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不等式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能综合利用不等关系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过程与方法 1、正确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 2、初步学会在排队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培养探索精神以及互相协作的态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教材 分析 内容分析 平均等待时间是排队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服务质量指标,本节主要通过三组问题研究顾客在排队现象中的等待时间问题,要求学生尝试用代数式表示这些数量,构造不等式模型,设计解决方案从而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数量,表示这些数量,构造不等式模型,设计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 对实际问题背景的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提出 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排队等待的现象,如医院挂号付费、银行办理业务、车站购票等。有时由于排队的人很多,人们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等,给他们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开设太多窗口又会造成浪费。如何使投入资源较少,而顾客对服务又比较满意,这就需要研究排队问题,下面我们一块来研究最简单的排队问题。 展示生活中图片,引出课题:排队问题 问题一:每次只能洛两张饼,两面都要洛,每面要3分钟,爸爸,妈妈和我一人一张,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问题2 某服务机构开设了一个窗口办理业务,并按“先到达,先服务 ”的方式服务,该窗口每2min服务一名顾客,已知当窗口开始工作时,已有6名顾客在等待,在窗口开始工作1min后,又有一位"新顾客”到达,且预计以后每5min都有一位“新顾客”到达。 (1)设 表示当窗口开始工作时已经在接待的6位顾客, 表示在窗口开始工作后,按先后顺序到达的“新顾客 ”,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这里假设 的到达时间为0) (2)下面表格是表示每一位顾客得到服务之前所需等待的时间,试将该表格补充完整。 (3)根据上述两个表格,能否知道在“新顾客”中 ,哪一位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要排队的?求出他到达的时间 (4)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为这些顾客 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5)平均等待时间是一个重要服务指标,为考察服务质量,问排队现象消失之前 ,所有顾客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据。 1、阅读教材38页问题1,并补充完成后面的表格。 2、思考问题 (1)根据表格,哪一位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排队的?求出他的到达时间 (2)在第一位不需排队的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为这些顾客服务共花费多长时间? (3)求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 识。 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解决 问题 学生活动:填好表格后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后面的问题,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分析数据,总结思路,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解: 顾 客…到达时 间0000001611162126…服务开始时 间0246810121416182126…服务结束时 间24681012141618202328…
顾客…等待时 间02468101185200…
由表格可知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要排队的顾客,他的到达时间是21分钟。 10位顾客,共花费了20分钟。 (0+2+4+6+8+10+11+8+5+2)÷10=5.6分钟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 做好板书使学生清楚明白解题的过程和思路,不至于疑惑。
展开 问题 教师活动:上面问题中,如果问题的条件变复杂(如,当窗口开始工作时已经有很多顾客在等待),使用列表方法就很不方便,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出上面的数量,总结上面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请阅读教材39页问题2并试着解决问题 (1) (2)(3) 在问题(2)的条件下,当服务机构的窗口开 始工作时,如果已经有10位顾客在等待(其他 条件不变),且当”新顾客“ 离去时,排队现 象 消失了,即: 为第一位到达后不需要 排队 的新顾客,问 (1)用关于n的代数式来表示,在第一位不 需要排队的新顾客 到达之前, 该窗口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为这些顾 客服务共花费了多少时间? (2)用关于n 的代数式表示 的到达时间 (3)根据(1)和(2)得到的代数式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求n+1的值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1的解决过程类比思考、前后桌4人一组交流讨论思路和解法。 师生互动:师问: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新顾客”到达之前,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生答:10+n位; 2(10+n)或2n+20分钟 师问:“新顾客”到达时间是什么?引导学生从问题1中的表格找出表达式 生答:5n+1 师问:“新顾客”到达后不排队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39页右下角方框内文字,寻找答案。 生答:在“新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时间小于等于“新顾客”的到达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2n+205n+1 n 师问:问题解决吗?能否确定n+1的值?还需要什么条件?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新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时间大于 “新顾客” 的到达时间。 2n+18>5n-4 n< 所以 n=7,n+1=8 即第八位新顾客不需要排队。 推广迁移: 加油站每次只能给一辆车加油,加满一辆大卡车要7分钟,加满一辆面包车要4分钟,加满一辆小轿车要2分钟,现在有一辆大卡车、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一起来到加油站加油,为了使三辆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应怎么安排加油的顺序?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2.小杰到学校食堂买饭,看到A,B两窗口前面排队的人一样多(设为a人,a大于8),就站在A窗口队伍的后面排队。多了两分钟他发现A窗口每分钟有4人买了饭离开队伍,B窗口每分钟有6人买了饭离开队伍,且B窗口队伍后面每分钟增加5人。 若小杰继续在A窗口排队,则他到达A窗口的时间是多少?(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此时,若小杰迅速从A窗口的队伍转移到B窗口的队伍后面重新排队,且到达B窗口的时间比继续在A窗口排队到达A窗口所花的时间少,则人数a要超过多少人?(不考虑其他因素) 让学生自己交流讨论,既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引导培养学生反思、总结思路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 归纳 请学生小组选代表谈谈解决问题后的感受,教师再概括总结归纳: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会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本节我们就是建立并利用不等式模型解决问题的。 让学生通过概括整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思想,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学会表达、学会学习。
五、布置 作业 请你选择一个排队现象进行调查,并就你调查发现的问题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六、反思 总结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懂得: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课堂上采用了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真正凸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
7.4 《综合实践 排队问题》知识解读与说课设计
《综合实践 排队问题》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新增加的内容,所涉及的“平均等待时间”是排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服务质量指标,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排队等待的现象,例如,到医院挂号付费、银行办理业务等,除了上述有形的排队,还有大量的无形的排队现象。例如,生产线上的原料等待加工工,因故障停止运转的机器等待工人修理等。
某些场合下,由于排队的人很多,人们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等待,这使人们的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使人们对服务机构的服务产生不满,这无疑损害了服务机构的效益和形象。
服务机构通常通过增加服务窗口来减少排队,但窗口增加过多又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一般是根据顾客可接受的排队等待时间来安排和调整其服务窗口的。
要使投入的资源较少,而顾客对得到的服务又较满意,这就需要来研究排队问题。
这些表述引入,使学生初步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一节实践与综合运用课,于是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初步学会在排队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综合能力。(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3)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节课教材的主题部分两个图片下的生活情境介绍导入,我们先让学生自己看例题的图文,正确地理解题意(借助表格理清顾客等待时间与顾客到达时间、服务开始时间和服务结束时间等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假设e1、e2、e3、e4、e5、e6的到达时间为0,填充表格。然后把每一位顾客得到服务之前所需等待的时间填入表格。为了叙述方便,把当窗口开始工作时已经在等待的6位顾客用e1、e2、e3、e4、e5、e6表示,c1、c2、c3……Cn表示在窗口开始工作以后,按先后顺序达到的“新顾客”,明确了这些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一位是第一位达到服务机构而不需要排队的?并求其达到时间。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这些顾客共花费了多长时间?数学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模型正是高度概括的产物,但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内容是具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表格,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对问题的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组织好学生进入角色,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接着师生共同解决“平均等待时间”,一起来“考察”银行等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从而解决问题。接着引入第二个问题,对问题一中的条件进行变式,改变了窗口开始工作时在等待的顾客人数,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为列出代数式、构造不等式模型并解决问题作了坚实铺垫,从而借助代数思想构造出的不等式模型来解决“何时排队现象消失”这一问题。而在根据(1)和(2)得到的代数式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求n+1的值时,要最终引导学生从内心认识并理解“在Cn+1到达服务机构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所花费的时间小于等于Cn+1的到达时间”,既2(n+10)5n+1,解得n≥,所以n+1=+1=,因为n+1为整数,且Cn+1为第一位到达后不需要排队的“新顾客”,所以n+1=8。在这一过程中,要启发、帮助、鼓励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在互动中共同解决困难,面对困难时,明确是知识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引导学生尽量自己找到成功的路,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本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外延伸,在课外选择一个排队现象进行调查,并就调查发现的问题设计一个解决方案。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这节课,师生们在交流互动中领悟了数学思想,使数学思想方法内化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全课的活动,我们整理出排队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排队问题,通常是通过列表法和列代数式法来解决,其一般步骤如下:
1.弄清问题的意思以及问题中涉及的术语、词汇的含义;分清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等。
2.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3.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已判定的方案具体地进行实施。
4.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反思,也包括检验得到的答案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
任楼学校七年级数学组
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