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22: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比喻等来论证观点,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3.理解孟子所说的“本心”的意思,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经常议论的课题。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关于这个问题,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能够帮助我们给出答案。
二、资料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虐民。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该书长于言辞,善于说理,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的读音及复杂语句的朗读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让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字词小结
通假字
(1)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同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同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古今异义
豆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例句:一豆羹。
今义:豆子。
钟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今义:计时的器具。
可以 古义:能够用来。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晓畅。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又有什么关系?
“本心”,即本性,文中指人的羞恶之心。有些人“失其本心”是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利益的诱惑。“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邪念,做坏事,成为一个“舍义取利”的人,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反之,人只有坚守“本心”,像贤人那样使“本心”“勿丧”,才能在面对威逼利诱时做
三、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归纳文章主旨
本文先以“鱼”与“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说明人人都有“本心”,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有它;接着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之禄”为例,论证了“人应该保有‘本心’”这一观点。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舍生取义的名句,丰富文学素材。
2.搜集舍生取义的事例,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