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0:53: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泊秦淮》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一首诗,作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诗人泊舟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近一年的初中古诗文学习,在疏通文意、鉴赏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懂得如何把握朗读节奏、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此基础上,我采取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理解诗人经历与背景下,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题目解说。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眼前之景抒发现实之忧。
2、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有《樊川文集》。
3、背景介绍。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4、展示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
(一)读
1、听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
2、自由朗读,把握诗歌节奏,了解诗歌大意。
(二)品
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4、如何理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三)悟
通过学习《泊秦淮》,同学们有什么感悟呢?
明确:唐朝曾盛极一时,但到了后期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致使国家江河日下。诗人借古(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讽今(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由此还领悟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最高统治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为新时代习主席“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点赞,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要流淌出一首赞歌。
三、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四、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
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不过,过程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剖析诗人的深层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只能体会作者对上层人物的鞭笞、抨击,不能体会作者无法遇到明君的无奈、愁苦。