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复习课(第1课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复习课(第1课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9:53: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习重点〗
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按课文填空
⑴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⑵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⑷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2.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⑵《桃花源记》中描写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⑸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基础复习
㈠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㈡读准加点字字音
豁( )然 俨( )然 怡( )然 阡( )陌( ) 落英缤( )纷
邑( )人 间( )隔 垂髫( ) 语( )云 平旷( ) 缘( )溪
郡( )下 诣( )太守 派遣( ) 便要( )还家 骐骥( )
㈢把握朗读节奏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㈣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⑴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复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
⑹未果 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⑴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⑵妻子邑人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⑶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⑷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⑸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⑹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⑺屋舍俨然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⑻悉如外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⑼仿佛若有光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⑽豁然开朗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4.一词多义
⑴舍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⑵中①晋太元中 ②中无杂树: ③其中往来种作:
⑶为①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 ②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⑷得①便得一山 ②得其船
⑸闻①鸡犬相闻 ②闻有此人
⑹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
⑺志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⑻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⑼之①忘路之远近 ②闻之,欣然规往
③处处志之 ④渔人甚异之: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具答之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⑵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
⑶(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
⑷(村民)问(之)所从来。( )
⑸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
⑹问所从来。( )
㈤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缘( )溪行 ⑵才( )通人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⑷阡陌( )交通
⑸悉( )如外人 ⑹黄发( )垂髫( )
⑺并( )怡然自乐 ⑻见渔人,乃( )大惊
⑼咸( )来问讯 ⑽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⑾此中人语( )云 ⑿既( )出,得其船
⒀便扶( )向路 ⒁及郡下,诣( )太守
⒂欣然规( )往 ⒃后遂无问津( )者
㈥重点句子翻译。
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⑻后遂无问津者。
㈦文章重点赏析
1.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划分文章层次。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原文回答)?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原文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4.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原文回答)说明了什么?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准确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⑴豁然开朗⑵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⑷乃不知有汉
2.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⑷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⑸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⑴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⑵土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⑶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⑷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⑸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二、㈡huò yǎn yí qiān mò bīn yì jiàn tiáo yù kuàng yuán jùn yì qiǎn yāo jì
㈣1.⑴要,同“邀”,邀请 ⑵通“俱”,详细。
2.⑴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⑶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走完⑸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⑹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3.⑴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⑵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⑶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⑷古义: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⑸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⑹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⑺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⑻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⑼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⑽古义:土地开阔;今义:性格乐观,畅快
4.⑴①舍弃②房屋⑵①年间②中间③里面⑶①作为②对,向⑷①看见②找到⑸①听见②听说⑹①于是②终于⑺①做标记②标记⑻①寻找②不久⑼①助词,的②代词,这件事③语气助词,不译 ④代词,这种景况⑤这⑥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5.⑴(判断句)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⑵(省略句)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⑶(省略句)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⑷(省略句)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⑸(省略句)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⑹(倒装句)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
㈤⑴沿着⑵只,仅仅⑶类⑷田间小路⑸全,都⑹老人 小孩⑺都⑻于是,就⑼全,都⑽邀请⑾告诉⑿已经⒀沿着,顺着⒁拜访⒂打算,计划⒃访求,探求
㈥⑴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⑵土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⑶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⑷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⑸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⑹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⑺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⑻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㈦1.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5.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6.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读音,划分文章节奏。
3.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理解翻译全文。
5.文言知识归纳梳理,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课内外比较阅读,学会赏析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7.体验中考,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习重点〗
1.按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熟悉中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规律,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按课文填空
⑴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⑵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⑷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无论魏晋。
2.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⑵《桃花源记》中描写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⑸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基础复习
㈠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㈡读准加点字字音
豁( )然 俨( )然 怡( )然 阡( )陌( ) 落英缤( )纷
邑( )人 间( )隔 垂髫( ) 语( )云 平旷( ) 缘( )溪
郡( )下 诣( )太守 派遣( ) 便要( )还家 骐骥( )
㈢把握朗读节奏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㈣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⑴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复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
⑹未果 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⑴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⑵妻子邑人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⑶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⑷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⑸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⑹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⑺屋舍俨然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⑻悉如外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⑼仿佛若有光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⑽豁然开朗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4.一词多义
⑴舍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⑵中①晋太元中 ②中无杂树: ③其中往来种作:
⑶为①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 ②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⑷得①便得一山 ②得其船
⑸闻①鸡犬相闻 ②闻有此人
⑹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
⑺志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⑻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⑼之①忘路之远近 ②闻之,欣然规往
③处处志之 ④渔人甚异之: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具答之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⑵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
⑶(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
⑷(村民)问(之)所从来。( )
⑸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
⑹问所从来。( )
㈤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缘( )溪行 ⑵才( )通人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⑷阡陌( )交通
⑸悉( )如外人 ⑹黄发( )垂髫( )
⑺并( )怡然自乐 ⑻见渔人,乃( )大惊
⑼咸( )来问讯 ⑽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⑾此中人语( )云 ⑿既( )出,得其船
⒀便扶( )向路 ⒁及郡下,诣( )太守
⒂欣然规( )往 ⒃后遂无问津( )者
㈥重点句子翻译。
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⑻后遂无问津者。
㈦文章重点赏析
1.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划分文章层次。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原文回答)?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原文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4.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原文回答)说明了什么?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准确翻译全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