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运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简化、模型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学习不进位的乘法,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借“书香校园”活动创设购书情境,有3套书,每套14本,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进而复习巩固口算乘法的方法。就“如果买12套呢?”这个问题,学生列式,怎样计算呢?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改变教材关于削笔刀的情境设置,借助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学校举行的“书香校园”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探究新知
1.估一估,说一说
谁能估一估,大约是多少本?
【设计意图】通过估算来提高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
2.圈一圈,算一算
把书的实物图抽象为点子图,放手让学生借助点子图把解决14×12=?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这几种方法,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用学过的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全班学生的交流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
4.探究算理
肯定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法,通过观察发现:算式和拆分的点子图展示的算理相同,都是“先分后合”,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只是形式不同。
学生尝试列竖式板演计算过程,分析讨论竖式的书写算法。
5.深化算理
借助点子图直观地分析竖式计算算理。同时在点子图的基础上逐步抽象为表格,进而引出我国古代的计算方法“铺地锦”,让孩子们感受计算的神奇。接下来利用微课讲解“三线法”计算14×12,“计算就是这样奇妙无穷”。
【设计意图】沟通图与算式,感悟计算时都是先分成几部分,再把它们的积合起来。在分析点子图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表格”、“铺地锦”、“三线法”进而深入地理解算理,让学生深深感知到数学计算的简洁、理性之美!
三、巩固新知
同学们,刚才借助点子图一起经历了奇妙的计算之旅,接下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什么是奇妙!
每班发12套书,我们年级11个班,一共要发几套?
借助所学知识判断一下:这些苹果代表的是几?
接下来学生自己出一个乘数是11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探究其中的规律,再次感受“计算确实很神奇”!
四、回顾反思
感谢你们帮忙解决了问题!
在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谁帮了大忙?对,借助点子图,利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把没有学过的内容转化成已学知识非常容易理解,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借助数形结合,我们不仅知道了算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算理。因此,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善于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情境,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即使遇到问题,要等一等他,相信孩子能够解决,就像吴正宪老师经常说的“别急”,学会等待,给孩子思考的过程。对于计算教学,让孩子知道怎么计算,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计算背后的算理,即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教学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孩子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稍微快一点,做到“松紧适宜”,跟上孩子的节奏,顺应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多加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