2.D(A.①类②连续B.①于是,就②竟然C.①与世隔绝②没有D.①对,向②对,向)
3.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1.⑴同“邀”,邀请⑵值得⑶拜访⑷打算,计划
2.B(A.①于是,就②终于,到底B.①离开②离开C.①做标记②记号D.①寻找②不久)
3.⑴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⑵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说明桃花源是高尚人士的共同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用“未果”给桃花源增加了神秘色彩。有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
㈢ 1.⑴沿着⑵交错相通⑶培养⑷归宿
2.B(A.①和② 通“举”,推举 B.①全,都②全,都C.①判断动词②这 D.之①的②介入主谓)
3.⑴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⑵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4.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⑴与世隔绝的地方⑵对……感到惊异⑶如果⑷将近
2.C(A.落:飘落∕聚居的地方;B.果:实现∕如果;C.属:类∕类;D.处:各个地方∕交往。故选C。)
3.⑴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⑵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
4.是,从“杨谢而从之”可以看出。
5.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人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6.D(“杨谢而从之”明确杨氏是愿意留下的,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可能是出穴收拾妥当后还回来,所以“不愿意留在洞中”表述错误。故选D。)
参考译文:
(乙)老人指引杨氏进到山洞中。鸡和狗都在快乐地叫,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穴中人对杨氏说:“老人能领进来的人,一定是贤明的人。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类(的东西),都不归私人,和大家均分,因此可以和平相处。你要是想来,不要带金银珠宝,珍奇物品,在这里都没有用处,只会引起争端,空手来就行了。”又指着另一家说:“他们来的也不久,有皱纹的纱,珠宝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起将它们焚烧了。需要的柴、米、肉之类的,这里都不缺。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来耕种,养蚕,不能只吃他人的。”杨氏答应了。老人又告戒说:“你要是来迟了,就把洞口封了。”到了黄昏,(杨氏)和老人一起走了。
三、1.⑴tiáo⑵fǔ
2.⑴交错相通⑵全,都⑶正,正在⑷遗憾
3.A(A.①…的样子②…的样子B.①这②代词,他们C.①详细②都D.①对,向②认为)
4.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5.⑴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⑵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
6.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
2.指名默写语段。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达标练习
㈠基础练习
1.注音或写汉字
怡( )然 阡( )陌( ) 语( )云 诣( )太守 便要( )还家 yǎn( )然 垂tiáo( ) yì( )人 huò( )然 骐jì( ) jùn( )下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复前行,欲穷其林。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⑻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3.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又名潜,世称____________。浔阳柴桑人。_______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_诗人。
4.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⑶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5.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问所从来,具答之。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后遂无问津者
C.林尽水源 D.欣然规往,未果
8.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C.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D.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其中往来种作。
1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闻之,欣然规往
1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描写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怡然自乐的社会。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本文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但大部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D.渔人报告太守后,与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不复得路”,无法再找到桃花源。这个结果暗示了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⑷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4.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㈡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初极狭,才( ) 通人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属
⑶悉( )如外人 ⑷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B.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为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便要( )还家 ⑵不足( )为外人道也
⑶及郡下,诣( )太守 ⑷闻之,欣然规( )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不复得路
B.去①停数日,辞去 ②乃记之而去
C.志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D.寻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5.文章结尾写刘子冀再寻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㈢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
【甲】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缘( ) 溪行 ⑵阡陌交通( )
⑶讲信修( )睦 ⑷男有分,女有归(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选贤与能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是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D.之①忘路之远近 ②大道之行也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臬,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宋·康与之《杨氏入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⑶子来或迟____________ ⑷迫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①落英缤纷 ②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①未果,寻病终 ②子果来
C.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①处处志之 ②故可同处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分)
5.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6.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三、体验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2012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⑴黄发垂髫( ) ⑵甫行数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 ) ⑵悉如外人( )
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⑷自恨不如远甚也(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①屋舍俨然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余顾而慕之
C.具①具答之 ②老幼男女具耘于田间
D.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以为此一家之中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整理本文文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
2.指名默写语段。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⑴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⑵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⑶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二、达标练习
㈠基础练习
1.注音或写汉字
怡( )然 阡( )陌( ) 语( )云 诣( )太守 便要( )还家 yǎn( )然 垂tiáo( ) yì( )人 huò( )然 骐jì( ) jùn( )下
答案:yí qiān mò yù yì yāo 俨 髫 邑 豁 骥 郡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复前行,欲穷其林。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⑻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答案: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⑵复/前行,欲/穷其林。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又名潜,世称____________。浔阳柴桑人。_______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_诗人。
答案:陶渊明集 陶渊明 元亮 靖节先生 东晋 田园
4.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⑶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答案: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豁然开朗⑶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⑷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⑵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⑸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⑹诣太守,说如此。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问所从来,具答之。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答案:D(A.拂:通"弼",辅弼,辅佐B.“具”通“俱”,全,详细。C.“要”通“邀”,邀请)
7.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后遂无问津者
C.林尽水源 D.欣然规往,未果
答案:B(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C.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D.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8.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B(A.“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C.“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D.“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9.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C.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D.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其中往来种作。
答案:D(A.①动词,作为;②介词,对,向。B.①动词,离开;②名词,房屋。C.①动词,寻找;②副词,随即,不久。D.①代词,这;②代词,这,指桃花源。)
1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闻之,欣然规往
答案:C(A.代词,这种景况B.代词,代指桃花源人C.这D.代词,这件事)
1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A[B项应为“(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C项应为“(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项应为“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的人)具言所闻”。]
1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描写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怡然自乐的社会。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本文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但大部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D.渔人报告太守后,与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不复得路”,无法再找到桃花源。这个结果暗示了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
答案: C(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⑷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答案:⑴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⑵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⑶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⑷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14.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㈡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初极狭,才( ) 通人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属
⑶悉( )如外人 ⑷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B.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为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⑴仅仅,只⑵这⑶全,都⑷邀请
2.D(A.①类②连续B.①于是,就②竟然C.①与世隔绝②没有D.①对,向②对,向)
3.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便要( )还家 ⑵不足( )为外人道也
⑶及郡下,诣( )太守 ⑷闻之,欣然规( )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不复得路
B.去①停数日,辞去 ②乃记之而去
C.志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D.寻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5.文章结尾写刘子冀再寻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⑴同“邀”,邀请⑵值得⑶拜访⑷打算,计划
2.B(A.①于是,就②终于,到底B.①离开②离开C.①做标记②记号D.①寻找②不久)
3.⑴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⑵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说明桃花源是高尚人士的共同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用“未果”给桃花源增加了神秘色彩。有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
㈢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
【甲】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缘( ) 溪行 ⑵阡陌交通( )
⑶讲信修( )睦 ⑷男有分,女有归(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选贤与能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是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D.之①忘路之远近 ②大道之行也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1.⑴沿着⑵交错相通⑶培养⑷归宿
2.B(A.①和② 通“举”,推举 B.①全,都②全,都C.①判断动词②这 D.之①的②介入主谓)
3.⑴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⑵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4.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臬,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宋·康与之《杨氏入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⑶子来或迟____________ ⑷迫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①落英缤纷 ②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①未果,寻病终 ②子果来
C.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①处处志之 ②故可同处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分)
5.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6.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答案:1.⑴与世隔绝的地方⑵对……感到惊异⑶如果⑷将近
2.C(A.落:飘落∕聚居的地方;B.果:实现∕如果;C.属:类∕类;D.处:各个地方∕交往。故选C。)
3.⑴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⑵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
4.是,从“杨谢而从之”可以看出。
5.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人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6.D(“杨谢而从之”明确杨氏是愿意留下的,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可能是出穴收拾妥当后还回来,所以“不愿意留在洞中”表述错误。故选D。)
参考译文:
(乙)老人指引杨氏进到山洞中。鸡和狗都在快乐地叫,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穴中人对杨氏说:“老人能领进来的人,一定是贤明的人。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类(的东西),都不归私人,和大家均分,因此可以和平相处。你要是想来,不要带金银珠宝,珍奇物品,在这里都没有用处,只会引起争端,空手来就行了。”又指着另一家说:“他们来的也不久,有皱纹的纱,珠宝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起将它们焚烧了。需要的柴、米、肉之类的,这里都不缺。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来耕种,养蚕,不能只吃他人的。”杨氏答应了。老人又告戒说:“你要是来迟了,就把洞口封了。”到了黄昏,(杨氏)和老人一起走了。
三、体验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2012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⑴黄发垂髫( ) ⑵甫行数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 ) ⑵悉如外人( )
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⑷自恨不如远甚也(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①屋舍俨然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余顾而慕之
C.具①具答之 ②老幼男女具耘于田间
D.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以为此一家之中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答案:1.⑴tiáo⑵fǔ
2.⑴交错相通⑵全,都⑶正,正在⑷遗憾
3.A(A.①…的样子②…的样子B.①这②代词,他们C.①详细②都D.①对,向②认为)
4.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5.⑴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⑵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
6.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整理本文文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
2.指名默写语段。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达标练习
㈠基础练习
1.注音或写汉字
怡( )然 阡( )陌( ) 便要( )还家
诣( )太守 语( )云 yǎn( )然 垂tiáo( )
yì( )人 huò( )然 骐jì( ) jùn( )下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复前行,欲穷其林。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⑻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yí
qiān mò
yù
yì
yāo
豁
俨
髫
骥
郡
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复/前行,欲/穷其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又名潜,世称__________。浔阳柴桑人。_____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诗人。
4.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⑵复行数十步, 。
⑶土地平旷, , 。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陶渊明集
陶渊明
靖节先生
元亮
田园
东晋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诣太守,说如此。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问所从来,具答之。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后遂无问津者
C.林尽水源
D.欣然规往,未果
拂:通"弼",辅弼,辅佐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全,详细。
D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B
8.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C.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D.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其中往来种作。
B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绝境”,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作为
对,向
离开
房屋
寻找
不久
这
这
D
1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闻之,欣然规往
1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代词,这种景况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这
代词,这件事)
C
(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的人)具言所闻
A
1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描写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怡然自乐的社会。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本文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但大部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D.渔人报告太守后,与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不复得路”,无法再找到桃花源。这个结果暗示了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
C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⑷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4、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达标练习
㈡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达标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初极狭,才( ) 通人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属
⑶悉( )如外人
⑷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B.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为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仅仅,只
这
全,都
邀请
类
连续
于是,就
竟然
与世隔绝
没有
对,向
对,向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答: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达标练习
㈡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达标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⑴便要( )还家
⑵不足( )为外人道也
⑶及郡下,诣( )太守
⑷闻之,欣然规( )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不复得路
B.去①停数日,辞去 ②乃记之而去
C.志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D.寻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同“邀”,邀请
值得
拜访
打算,计划
于是,就
终于,到底
离开
离开
做标记
记号
寻找
不久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刘子冀再寻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说明桃花源是高尚人士的共同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用“未果”给桃花源增加了神秘色彩。有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
达标练习
㈢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礼运》)
达标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缘( ) 溪行
⑵阡陌交通( )
⑶讲信修( )睦
⑷男有分,女有归(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选贤与能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是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D.之①忘路之远近 ②大道之行也
沿着
交错相通
培养
归宿
和
通“举”,推举
全,都
全,都
判断动词
这
的
介入主谓
B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达标练习
㈢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礼运》)
达标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⑶子来或迟____________
⑷迫暮,与老人同出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①落英缤纷 ②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①未果,寻病终 ②子果来
C.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①处处志之 ②故可同处
与世隔绝的地方
对……感到惊异
如果
将近
飘落
聚居的地方
实现
如果
类
类
各个地方
交往
C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分)
5.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
从“杨谢而从之”可以看出。
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人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是
6.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D
“杨谢而从之”明确杨氏是愿意留下的,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可能是出穴收拾妥当后还回来,所以“不愿意留在洞中”表述错误。
体验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2012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⑴黄发垂髫( ) ⑵甫行数里(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 )
⑵悉如外人( )
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⑷自恨不如远甚也(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①屋舍俨然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余顾而慕之
C.具①具答之 ②老幼男女具耘于田间
D.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以为此一家之中
交错相通
全,都
正,正在
遗憾
…的样子
…的样子
这
他们
详细
都
对,向
认为
A
tiáo
fǔ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⑴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⑵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其 中/ 往 来 种 作
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
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作业布置
勤
努
奋
力
1.背诵默写课文。
2.整理本文文言知识。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